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2)

2024/04/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作者: 賈德森.布魯爾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3/05


2024.04.25

本書的第2則心得分享:


#21天挑戰

第一部分:找出我們飲食習慣及迴圈

第二部分:改變大腦中飲食行為所帶來的獎勵價值

第三部分:找出更多獎勵行為

這些部分,不需要智商高達200,不需要使用app,只需要去培養一項最重要的東西-「覺察」,

幸運的是,我們所有人都有潛力可以充分做到,只要我們將原本用來批判、懷疑自己的精力省下來,轉而使用覺察,好好觀察自己的身體,就可以讓自我覺察更強大。


#設定目標

先問問自己,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

我的動力是外在因素(想要達到某種社會標準)、還是內在因素(想好好照顧自己)、有哪些事情是你希望能做到但因為飲食失調而導致你做不到。


例如目標可以是:

1.肚子餓時再吃東西,吃飽了就停止

2.戒掉清空盤子的習慣(不要因為盤子裡還有食物,明明吃飽了卻還繼續吃)

3.不要無意識的吃點心

4.吃東西時帶有清楚意識,而非因為內在強迫或衝動



#找出飲食迴圈

為何吃?

因為壓力、無聊、難過、失落而想吃食物,和真正餓了而進食,是2件完全不同的事。


吃什麼?

大腦會為了讓心情好一點而想吃高糖份和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而不是對身體營養的食物。但為什麼大腦會有這個習慣呢,我們必須去找原因。


如何吃?

工作時狼吞虎嚥的吃飯,或滑手機、追劇時,無意識地吃洋芋片,會影響我們判斷是否吃飽了。


我們愈不注意這些要素-為何吃?吃什麼?如何吃? 則愈可能在「潛意識」中養成不健康、純屬「習慣」的飲食模式。


對很多人來說,吃東西不在是為了獲取能量或維持身體系統運作,更多是出於情緒上的需求,所以不小心就變成「看見食物就吃」的飲食模式,看到食物,不管餓不餓,出於衝動,都會吃掉他。



#你的身體智慧

我們經常無視身體訊號,忽略身體所發送的訊號變成一種習慣,例如:深夜23點了,一直打哈欠,眼皮沉重,你應該要去休息,但是當我們處在「低能量模式」下,大腦的邏輯區域無法使用,因此「習慣模式」接手。

人天生會趨近開心,避開痛苦的事物,例如:你不小心碰到熱爐子,你想都不會想立刻把手抽走。肌肉先動作收縮手臂,大腦之後才來評估狀況,做出爐子很燙的結論。

但現在我卻無視身體的聲音,反而查看app期待app告訴我們現在餓了嗎?

或找專家嚴格制定的飲食計畫。這些外在的事,會拉開我們與身體的距離。我們距離身體愈遠,會愈難知道身體想告訴我們什麼,不知道我們是真的餓了?還是只是壓力大?


我們無視身體訊號時間愈長,愈會將這種行為習慣化。


如果想將飲食回歸正軌,我們必須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當身體發出訊息,我們要專心在訊息上,去「覺察」身體希望做什麼。



#注意你是否忽視身體訊號

試著用一整天時間,觀察自己,是否已經心悸,卻還是「習慣」喝下第3杯咖啡,或明明腰很酸,卻還是一直坐著加班不休息,

請仔細觀察,當你忽略身體訊號後,身體有何麼感覺?

愈是詳盡體會這些感受,愈能復甦增強「自我覺察」技能。


臉書:林沛勳中醫師

Ig: linpei2022


#林沛勳中醫師

#凱璿中醫

#鳳山凱璿中醫

#時報出版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21天計畫打破假性飢餓與自責愧疚的迴圈,鬆綁你的飲食焦慮



中醫師衛教、針灸穴位、中藥介紹、疾病治療、醫療新聞、診間故事、生活閒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