2024-04-15|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Fluxus 激浪派——藝術和生活應該沒有界限。

「藝術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藝術。」— 小野洋子


Fluxus,又稱激浪派,是在 1960 年代興起的前衛運動。激浪派將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中,強調簡約,並模糊了藝術與平凡生活之間的界限。無論是實物作品還是表演作品,激浪派的作品往往展現了對藝術本身的批判態度,將過程置於成品之上。激浪派藝術家拒絕將藝術視為僅供精英階層享用的高尚商品,而是主張民主和包容的創造性方式。

George Maciunas. Poster for Works by Yoko Ono, Carnegie Recital Hall, New York, 1961.

George Maciunas. Poster for Works by Yoko Ono, Carnegie Recital Hall, New York, 1961.


激浪派的起源並非出於一個正式的運動,而是始於一群藝術家、音樂家和表演者的共同努力,他們同樣擁有獨特的對待藝術的態度。在這些人中,立陶宛裔美國藝術家喬治·馬修納斯(George Maciunas)通常被認為是激浪派歷史上的核心人物。

由於喬治·馬修納斯(George Maciunas)主張藝術家「可有可無」的概念,強調了激浪派的合作和平等精神。因此,馬修納斯避免在自己的作品上簽名,許多激浪派作品都沒有歸屬於任何單一藝術家。然而,這種故意的匿名狀態導致了對激浪派作品歸屬的持續混淆。

Philip Corner's Piano Activities, performed by Philip Corner, George Maciunas, Emmett Williams, Benjamin Patterson, Dick Higgins, and Alison Knowles during Fluxus Internationale Festpiele Neuester Musik, Hörsaal des Städtischen Museums, Wiesbaden, Germany, September 1, 1962.


此外,激浪派也深受先鋒作曲家約翰·凱吉(John Cage)的影響,他曾表示:「我在這裡試圖簡述一種對藝術的看法,這種看法不是將藝術與生活區分開來,而是讓『藝術』和『生活』之間的差異變得模糊不清」,這句話似乎也充分的表達激浪派的藝術理念。

Yoko Ono, Cut Piece, 1964.


小野洋子不僅以音樂家約翰·藍儂的妻子而享有國際聲譽,她同時也是一位藝術家、音樂家和社會運動者,緊密關聯於激浪派藝術運動和觀念藝術。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Cut Piece》(1964年),被歸類為觀念藝術行為藝術

在這件作品中,小野洋子靜靜地坐在舞台上,觀眾被邀請上前剪掉她的衣服。這項作品探討了脆弱、信任和女性客體化等議題,體現了激浪派的觀眾參與原則,並模糊了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

La Monte Young’s Composition 1960 #10 (to Bob Morris) performed by Nam June Paik during Fluxus Internationale Festspiele Neuester Musik, Städtisches Museum, Wiesbaden, September 1–23, 1962.


在 1962 年德國威斯巴登的首次激浪派音樂會上,白南準呈現了一場令人矚目的表演。他遵循了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 La Monte Young 的樂譜《Composition 1960 #10 (to Bob Morris)》,該樂譜指示著「畫一條直線,然後跟隨它」。於是,白南準將自己的頭浸入墨水,接著在地板上的一張大紙上,用雙手、頭以及領帶開始畫線。

激浪派運動吸取了廣泛的影響,包括達達主義者、馬塞爾·杜尚(Marcel Duehamp)、約翰·凱奇(John Cage)、卡爾海因茲·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白南準和未來主義者。這一運動強調藝術家的獨特性和個人行動,開創了一個嶄新的藝術領域,將藝術與生活融合在一起,為當代藝術的發展開啟了更多的可能性。

閱讀全文:Fluxus 激浪派藝術運動:藝術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藝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