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09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思惟集諦(二)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raw-image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子一、正明煩惱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癸二、彼集業之理
    子一、正明所集之業
    丑一、思業
    丑二、思己業
    子二、如何集業之理

    癸三、死歿及結生之理
    子一、死緣
    子二、死心
    子三、從何攝煖
    子四、死後成辦中有之理
    子五、次於生有受生道理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二、消文

    本週進度:P172L1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 ~ P173LL1 業熟不動故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3b&st1=46&af2=74a&et2=1174

    第二.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分三.

    癸一.煩惱發生之理
    子一、正明煩惱
    子二、如何生起之次第
    子三、煩惱之因
    子四、煩惱過患

    癸二.彼集業之理

    癸三.死沒及結生之理  


    第三能生煩惱之因分六。

    所依者(1).謂煩惱之隨眠。所緣者(2).謂順生煩惱境界現前。猥雜者(3).謂隨學惡友非善士夫。言教者(4).謂聽聞邪法。串習者(5).謂增長煩惱昔串習力。作意者(5).謂妄增益愛非愛相.及於無常妄執常等非理作意。

    第三,煩惱生起的原因,有六:(一)所依、(二)所緣、(三)猥雜、(四)言教、(五)串習、(六)作意。

    (一) 所依:就是煩惱隨眠,即潛伏在八識田中的煩惱種子,也就是等流,一旦遇到相應所緣,就會生起現行。

    (二) 所緣:即是相應的(像是可愛境或不可愛境等等)境界。當隨順煩惱的境界現前,就能引發相應的煩惱(或貪或瞋)

    (三) 猥雜:此處指隨惡知識,或者惡友的,受到他們的影響,能漸次令心惱亂,增長煩惱。

    (四) 言教:就是聽聞邪,而受其影響,往往引生煩惱。

    (五) 串習:當煩惱現行時,如果不斷的隨著煩惱而轉,以此串習之力,能讓未來的煩惱增上而產生。(習慣的力量)

    (六) 作意:在煩惱發生時,沒有如理作意對治,而以非理作意去增長可愛相或不可愛相,以及對無常妄執為常等顛倒,這些都是「非理作意」而產生的煩惱。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平常我 們腦筋裡一天到晚想:「欸,這個傢伙!」你本來好端端的,就是你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地想,害了!
    之所以這樣地妄作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前面那個,譬如我們常常說的,我們往往無緣無故地生煩惱,本來你心裡有一點小小的疙瘩,看見那兩個人坐在一起,你就想:「這兩個傢伙,又在那兒說我了!」其實他跟你了不相干啊!這是什麼?「非理作意」。或者你坐在那裡,天氣啊這麼有一點,唉呀,你就想:某人啊,或者怎麼樣啊,那個莫名其妙的想法都跟著來了,這個就是生煩惱的主因。你了解這個因,從因上面可以對治,這每一個地方這樣。
    不過在正式講對治之前,它下面還有一個叫煩惱的過患,你先要了解它的害處。你了解它的害處以後,就把它看成功視如怨敵,那個時候你又了解它什麼原因生起根本在哪裡,然後你就要找對治它的方法。找到了對治它的方法,又曉得它怎麼生起,又曉得它根本何在的話,那很容易就連根拔除。所以修行是這樣修的啊!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最重要的。下面說,

    來自佛菩薩的叮嚀:

    對於一位初學者來講,我們應當以守護根門的方式來遠離煩惱的境,這是以一個初學者來講應該要做的。因為我們現在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夠直接去對抗煩惱,所以先暫時為了讓自己不被煩惱給侵害的緣故,所以先暫時守護根門,遠離煩惱。依阿蘭若處,就是遠離喧嘩,或遠離煩惱的這種因緣,這是對初學者來講較為重要的



    第四過患者。

    謂煩惱纔生.先能令心雜染.倒取所緣.堅固隨眠.同類煩惱.令不間斷。

    第四,煩惱的過患。

    令心雜染:我們平靜的心,原本安穩的心依由煩惱的產生,馬上心產生很大的一個雜染,或者是錯亂,讓心一直無法靜下來。

    倒取所緣對所緣境相顛倒執取,一但我們被煩惱所轉,被煩惱所控制的話,變成被一個與實際狀況完全不了解,甚至於顛倒了解的一個笨蛋所控制的感覺是一樣的。

    堅固隨眠:使煩惱種子更形堅固,

    明明知道不應生氣,不應貪,不應煩惱,如果沒有修法的人,那就算了,可是我們修法的人,明明知道不應該產生這些種種的煩惱、慢心等,可是還是一直產生,還是會有,明明知道不應該有,可是還是無法自主的,煩惱一直接二連三的產生,為什麼呢?因為堅固隨眠的關係之前的串習力量太強烈了,煩惱非常的恐怖,真的是大勢力,所以如果沒有發起大精進的話,要對治煩惱太困難了。

    同類煩惱還輾轉引發同類的煩惱煩惱所帶來的,不只是當下煩惱以外,它所產生的痛苦也是讓我們煩惱的因緣。

    令不間斷:令同類煩惱相續不斷。痛苦又產生新的痛苦,痛苦又再產生新的痛苦,沒完沒了。

    於自於他於俱損害.於現於後於俱生罪.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

    於自於他於俱損害:煩惱一生起,對自己、他人,以及自他雙方都會造成損害;不只損害他人以外,連自己也有極大的損害,煩惱到最後變成跑去自殺了,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事實。

    於現於後於俱生罪:而且因煩惱所衍生的罪業將禍延今世、來生,(喻)平常滿理性的人,當他生起強烈煩惱的時候,會讓人生起:奇怪這個是我平常認識的人嗎?! 因為他已經完全喪失理性了,完全被情緒給控制了,所以有一些人他生氣的時候,他嘴巴會說出不應該說出的話,可是他已經說了。之後他的瞋心慢慢的消弱的時候,內心比較平靜的時候,他才會後悔說,我當初生氣的時候,不該說的話,為什麼我說出來了,這就是煩惱。所以不只是於後世產生傷害以外,在煩惱生起的當下,也會讓自己作出很多愚蠢、不理性的行為。

    領受苦憂感生等苦、遠離涅槃、退失善法:讓今世與來生都需為罪業而領受身心憂苦以及引發來生等種種惡業果報。煩惱使我們遠離究竟涅槃、善法退失。

    來自佛菩薩的叮嚀:
    所說的教法是來對治煩惱用的,可是因為煩惱非常強烈的緣故,我們居然把對治煩惱的法,拿來作為世間八法、名聞利養的工具。為別人炫耀對治煩惱的方法的時候,內心裡面卻是因為煩惱的作祟,好像用佛法來做買賣一樣,做賺錢的工具,真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所以不只退失善法以外,好不容易有這樣一個善根,能夠聽聞到佛法,可是隨著煩惱而轉,真的完全喪失理智的情況下,後來居然消滅煩惱的因緣,變成增長煩惱的助緣,這就是被煩惱所騙的緣故。煩惱是非常非常狡猾的,明明說要對治煩惱,嘴巴裡面正在說的人,他內心裡面卻因由煩惱的作祟,而去在乎自己的名聞利養,完全被世間八法所控制,這就是煩惱的厲害。


    衰損受用.赴大眾中.怯懼無樂及無無畏.一切方所惡名流布.大師護法聖者呵責.臨終憂悔.死墮惡趣.不能獲得自己義利。

    一切受用減損;一個人被煩惱所操控的話,再多的受用也是不夠,如果被瞋心所控制的話,再多的受用也是沒有意義的。

    在大眾的場合中,內心膽怯、恐慌、沒有安樂不能無所畏懼;確實是如此,被煩惱所控制的話,他就作了許多令人無法想像的壞事,這樣的話,他怎麼有勇氣敢面對大眾呢?

    所到之處皆惡名傳遍,因為作了許多壞事了,所以惡名昭彰。

    受到佛陀、護法和聖者們呵責

    到臨終時,憶起自己一生所造的惡業,內心無限悔恨,死後更會墮入惡趣中,再也不能獲得自己任何殊勝的義利了。

    來自佛菩薩的叮嚀:上師、諸佛,會因為我們的煩惱而深感遺憾,同樣的真正的護持正法的這些白業護法者,他們也會呵責我們的。真正的護法不需要透過我們去修護法供養,或者是修供養護法的儀軌,他才會護我們的。不是的,只要我們真正如是的依據三藏,如是的去行三學,以聞思修,認真努力去修行的話,佛陀在世的時候,已經教誡這些護持佛教的護法們,要好好的保護這些真正修行的人,所以他一定會來護我們的,縱使我們沒有修這些護法儀軌,他也絕對會護持我們的。但是相反的如果我們修了儀軌他才護我們,不修儀軌他就不護我們,那可能這個護法就有點顛倒了,他不是真正的護法。而且我們對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不會想說,導師釋迦牟尼佛我們為你作法會,你來保佑我,不給你修法會你就不保護我,你就不保佑我,我們不會這樣想,為什麼呢?因為導師釋迦牟尼佛,所作的事非常的正直,他具有大悲心,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所以我們不會有這種概念說,我們修法導師才會護佑我們,我們不修就不保佑,不會這樣想。所以同樣的,很正直的護法而言,只要我們做得淨、做得正,他絕對會護我們的,所以根本不用擔心。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這件事情是「大師護法聖者呵責」,真正的佛啊,護持的就是這個。我們現在這地方求神、拜佛、護法,沒有用啊!這是護法所呵斥的。所以大家說:「哎呀!護法護持你。」護法是護「法」啊,不是護持「你」哦,這個你要記得喔!你說「我」,護法就是絕對不是護我,護法護的什麼?除掉我。你能夠努力把你的「我」拿掉的話,護法來護你了,我告訴你。護法護的是這個,他護的是法哦!你現在顛倒了,非法,他要護你,怎麼叫作護法?他不叫護法呀!所以這正是護法所呵斥的,凡是這種真正有智慧的聖者都是。


    《莊嚴經論》云.「煩惱壞自壞他壞淨戒.退損失利護法大師呵.鬥諍惡名他世生難處.失得未得意獲大憂苦。」

    《莊嚴經論》中說:「煩惱會毀壞自己、毀壞他人,也毀壞一切淨戒;煩惱還會導致功德退損、失去真實義利,並遭到諸天護法和大師們的呵責;煩惱造成與同行的鬥諍、一切處所惡名遠播,不但今生要受眾苦,來世還會投生到沒有佛法的無暇之處;過去已有的功德,會因煩惱而退失、毀壞,未有的功德則無法生起;總之,將永遠處在難以擺脫的大憂苦之中。」

    《入行論》亦云.「瞋愛等怨敵.全無手足等.非勇智如何.彼令我如僕.安住我心中.歡樂反損我.於此忍不憤.忍非處應呵。一切天非天.設與我作敵.彼不能令入.無間大火中。此大力惑敵.若遇須彌峰.且不留灰塵.能剎那擲我。如我煩惱敵.長時無始終.餘敵皆不能.至如是久遠。若隨順承事.悉為作利樂.若親諸煩惱.返作苦損惱。」此說過患.皆當了知。

    《入行論》中也說:「瞋恚、貪愛等怨敵,既無手足肢體,亦非英勇智慧,卻讓我死心塌地做它的奴僕,讓它安住在我的心中,我處處逢迎使它歡樂,它卻不斷傷害我。對這樣的大怨敵,我竟然百般地容忍而不憤怒,這種不該忍卻忍的錯誤,是極應受到呵責的啊!即使所有的天與非天,一起與我為敵,最多是讓我失去一世的生命,卻無法把我送入無間地獄的大火中。只有這個勢強力大的煩惱敵,卻能在剎那間將我擲入地獄的烈火中。即使須彌山王遇此烈火,也會被焚燒殆盡,連些許灰塵都不會留下啊!這個煩惱敵從無始以來就不曾放過我,其他怨敵都不能如此長久地損害我。如果能順從其他外敵、巴結承事他,說不定他們還會放我一馬,給我點好處;但煩惱敵可不會如此,對它越親近、越好,它反而越會處處損惱我啊!」以上所說種種煩惱過患,應當要一一反覆地思惟、瞭解。

    又如阿蘭若師云.「斷除煩惱.須知煩惱過患.體相.對治.生因。由知過患.觀為過失.計為怨敵.若不知過患.則不知為怨敵.故如《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思惟。」

    又如阿蘭若祖師所說:「若要斷除煩惱,必須先了解煩惱的過患、體相、對治方法,以及能生煩惱的因。由了知煩惱的過患,視其為過失,就能把煩惱當作怨敵。相反地,若不知煩惱之過患,就不會知道煩惱是真正的大怨敵。因此,應按照《莊嚴經論》及《入行論》所說的詳加思惟。」

    又云.「知煩惱相者.亦須聽《對法》.下至當聽《五蘊差別論》.了知根本及隨煩惱。於心相續.若貪瞋等.隨一起時便能認識.此即是彼.他今生起.與煩惱鬥。」須如是知。

    又說:「要想認識煩惱之體相,就必須透過聽聞《對法論》的內涵,最起碼也要聽聞《五蘊差別論》,來認識根本煩惱及隨煩惱。如此心相續中貪、瞋等煩惱,只要隨一生起時,就能馬上認得它們。知道煩惱敵已經來了,就能立刻提起精神與它戰鬥。」必須這樣地去思惟了解。



    第二彼集業之理分二.

    正明所集之業.二如何集業之理。

     初中分二.一思業.二思已業。  今初

    一.思業

    如《集論》云.「云何為思.謂令心造作意業.於善不善及無記中.役策心為業。」謂令自相應心.於境轉動之心所意業。

    煩惱所集的業,可以分為思業和思已業。

    一、思業。

    (思業,即思心所;乃心本身造作的力量,是心的業,也稱為意業。思心所的作用是什麼呢?就是役策心去發起這個作用,或者是讓它於境發起這種轉動的一個作用者,是一種心所。)

    如《集論》中所說﹕「什麼是思?思是一種心的力量,能驅使心去造作種種意業,在善、不善、無記當中以役使心為業。」也就是說,驅使與思相應的心(心王),在攀緣的諸境中,隨境轉動,產生作用(心所),所造善、不善、及無記等意業。

    二.思已業

    第二者謂彼思發起身語之業.《俱舍論》云.「業謂思彼起.思即是意業.彼起身語業。」於身語業分為二種.有表.無表。婆沙師許唯是有色.世親論師破之.許為與身語表俱轉之思.故二種業俱說為思。

    二、思已業。

    所謂思已業,即在思之後,進一步付諸於身、語所造之業。由於此身、語業是在思之後發起的,所以稱為思已業。《俱舍論》中說:「業,是『思』和『思所發起』;思是意業,彼思所起是指身業和語業。」

    身語業又可分為有表與無表二種。各個部派對有表、無表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說這是色法,也有人說是心法。小乘有部的論師(婆沙師)認為,不管是有表、無表都屬於色法。而世親論師(大乘唯識)反駁這個觀點,認為不管身、語業有沒有表現出來,它真正能產生業,一定是與同時的心理狀態相應,因此,世親論師承許身、語業的體性都是思,不論有表、無表都是心法。

    名相註釋:來自大慈恩譯經院(點擊藍色字體會有連接)

    從婆沙師(小乘有部)的角度而言,有表無表的「表」字,是指他人能藉由這個色法而了解此人的想法。

    • 有表業:是可以表示出來,外在可見的業,如身業以形色為體,語業以聲音為體;例如看到一個人虔誠禮佛讚佛,一般情況下,基本可以推知他對佛陀具有信心,所以那個人禮佛的肢體動作是身有表色,讚佛的聲音是語有表色。
    • 無表業:以法所攝為體,是一種不可見的潛在力量。例如持戒人禮佛,在禮佛的時候也具有戒體,但是他人無法藉由此人虔誠禮佛讚佛,而推知他是否具有戒體,所以也會有無表色的戒體。


    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此說初二。善業有二.謂有漏.無漏.此明有漏。其中復二.謂聖人相續中有.及異生相續中有.此說後者。

    上述所說的業可分,思業和思已業這是一種分法。現在還有另外一種的分法,就是總業有三,謂善、不善、無記

    總的來說,業可以分為善業、不善業、無記業三種,此處是說前二種。因為善、不善業是能繼續造集生死流轉的業,而無記沒這個能力,所以此處不談它。

    善業,又分有漏、無漏,由於無漏業不會感得生死,所以這裡說的是有漏善業。

    有漏善業又可分為二種﹕一種是聖人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一種是凡夫相續中具有的有漏善業。

    聖人還是會造有漏業,但是他感的生死是主動的,是為了救眾生,他並沒有苦,跟凡夫不一樣,所以這裡也不提,這裡要說明的是凡夫的有漏業。

    總之,集諦所攝的業有二種,即不善業與凡夫相續中的有漏善業。

    其不善業者.謂非福業。福業者.謂欲界所攝善業。不動業者.謂色.無色地所攝有漏善業。如是亦如《俱舍論》云.「福欲界善業.不動從上起。」

    又另外一種分法,業又可以分褔業、非福業、不動業。

    不善業是指非褔業。福業是指欲界人天所攝的善業。不動業是指欲界以上的色界和無色界所攝的有漏善業。如此也如《俱舍論》所說的﹕「福業是欲界所攝的善業,不動業是上二界所攝的善業。」

    (欲界心所造善業-福業,非指身體所在地,例如初證初禪的修行者,身雖在欲界,所造業有漏善業-不動業(色界第一天))


    何故名為不動業耶.謂如欲界中.應於天身成熟之業.有於人畜餓鬼之身.而得成熟.果是可動。如是上界.應於此地成熟之業.除此地外不於餘熟.故名不動。《俱舍論》云.「由於彼地中.業熟不動故。」

    為何叫做不動業呢?比如在欲界當中造的業,本來下一生應該感得天身,但若有特別的因緣,可能最後會感得人身,乃至墮落畜生、餓鬼,這個果是可能變動的。然而,如果是造了感生色界、無色界的業,除了本地之外,不會在其他地方成熟果報,這個果是不會變動的,所以稱為不動業。《俱舍論》中說:「會感得在色界、無色界成熟的業,它成熟的時候,業果是不會變動的。」

    因此,動業是指感得欲界業的異熟可能更動;不動業是指感得上界業的異熟不動。

    (以欲界心所攝業來講,他會隨著外緣去轉變的,就像是我們之前所說的,依由行善的關係,所以將來地獄遭受的痛苦,可以使得我們在人道裡面,以暫時頭痛或修法時候感覺身體不適,而來代替將來地獄裡面所受的大苦。所以欲界心所攝的這種善和不善的業,是很容易動搖的,很容易隨著外緣而動搖的,比起不動業來講的話。所以為什麼色界和無色界所攝的業,稱為不動業的原因是,它不會像欲界心所攝的業,這樣容易動搖。)



    師父心靈對話

    1. 認得煩惱賊: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3b&st1=713&et1=883
    2. 要認得煩惱須學經論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3b&st1=1256&et1=1598
    3. 學[]&學[]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3b&st1=1667&af2=74a&et2=76
    4. [有部宗] [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初學者怎麼看待各宗各派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4a&st1=534&et1=698
    5. 怎麼理解[福業]可動改,來聽師父說故事 ?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74a&st1=945&et1=107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