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4|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圖片來源:金石堂

圖片來源:金石堂


你想過自己進食的當下是基於什麼原因嗎?是飢腸轆轆,還是時間到了自然想要進食,抑或是一股強烈的情緒使然而把慾望吃下肚?


回想孩子年幼的時候,只要出門在外開始哭鬧,便會有許多熱心的陌生人想要塞糖果餅乾給小孩,為的就是希望可以協助孩子平息情緒,然而我們曾經思考過這樣的習慣或作法可能會造成日後什麼樣的後果與影響嗎?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這本書便我們揭示了關於情緒性進食其實是在餵養一種渴望,而許多商業廣告也不斷洗腦我們吃下食物就等於擁有美好的心情,也因此時常聽到有些人會說健康飲食就等於人生沒有樂趣,彷彿滿足暫時的愉悅勝過一切,這種想法實在是非常荒謬,但即便如此,卻鮮少有人想徹底改變,畢竟我們都早已被既定的飲食習慣給制約而難以展開行動。


書中提到「意志力」其實是一種迷思,也有違大腦的運作,就如同我們刻意壓抑進食的慾望、仔細端詳食品包裝的成分、勤勞追蹤每天的進食狀況、紀錄運動的時間,或許在短時間內可以滿足我們的期望,但愈是給予身體過度的限制、抗拒、規劃,其實並不能帶來持續且長久的效果,原因不是我們缺乏毅力,而是這些行為本身就是在對抗我們的生存本能,所以我們必須要了解到若是要打破假性飢餓或一切陋習,就必定要從思想上作翻轉。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若是要讓改變成真,就必須要懷抱仁慈之心,最重要的是保持覺察,比如我們在進食的時候保持專注且用心體會食物帶給我們的感受,也練習在進食之前預先去思考吃下肚之後所帶來的影響,當我們改變對食物的獎勵價值,也自然能改變過往難以跳脫的固有習慣。


舉例來說,無論是在學校或是任何有獎徵答活動,只要孩子表現良好,勢必會得到甜食的獎勵,而這也無形中增強孩子對於甜食的正面評價,讓孩子把表現良好與甜食畫上等號,等到某一天因為健康理由而被禁止的時候,便需要花費更多力氣去抵抗甜食的誘惑,何不從小就開始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既不需要做任何繁複的規劃與記錄,更不需要用盡方法去抗拒及壓抑。


從這本書中可以得知我們平時所極力抵禦的事情都是基於過去錯誤的迷思與觀念,而作者也提供了許多練習的工具及技巧,也告訴我們不要批判及責怪自己,反而用憐憫及疼惜的心態去看待自己,並且給予足夠的時間與耐心,我們都能擺脫習慣迴圈,也更能傾聽自己身體與內心的聲音。


我認為這本書不僅講述如何鬆綁飲食焦慮,更多的是關於大腦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與心理,也殘酷地告訴我們平時做的許多努力其實是讓我們更加遠離自己,要如何讓我們既能感受到控制感,又能體會到自我的善意,相信這本書可以為你提供解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射手座,全職媽咪/斜槓寫作者 喜愛音樂、電影,更熱愛閱讀,資訊焦慮症患者。 Meta粉專:射手媽咪婷婷的書房及人生相談室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