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出差當天,我們清晨四點醒來趕早八的飛機。送老婆到公車站後,回到家大約快六點,孩子們還在睡。
出發日是周末,所以讓孩子們睡到自然醒。
「媽媽出發了?」孩子起床時大約八點
「嗯,在登機了」
「喔…早餐吃什麼?」
「你…想吃什麼?😆」
====
孩子們都很冷靜,事實上,我也不預期他們,或,我們,應該要焦慮。直到老婆安全回報時說,同事的小孩在臨行前,哭著不讓她離開,搞得同事一路上心神不寧…
我好奇問她「那你會焦慮嗎?」
「不會呀~ 小孩交給你呀~ 😆」
「😅」
====
大學時期上普通心理學,就有提到「分離焦慮和安全感的相關性」。換言之,只要有足夠的安全感,分離焦慮應該是可以很快就克服的情緒。這種印痕呢,會從孩子還沒記憶的童年開始,一直跟著他們直到長大成人。
依循著這樣的邏輯,我選擇放棄工作陪伴孩子直到他們上幼稚園,上小學。當時只是傻傻的憑著一股「工作再找就有,童年錯過不再」的熱血,成為全職主夫。從來沒想過會有什麼樣的「效果」,然而現在回頭看十年前做的決定,顯然挺正確的。 😇
當然,這樣選擇會有代價。代價就是老婆一個人的收入,要支應全家的開銷,生活必須過得很「簡單」。代價就是在中年就業的困難,代價就是同學一個個買房買車,事業有成,我必須從基層工程師重新來過。
====
時間,從柴米油鹽中慢慢流過,也不給你機會思考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但是穩定的陪伴,給足孩子時間撐起自己的樹幹,張開自己的枝葉。如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做一塊平凡無奇的土壤,給他們伸展自我的安全感,倒也挺好的。
====
同事們有了孩子後,因為仍然是雙薪家庭,孩子就送托嬰托育中心。這好像是目前最常見的安排,父母努力賺錢,然後把賺來的錢付給別人,讓別人來陪孩子。
要有監控攝影機,隨時可以看到孩子和老師的互動,要有定位和通話手錶,隨時可以掌握孩子的行蹤。
如果我沒有經歷過育兒的漫長歲月,大概也會這樣安排吧?
....
但我比較喜歡現在這種
👦🏻「我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我可以放心讓你自己照顧自己」
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