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病人買的衣服
和一整箱的冰
非常感恩
這篇是第3篇心得了
下篇會結束這本書
最近在考慮下一本要讀什麼?
-----------------------------------------------------------------------
2024.05.02
第3篇讀書心得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作者: 賈德森.布魯爾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05
眶額皮質的最重要職責之一是決定獎勵層級。
如果想破除舊習慣,「專注」就派上用場,
若食物不好吃,眶額皮質會決定將這份食物列入黑名單,
反之,如果好吃,眶額皮質會列入許可名單。
如果你專心的吃到某食物,覺得比預期更好,便會產生正向預測,在之後的狀況,你會直覺優先選擇這項食物,而不是其他分數低的。
如果你專心的、投入全部注意力,並體驗到某樣東西不如預期,例如:
當你專心地抽菸時,細細品味香菸在嘴裡的味道,而不是習慣的抽菸但放空,你可能會突然覺得香菸很苦或很臭,覺得心情糟透了,
或是專心品嘗洋芋片,而不是邊追劇邊無意識的一直吃,可能會發現洋芋片其實很鹹,鹹到讓你頭痛,鹹到口乾舌燥不舒服。這些感受,會使你大腦產生「負向預測」,該項行為就不會被增強,你之後也「不會」急切地想要吃他們。
假如你不投入「注意力」,缺乏「覺察」,就無法獲得負向預測偏差,你就只會繼續重複舊習慣。請注意,這跟意志力毫無關係,「覺察」是改變飲食行為最重要的東西,「專注」是改變習慣的關鍵,因為經由專注,我們可以清楚的感覺到他們不如記憶中的具獎勵性。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開始吃食物時,最注意的是第1口或第2口,然後你的大腦便會失去興趣,跑去關注其他東西?
這是為什麼呢?
你剛吃東西時,大腦頻道會對準這邊以確保食物有無變質,等大腦發出這邊一切正常的信號,你便可以停止注意食物,回到再忙的工作或剛剛手邊的事,而不用再理會食物。
這些問題凸顯的是,我們在吃食物時,時常恍惚,無法專心,常常因為外部因素,而不是內部因素去吃東西,我們因為情緒而吃,不是因為飢餓感。
我們吃東西無法專心,也就是我們無法「正念」飲食。
「正念」是指『刻意的、不帶批判的專注在當下』
有人問:「我午餐只有20分鐘,怎麼有辦法慢慢品嘗每一口,時間太趕了,很難正念在飲食上」
人們以為「正念飲食」,就是慢飲食,所以覺得當工作很忙或趕時間時就不可能做到,
但正念其實無關乎我們的個人處境及時間限制,不需要慢吞吞,我們可以「快速」行動,短暫的午餐時間快速地進食,但快速進食同時保持「覺察」。
運動員就是快速行動但維持正念得好例子,他們必須一邊跑步,一邊緊盯高速移動的球。
15個實驗對象,吃著巧克力,
吃了第一塊覺得很好吃,想繼續吃下一塊,
持續餵食牠們
人們從原本「我好想再多吃一塊」到「難吃,我快吐了」的速度,快得驚人,有些人只吃了16塊就有這項轉變。
美味的巧克力怎麼會變得難吃呢?
人類大腦可以判別「好與過度」的差別,「喜歡與渴望」極為不同。
意思是: 我們可能喜歡某件事物,當下我們可能渴望或不渴望,這要視狀態而定,例如:剛吃下73塊巧克力,你還會渴望繼續吃嗎?
當你餓了,開始進食時,你大腦愉悅感上升,直到吃飽,愉悅感到達高峰,高峰點之後會開始下降,食物不會突然間變難吃,只是不如之前那麼愉悅,但「渴望」會大幅下降,這是大腦釋放出「你需要慢下來停止進食」的信號。
在缺乏覺察之下,你如果堅持繼續吃,沒有注意到前方護欄,繼續加速,忽然間你就衝下懸崖了,突然發現我們的胃好脹、想吐、胃痛、不舒服。
無論你是盲目飲食、習慣性過食、或是習慣清空餐盤的愛好者,這些都讓容易衝下懸崖。過度吃食的感覺胃很不舒服,身體明白這一點,但我們卻常常忽視。
培養覺察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自己是否吃飽了,當我們身體覺得吃飽了,就不會再持續進食。
#林沛勳中醫師
#凱璿中醫
#凱璿中醫診所
#鳳山凱璿中醫
#鳳山凱璿中醫診所
#減肥
#高雄減肥
#時報出版
#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