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停留在法國人很浪漫
|📮追蹤作者「冷戰」一詞是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時至今日,間諜活動、外交報復、宣傳、逮捕記者和商人、爭奪第三國資源、來自華盛頓、北京和莫斯科的三方批評⋯⋯這些令人置疑這個世界是否已失去國際制度和外交體系的動作,儘管與第一次冷戰時期的兩極格局,及美國帶著盟友國與中俄的雙向對抗有著明顯的不同⋯⋯但,是的,「冷戰2.0」,這些對抗的形式、氛圍跟第一次冷戰時期是相似的。
法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國家之一,儘管她的歷史、文化、社會制度、國際地位、外交政策⋯⋯等都非常豐富與多元,但法國人民對國家的認同絕不會受到質疑。對外,法國是世界強權之一,國力非常強大;對內,藉由強大的國家力量管理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福利國家政策。
法國在全球事務中的立場往往不是單一、固定的,同時會考量國家利益、歷史文化傳統、國際壓力以及國內政治環境等多種因素;法國也會根據當時的國際情勢和國內需求,調整其對外政策與行為,優化其全球角色與影響力。
法國在第一次冷戰期間擁有獨特且獨立的角色,在戴高樂總統的帶領之下,實行自主政策—「戴高樂主義」,以確保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權。
1949年,法國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創始成員,但在1966年脫離該軍事結構,並建立自家核武能力
。同時期,法國面臨多次與殖民地的衝突,特別是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戰爭。與此同時,法國扮演籌備
歐洲經濟共同體(現為歐盟
)的要角,防止洲際戰爭重現,並對抗兩大超級強權。1970年代法國有意與蘇聯和東歐國家緩和緊張局勢,參與核武條約的談判並提倡裁軍。整體而言,法國在第一次冷戰期間不僅獨力自主,且在追求國際平衡與致力歐洲聯盟上發揮了獨特的角色。
在全球重大事件中,法國藉由其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以及強大的國力,經常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世界政治中的一些重大議題(如跨國衝突、全球治理、人權議題等),還是在國際經濟貿易、疫情防控、環保氣候變遷⋯⋯等議題上,法國都有著其獨特的立場與影響力
。然而,這並不意味
著法國的全球性角色一直是穩定
且一致的,其角色定位和實際行為也會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與國內政策偏向的調整而有所變化。例如在台灣問題上,法國雖然與中國維持一個中國政策,但同時也對台灣持開放態度,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在一些國際新聞報導中,我們可以發現法國在中美關係中的立場並不單一:一方面,法國有時會進行一定程度的平衡戰略,在維護與美國的傳統盟誼的同時,也努力與中國保持溝通與對話;另一方面,面對全球化的衝擊與挑戰,法國內部出現向右偏移的政治趨勢,越來越多的法國人對於移民以及全球化抱持較為悲觀的態度。
法國曾扮演了其他西方國家不願扮演的角色,她證明了:身為西方國家的一員,即使準備偏向軍事聯盟,也並不等於要以美國方式來行事,這個舉動向全世界宣告她不需要得到美國的認可
。
法國為了維持自己獨立的核武庫而退出北約,並於 1966 年將北約總部驅逐出巴黎。兇悍的她在阿爾卑斯高原上擁有陸基S2核彈
,其射程足以打擊西德,還有AN-11、AN-22和AN-52自由落體核彈,後來還有射程300公里的中程空射ASMP飛彈。法國核武的主要價值在於提供獨立的核威懾力量,而且是獨立於美國的控制
,甚至牽制蘇聯
對潛在核子交換的計算。
只有法國才有資格這樣做,她在讓美國留意自己有沒有誠實
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至於1986年法國不讓嚇阻利比亞的打擊計畫飛越領空,那是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