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本來對於薩提爾的書提不起勁,因為我之前讀了「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覺得看完還是不懂怎麼使用薩提爾來對話,抓不到要領,武林秘笈看完,還是不知道如何練功。
但這本《薩提爾的故事溝通》(李儀婷 著) 真的很特別,因為它是一本「故事書」,裡面有5篇作者自編的故事。
書中每一篇故事都隱藏著薩提爾冰山理論,以故事帶出主角的問題和解方,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不死精靈」和「孫山的處境」這兩篇故事。
【不死精靈】
精靈村裡住著一位名叫「醜老」的精靈,脾氣很壞,對人很苛刻。
精靈必須懂的愛才能死,但醜老他一直死不了,他覺得活著是一種懲罰。
其實,活著是讓人有機會學習愛。
有一天從天上掉下一個小精靈baby給醜老,baby對醜老的愛讓他的冰山融化,這一次醜老終於覺得他想再活久一點。但同時他害怕「去愛」和「表達愛」,因為當他學會愛,可能離生命終點也不遠了,
但醜老堅持不表達愛,脾氣壞又口不擇言,傷透了小精靈的心,小精靈決定離家出走….
「不死精靈」的故事可以說是台版的「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帶出生命的反思、親子關係的習題,都可以在這篇故事裡找到解答。
【孫山的處境】
很多人找孫山解決問題,都可以得到解答,但是孫山自己不明白為什麼,他不覺得自己在「解決問題」,當他想「解決問題」的時候,反而弄巧成拙。
看了孫山的故事,我覺察到自己的大腦常常會反射性地要解決問題,例如小孩蓋積木蓋不好發脾氣,就想要幫她蓋,而沒有解決她為何每次蓋不好就鬧脾氣的根源。
《冰山對話》提到,「不要想著「解決問題」,問題反而可以解決。」
我也想要像「孫山」一樣,很會問問題,問一問答案就會自己出來。
但要怎麼「問」呢? 要問「感受」?還是「觀點」?「期待」?「渴望」?
《冰山對話》(李崇義 著)提供了「用好奇心提問」的切入點:
1.回映與共頻
2.對當事人的衝擊與影響
3.訊息(包含非語言)的核對
4.現在與過去的關聯
5.未來的決定
每次和小孩玩遊戲,她如果輸了就會哭,以往我都會曉以大義:「這只一個遊戲,輸贏不重要….勝不驕、敗不餒…」之類。
這次我強迫自己改用提問:
我:「你覺得剛剛輸了有什麼感覺?」(表達感受)
小孩:「我很難過。」
我:「輸了遊戲對妳有什麼影響?」(對當事人的影響)
小孩:「覺得自己不棒。」(觀點)
我:「你玩遊戲之前也會覺得自己不棒嗎?」(回溯過去事件)
小孩:「不會。」
我:「你覺得自己有很多很棒的地方嗎?」
小孩:「有啊!」
我:「你覺得自己那些地方很棒呢?」
小孩:「我會畫畫、我會拼圖....」
我:「你有很多很棒的地方,那你玩遊戲輸了,就能代表你不棒嗎?」.....
雖然我還是問的七零八落,但至少比以前有點頭緒,我覺得「冰山對話」,把薩提爾的章法說的更清楚簡單。
其中作者提到有一種提問原則是以「感受」開門,在「渴望」關門,最重要的是讓當事人發現自己的力量,透過詢問「您是怎麼走過來的?」「當時你是怎麼思考的?」,找到內心中的「安全島嶼」。
我也嘗試找出自己的「力量」,例如我自己有在當說故事志工,但有時覺得沒有人支持我,我試著問自己:「你是如何堅持做件事的呢?」
自答:「我喜歡與人分享美好的故事,讓孩子喜歡閱讀。」
於是我找到自己「分享、助人」的美好特質,自我肯定的時候就不會虛虛的,而是有一種篤定,也不會再那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了。
如果想學習運用薩提爾溝通,這兩本書很推薦大家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