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觀|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己|1正見的需要、2如何根除無明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學習範疇

達賴喇嘛教你認識自己|1正見的需要、2如何根除無明


📖文獻筆記

1正見的需要

第一章 建立增長正見的基礎

在許多佛陀所講的經典中,我們可以找到如何對治愛慾的描述,例如禪觀皮膚之下的血肉、骨頭、器官、屎尿等。這些反省的確可以暫時壓抑愛慾,但無法同樣抑制瞋恨。相對的,像培養慈愛心這些要去除瞋恨的修行,也無法對治愛慾,這就像用來治療某一種特定疾病的藥無法治好其他病症一樣。然而,由於所有非建設性的負面情緒是源於對事物真實性質的無知,因此那些教導我們去除無明的修行可以斬斷所有的煩惱。對治了無明就可以免除所有的麻煩困擾。這是正見帶給我們非比尋常的禮物。

■ 辨識無明

為了成功培養正見,你首先需要把無明指認出來。我們這裡所説的無明,不是指缺乏知識,而是指一種對事物本質的主動誤解,錯誤的假定人和事物自身就如其所見的存在,依其自身本質而存在。這是一個不容易掌握的概念,但指出這個錯誤的認知很重要,因為它是貪瞋等破壞性情緒的來源。我們在佛法中不斷提到空性,但如果你看不出人們如何誤以為事物以其自性而存在,那就不可能了解空性。在你了解空性之前,你必須至少粗略認知到,你在現象上錯誤的強加了一些並不存在的東西。本書的主題就是讓你不被虛假的想像所掩蓋,了解到你是如何真實的存在,也就是你的本來面目。


第二章 發現問題的來源

「我」及「我的」這兩個原生概念會引發廣泛的毀滅性情緒,例如傲慢和好鬥性格,且會為你自己、你的社群甚至你的國家惹麻煩。這些錯誤的概念需要透過省察自己的心,加以指認。

就如印度思想家兼瑜伽士法稱論師在其所著佛教論典的說明中所言:誇大自我的人總是會依附於「我」之上。經由這種依附就會愛執樂受,由於愛執樂受,享樂的壞處就被掩蓋住,只看到享樂的好處,而產生強烈的貪愛。而且所謂「我的」對象就會被當成是享樂的手段。於是只要被自我吸引,就會一直在輪迴中流轉。


2如何根除無明

第五章 認識緣起的正理

■ 緣起的正理如何行得通

是相依相待或獨立自主,兩者必須擇一,再也沒有其他選擇。當某件事是相依相待時,就絕對不會是獨立自主的狀態。因為相依相待或獨立自主兩者是二分法,所以當你看到某一事物不可能是獨立自主或不可能以自力就可運作時,除了將之視為相依相待外,別無他法。如果是相依相待,那就不再是以自力存在了。

存在是依賴於概念性而有的,這是緣起的最微妙意義。(現今物理學家發現到,現象並不客觀的存在於自身,而是存在於觀者涉入的脈絡中。)例如,達賴喇嘛的「我」必須存在於我的身體範圍內,在別的地方不可能找得到,這是件很清楚的事。但當深入解析這個身體的範圍時,你卻找不到一個具有自身實質內容的「我」。儘管如此,達賴喇嘛是一個男人、一個和尚、一個西藏人,可以講話、喝飲料、吃東西和睡覺,這就是他存在的充分證明,雖然我們找不到一個以自力存在的達賴喇嘛。

這意謂著所謂的「我」是找不到的,但這事實不是說「我」是不存在的。這怎麼可能?如果說我不存在,那就很笨了。「我」的確是存在的,但當我存在卻不能被找到時,我們必須說,「我」是依於思想而產生的,無法以別的方式認定「我」。

■ 空性並不是指什麼都沒有

依自身而真實存在的東西在被分析時,應該會變得愈來愈明確,應該可以很清楚的被找到,但事實完全相反。儘管如此,這並不是說東西不存在,因為東西有後續效力,它會創造出效果來。在分析後找不到真實的存在,這項事實只是告訴我們,事物不以顯現在我們感官和思想上那樣的方式而存在,換句話說,也就是不以自身建立自己的那種具體方式而存在。


第六章 覺知現象的相依相待

■ 緣起的衝擊

在緣起與空性之間要能找到平衡,我們就得區分自性有和純粹現象有。同時,認識到無自性有和完全沒有的差別也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當偉大的印度佛教聖者在教導空性道理時,不用「現象沒有表現作用之能力」的論點。他們反而會說,現象的無自性空是因為現象是緣起的。當空性以這種方式被了解時,就可以避免常斷這兩種邊見。經由對空性的了解,就可以避免現象自力存在的誇大觀念;經由對緣起的了解,就可以避免否定拒絕現象具有作用功能的誇大觀念,因此,現象並非是完全的不存在。

■ 錯覺的相似性

透過分析工具的使用,你找不到從此生轉世到來生的生命,但這不表示轉世投胎完全不存在。儘管「作者、所作行為和所作對象三者是獨立自主的」這種想法經不起分析,然而,健康的及不健康的行動都會在心識上留下印記,在今生或來世成熟而產生果報。

如果我們以正理去解析一個在夢中出現的人和一個我們在清醒時看見的真正的人,在這兩者之中都找不到自我創設的整體。在這種分析下,兩者都找不到真實的存在。但這並不是說沒有一個真正的人的存在,也不是說夢中之人是一個真正的人。這樣說就會和正確的認知自相矛盾。在分析人和其他的對境後都找不到的事實,並不表示他們都不存在,而是說他們不以自力存在,他們的存在是由於其他因素。像這樣,不能以自力而存在就是說依他而存在。


第七章 重視緣起和空性的真意

■ 因與果的合宜性

空性不是拒斥所有現象存在的完全虛無,而是說沒有自性有的存在。現象只是沒有自性有的狀態,而不是說連現象本體都沒有了。一張桌子是無自性的存在,但並不是連作為一張桌子的狀態都沒有了。再者,由於空性的原因,也就是說無自性有的原因,作者、所作及對境才有可能存在。

■ 從空性到緣起的正理

從這個角度而言,因為現象是虛假的,才可以隨時隨地就產生變化:本來人口眾多的地方人口變少了;原本和平的國家開始打仗;國家興起又消失了。好壞、興衰、輪迴涅槃等,是以這麼多的方式在變化。「人和現象會改變」這個事實顯示了他們真的沒有如其所如的自己存在的狀態,他們無從自我建立,因為他們沒有不變的基礎,他們可以轉變。

這就是因果關係何以在無自性的空性之中有道理、行得通的理由。如果現象依自身就能存在,那就不必依賴其他因素就能存在。不必依他,那麼因果關係就不可能存在了。

■ 相互支持的體證

依據追隨月稱論師而被稱為「應成派」的中觀師的說法(我們認為此派擁有對現象如何存在及如何被認知的最深奧描述),像桌子、椅子和身體並不是以自身就能單純的存在,而眼識以為對境好像單以自身就能建立的方式是錯誤的,但關於對境的出現,這同樣的眼識是正確的。如此,某一識就同時可以是正確的又是錯誤的。從對境的出現及其存在的角度而言是正確的,但從對境似乎有其獨立存在地位而言是錯誤的。

月稱論師斷言,對境顯現出以其自身而存在,是肇因於庸常認知的錯誤概念架構。事實上,沒有任何東西能夠以其自身而建立。像這樣,色本身就是空,並非因空性而空。那空的東西是什麼?是色本身,是桌子本身,是身體本身。同樣的,所有的現象都空無自性。空性並非心識自己捏造的東西,空性是事物一開始就是如此的狀態。表象與空性是同一體的,不能被分化成不同且分離的實體。


📝學習心得

存在是依賴於概念性而有的,這是緣起的最微妙意義。

這本書尊者講得比較深入,雖然有些觀點稍微理解,如:

  • 存在是依賴於概念性而有(名言有)
  • 「找不到」不表示「完全不存在」(「無自性」並非「無」)

但在實際現象上又覺得哪裡怪怪的:

透過分析工具的使用,你找不到從此生轉世到來生的生命,但這不表示轉世投胎完全不存在。儘管「作者、所作行為和所作對象三者是獨立自主的」這種想法經不起分析,然而,健康的及不健康的行動都會在心識上留下印記,在今生或來世成熟而產生果報。

是概念性的「唯我」在輪迴,似乎像是一個標籤名稱能乘載業果?如果業果是在存有性層面法則般運作這點承許,但如此一來概念性層面似乎只是將存有層面的現象命名?

例如從苗生芽的時間軸上,只是概念性的標記某個階段為苗、某個階段為芽,但實際從苗生芽的過程並非0與1(數位)的存在,而是漸層式(類比)的存在,在存在層面符合業果法則,而苗與芽只是附加於上的標籤記號,這種概念性的標籤記號能乘載業果、是輪迴的主體嗎?

avatar-img
100會員
43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並懂得改進。 看別人,要看出長處、專長,並加以學習。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博要能高;為人要如聖賢德,要有福慧有根基。
Thumbnail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並懂得改進。 看別人,要看出長處、專長,並加以學習。
放下成見,用心學習_禪七開示節錄9v3_方丈開仁長老 一、我們是為了「修行」而來 學習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調伏煩惱、習氣的過程。瞭解嗎?我們來這裡不是為了享受,不是為了度假,我們是為了修行。 二、凡夫都是被無明及身見主宰著自己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光師傅說心經2 作者 慧光法師/菩薩寺廟 IBS 總住持 2022 維摩舍文教 ❍ ❍ ❍ ❍ ❍❍ ❍ ❍ ❍ ❍❍ ❍ 覺醒是生命的開始 當我們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環境的時候,自然而然就能消除心中的煩惱。 佛法講到最核心,就是般若。 (般若=智慧) 以情感為基礎建立
Thumbnail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博要能高;為人要如聖賢德,要有福慧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