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5/0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心得 | 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擺脫人生低谷,從生物學角度解讀失敗的真正價值

raw-image

為什麼我要讀這本書?

會讀這本書的契機,一開始是想閱讀雞湯書讓自己低迷的情緒振作。但讀了之後發現這是看似雞湯,實則生物科普的書籍。內容主要講述作者利用生物學來探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作者稻垣榮洋,為日本靜岡大學農學院教授、農學博士,專業是雜草生態學。他利用植物學者的身份,利用過往觀察自然生態的經驗,反思人類生活遇到的問題,書內有些想法有點打破人類常見的價值觀框架,甚至會不禁跟著想:「原來如此,難怪我會這麼想。」

生存法則「第一」,不受限於特定領域,可以由自己創造

自然界的鐵律——生存並成為第一。作者以草履蟲為案例:相同類型的草履蟲在有限的環境中,由於資源有限,在高壓的環境下僅有「第一」才能在這個環境中生存。然而,作者在本書中也有提到,生物界也有另外一種不需要競爭也可以生存的方式叫「分棲共存」:將「水面上的大腸菌為食的尾草履蟲」以及「沉在水缸底部的酵母菌為食的綠草履蟲」,兩者生活在相同環境內,並且皆以「第一」的生份活下來——一個生活在水域上方,另一個生活在水域下方。換句話說,若能找到自己的區位,每個人都可以是「第一」。

以現代人類的社會環境,比較少有機會遇到造成生命消失相關的失敗經驗。因此失敗即是一種可以對未來做出調整的信號,唯有遇到失敗才會知道哪些適合自己,作者也坦言失敗歷程會累積內心的創傷,但最終都是要讓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位置。

挫折的正面價值:失敗是調整策略的信號

勝利者不需要改變戰略,畢竟當前的戰略造就了勝利,不做任何更動自然最有利。失敗者則要重新思考戰略、花費更多心力,所以失敗的下一步就是「思考」,進而做出「改變」。

在遠古時代,雖然只要失敗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然而現代人類社會比較不容易遇上危及生命的失敗經驗。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失敗呢?以往我會認為失敗是恐怖的,無法達成預期目標或期望的結果,內心因此感覺到沮喪與痛苦。作者從生物學的角度說明,生物會不斷進行小型的挑戰,直到找到自己的生存位置。以人類為例,早期的人類是被叢林趕出的古猿族群,從各種肉食猛獸中找到對抗天敵方式而續存(例如製作武器與戰術),漸漸的演化成雙腳站立、建立自己獨特文化的人類直至現代。作者認為,可以將失敗視為一種對調整信號,不斷的進行小嘗試,並從失敗中改進覆盤調整確保下次挑戰可以更成功,直至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一」區位。


跳出生物框架,找到自己的獨特性

生物的「多樣性」對於生存有其必要,生物多樣性是為了確保物種在各種環境下可以生存。作者以雜草「蒼耳」為例,蒼耳的種子分別為長的種子與短小的種子,這些種子飄散到各地,當環境比較乾燥時長的短小的種子較容易發芽;而落入較濕潤的環境時,長型的種子反而能續存。人類很特別相較其他生物,靠著比較、數據化來認識環境與世界,由於大腦的先天特性,數值化的方法對大腦而言比較簡單。然而也因為這個模式導致忘記物種本身就是多樣性,人類所做的事其實對生物(包含人類自己)而言沒有意義。

看到這邊時我也驚覺,自己汲汲營營在社會中打滾,透過比較薪水與頭銜,才能了解自己當前的位置在哪邊,但有時像倉鼠一樣的窮忙滾輪生活日漸腐蝕內心,常常會問自己這麼做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永遠有看不完的書,年輕人才輩出自己是否會因而被淘汰...等等,但這樣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有什麼別人沒有的武器?我,有什麼別人沒有的特色?這些我都有好好思考過在前進嗎?事實上,透過一次次的失敗,我們才能逐漸發現自身的獨特之處,以及更適合自己的出路。


結論:為了生存,小規模的「失敗」是必要的

自然界沒有正確答案,所以每個生物都在努力地交出各種解答,持續創造多樣性。一旦條件不同,人類眼中認為的邊緣者,說不定就能發揮優秀的能力。

我們人類拼命競爭拼命生活都是為了「生存」,確保人類可以延續,這就是我們隱性追尋的目標。作者指出我們人類也會有散落在常態分佈外的離散族群,但往往這些族群通常在環境發生大異變時可以活下去的族群。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獨一無二,這樣的意義在於為了能夠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續存。作者認為有些劃時代的改變,通常是失敗者做成的。讀完這本書後自己雖然還是討厭失敗,但比較釋懷老是針對無法達成預期,一直與他人比較的得失心態也慢慢減少。我想如果人世間是場遊戲,那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改變的大轉機,期望自己能找到符合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的生存之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