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6|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古典樂曲單挑戰D25-還活著的音樂家

音樂家,Masetro,劍橋字典對於此詞的定義是a person who is very skilled at conducting (= dir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music) or writing music.

但音樂家這個名詞對於我而言,其實是有點嚴格的,也就是除了對於音樂的造詣有專業上的精通以外,也要有一些能為後人典範的思想或德行。

例如華格納我可能暫時就不會稱他為我心目中的音樂家,我只會稱他作曲家,哈哈。畢竟他在種族主義上的激進言論仍是我無法接受的部分,但是他的作品仍是有許多好聽的曲目。

因此這篇要暫時留白?!

在跟朋友們聊天的同時,有人推薦了臺灣作曲家-蕭泰然(1938-2015)的作品<1947序曲>,這位被譽為「臺灣拉赫曼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創作這首曲子的動機是基於影響臺灣政經深遠的228事件,後人評論猶如《芬蘭頌》之於芬蘭,《1812序曲》之於俄羅斯,既是以音樂描述台灣四百年的歷史。

作曲家自述這部作品

"一開始就銅管齊鳴,低沉而長嘯二句悲嘆的齊鳴,暗示台灣人長期被統治的無奈與哀怨。以鋼琴代表台灣人民的骨氣,強有力的氣勢加入反抗外來政權的行列。將民謠《悲歌》寫入,隨後在哀怨的弦樂樂句之後,用抗日時期的嘉義民謠《一隻鳥仔哮啾啾》,描寫家破人亡的慘景。⋯⋯鋼琴與弦樂時而對抗,時而和諧地交匯呈現。樂曲終於進入主題,且以細膩的手法描寫二二八的悲慘史實,台灣人經過歷史風暴,女高音用充滿慈悲的感嘆,唱出詩人李敏勇的「愛與希望」。"

*2013年的演出,作曲家也有到場喔~


聽完會有種療癒撫平沉痛的莫名力量。

寫作本文的當下,也正因為這2週前後經歷了一些我自認不公不義的事,看到人性的醜陋,在利益競爭之下盡出,對於生命展現出的氣度與高度,我始終認為無關職稱及財富,而是在所為所做...

也以此篇期許自己,生在此世,不僅僅是做人,要做個仰俯天地,無愧於心的人。

本篇文章圖示來源:<a href="https://www.flaticon.com/free-icons/flamenco" title="flamenco icons">Flamenco icons created by Freepik - Flaticon</a>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