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職場點滴】第一高樓上班蓋高尚?三進三出真實告白-Part 1 酸甜苦辣


離開職場已有兩年多時間。信義計劃區還是我很常出沒的地方。坐公車在同樣的地方下車,前往的不是101大樓上班,而是去健身房。眾所周知,這一帶是金融業的集中地,每每在路上看到打扮光鮮亮麗、穿著合身剪裁套裝、腳踏高跟鞋、手提名牌包的,好生羨慕。誰不希望成天穿著好看的衣服、坐辦公室吹冷氣?不久之前我也是其中一位,成天為數字、為業績而汲汲營營的一員。


身為台灣最高大樓,101大樓裡聚集了不少家投信投顧、銀行、證券、會計師事務所,還有證交所、信評公司、甚至獵人頭公司都有。進出大樓上班的人,大多精心打扮,不時還能看到模特兒、明星、政治人物,中午休息時就能下樓逛街,便利商店、花店、中華電信、乾洗店,你能想到的幾乎都有。

我可能是比較「幸運+任性」,曾在101大樓三家不同的公司任職過,下面就讓我藉由「三進三出」來分享一下,那些年我學到了什麼。

你爭我奪、較勁、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說真的,沒有真正走過一回,我也沒法憑空動筆和你分享。


第一回:酸甜苦辣

第一回在101大樓有五年之久,擔任中階主管職位。

當時還沒有滿租,任職的公司大手筆的租下,設計佈置都下了功夫,當然花了不少民脂民膏,大老闆會說,在台灣第一高樓的資產管理公司,就要有第一的氣勢!

花錢振振有詞,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錢!

省習慣了

習慣了東省西省,印錯的紙一定回收,而且背面再拿來影印不重要東西,拜訪客戶大家協調一下,一起坐計程車可以省錢,下廣告版面一定想辦法砍價,做文宣品就更別說了,砍到協力廠商業務眼淚都快掉出來。

省錢已植入DNA,覺得幫公司多省一點錢,這是應該的不是嗎?

搬進101辦公後,就發現公司花錢的「尺度」被打開,花在硬體設備上或是員工福利,當然大家都開心、皆大歡喜。


海嘯來襲

去了亞太總部香港開會,見識到什麼是花錢如流水,茶水間眼見所及,比預售屋還更高級,原來,你拚死拚活省這省那,努力把業績做出來,拿了幾個月獎金就開心到不行,不好意思耶,國外說不定獎金也是跟你領一樣的月數,但人家是拿港幣呢!

或許股市多頭,讓大家都失去戒心,或許是貪婪當道,今朝有酒今朝醉,誰管以後會發生什麼。百年一見的金融海嘯,銀行一家一家倒,殺得所有人措手不及,人生第一次見識到裁員的無情與殘忍。

那年升官的人,最可憐又倒霉,即使表現再好,獎金及加薪幅度都⋯⋯淒慘無比。


生命的無常

為了工作而拚命,金融業那個人不是這樣?健康多少都會有些狀況,這叫做「間接傷害」(collateral damage),也有人說,是拿肝換辛苦錢,這些說法我都認同。

長時間工作伴隨而來的壓力,日積月累,身體自然會出問題。不少人靠神明、藥物、購物來紓解壓力,這也萬非得以。

共事多年的長官,突然就到另個世界做天使了,原來,生命是無常的,原來,生命是脆弱的,原來,健康應該擺在工作前面,不是說說而已。

發生這種憾事,任誰都不願意,我也從此檢視自己人生中的優先順序。


國外什麼都管是把雙面刃

外商家大業大,多國設點,總部養了一堆人,人人都得突顯自己很重要。

剛進這家公司時,無論要發什麼新產品,國外幾乎不太管,一來是發揮綜效,產品想法、選股建議,當然都是依賴自家集團,這也無可厚非,不用自家的東西怎麼都說不過去。再者,台灣是極極極少數能做出業績數字的地方,聽到你打算募1億美金時,人家下巴都快掉下來了,你要什麼別人都說好。

外商都這樣搞

幾年後,亞太總部換了新的人馬,可能也是別的國家出了不少紕漏,一聲令下,就直接中央集權,所有跟產品有關的大小事宜,通通要經過總部同意,厚厚一疊的SOP,光看就快累死,填一堆文件、表格,一時之間,所有人的英文都大大提升了。

總部有個產品委員會,各國也要照做,台灣本來就有功能及流程類似的委員會。新的SOP是正規軍的做法,一板一眼,其實外商都是這樣子搞。

當然,總部沒多久就發現,各國大大小小的產品相關事宜,通通都要經過總部的核准,中央集權立意雖佳,真的是累死自己。


假設有一支XXX基金,因為國內的法令更新,以前投資某種工具最多是5%好了,現在放寬到10%,經評估後,投資團隊也覺得對操作及績效是有利的,事前已詢問主管機關,可不召開受益人大會,直接透過修改信託契約來進行。

台灣先經過自己的委員會討論通過,再送總部核准。總部每次開會,光是議程及資料,就嚇死人了,我不相信有人能看得完。運氣好的話,案子被排在前面,事前要先跟各方人馬「打點」過,確保案子會順利過關,不要在真正開會時才給我放馬後炮或是臨時發難有意見,通常只要有一個人開口提問,一定是一發不可收拾,不同單位與會長官都要講個幾句、好像沒說話被覺得不夠投入的樣子,於是你一言我一句,光一個議案有時就討論半小時,我的天鵝啊!

我今天是排第三案,線上枯等一個半小時了,何時才輪到我啊?


作繭自縛

任何的委員會集會,不是用來討論的,而是做決議的。事前跟各單位周旋,有什麼問題就先解決、回覆、釋疑,雖然過程十分冗長又痛苦,但這是必要之惡,總比放任對方在正式會議高談闊論要好吧?誰重要,誰不重要,那些人會故意刁難,都得事先一一擺平。台灣其他同事,像是法遵、作業、投資、業務等主管,都要跟總部的對應長官做好「事前溝通」。

試行了一陣子,大家都發現總部的產品委員會,實在太過「精實」,搞得人仰馬翻,沒效率不說,有時更是十足的鬼打牆。

有一回韓國打算募一檔韓國平衡基金,所有文件都是寫英文,但委員會可以為了誰來確保基金的韓文名稱沒有誇大、保證獲利,會中「熱烈」的討論,在場十多個委員,沒半個會韓文的!我會知道這段,是因為台灣的案子接在韓國後面,所以我先撥電話連進去,枯等不說,也見識到這個委員會很難搞,真的輕忽不得。

過了幾個月,總部再修正流程,從1.0進化到2.0,不是所有的議案,都硬性規定要由各國的CEO來報告,不同類型的議案,填不一樣的表格,比較不重要的案子,採報備制,不過這也是到我快離開該公司時才改。


多國文化

有回我去香港總部開會,那次沒有台灣的議案,我進了委員會旁聽。氣氛很肅殺,像外科手術室一樣;那次會議「剛好」有印度的案子,電話那端的人講了一堆,印度人天生會講又淘淘不絕,做會議記錄的女生,不久臉上滿是斜線,她用口形問旁邊的人,

「你聽得懂他在說什麼嗎?」

濃重的口音,在場即使有來自澳洲、菲律賓、美國、比利時、荷蘭、香港的人,應該沒幾個聽得懂。

做會議記錄的人,你最好是聽得懂啦,回去聽五次錄音,我看你能寫出什麼鬼東西來;其他人搞不好也是裝懂,還得假裝一下、問一兩個不痛不癢的問題,不然也下不了台,哈哈!


以上是第一回的分享,不小心寫了太多,敬請見諒。

第一回合,酸甜苦辣都有,有開心,有難過的時候,當然也學到很多。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走過的路,學到的本事及教訓,日後都還派得上用場。


《未完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這個專題以我任職廿多年的投信投顧業(簡稱基金業)為出發點,分享這些年來所見所聞(為保護當事人及傑叔個人生命安全,會略微擦脂抹粉),預定以【 職場點滴】、【基情四射 】、【 行銷獵奇】、及【甕中捉鱉】等四大主題,討論業界的奇人異士、產業方向、行銷眉角、投資趨勢等等。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