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吃起來的口感,
會有酸酸甜甜辣辣的味覺感,
已經是很多家庭吃飯時必備的配菜,
甚至我太太也常拿來當作火鍋的湯底,
增加食物的層次感。
而在泡菜的製作過程中,
要將這些成份,
大白菜、洋蔥、鹽、蒜頭、老薑、辣椒粉、韓國魚露、糖,
依序放在一起,
經過發酵的時間愈長,
愈能將泡菜的酸度引出來。
在醃製過程中,
關鍵因素就是溫度&發酵過程。
溫度介於26-30度時,
是最適合產生泡菜所需的乳酸菌,
超過30度,
容易產生滋生其他的菌種,
會導致泡菜變質。
發酵過程中,
若打開正在浸泡中的大白菜,
甚至時常確認有無入味,
最終一定會影響到泡菜的品質,
因為泡菜好吃的關鍵就在浸泡的時間是否夠長。
家裡農地種了一大片芭樂,
長期收成的結果,
會讓芭樂樹產出的芭樂品質愈來愈差,
於是,
爸媽決定要將老芭樂樹鋸掉,
重新種植新苗。
而鋸掉的芭樂枝該怎麼辦?
要不是當廢材燒;
就是當廢棄物處理掉,
量多時,
有時可能還需要花錢請人處理。
但有一天,
在經營植物文創的弟弟,
將這些廢料進行加工,
再擺上植物,
放在市集上卻是人人搶購的藝術品。
一個被鋸掉的芭樂枝,
放在園地裡,
就是不起眼的垃圾;
但放在市集裡,
卻是最棒的藝術品。
那麼讀者會想?
你到底想告訴我什麼?
我想讓讀者知道,
從泡菜的製作過程,
決定泡菜好不好吃,
關鍵在「環境」的塑造。
芭樂枝為什麼也能變成藝術品,
也是因為經過加工放在對的「環境」裡,
才能突顯出它的價值。
而對人生也是如此,
在成長過程,
環境對人的影響也是非常重要。
我們可以這麼想,
家庭教育上:
父母總是希望小孩養成閱讀的習慣,
那麼,
是將小孩放在全家很愛滑手機的環境下比較好?
還是,
將他浸泡在父母花時間陪伴孩子閱讀的環境下比較好?
工作成長上:
總是希望工作上提高升職加薪的機會,
那麼,
是將自己放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比較好?
還是,
浸泡在書房裡花時間增強專業技能比較好?
投資理財上:
希望藉由投資讓資產愈滾愈大,
那麼,
是頻繁進出股市冒風險賺價差比較好?
還是,
長期浸泡在市場裡隨著複利作用更好?
「納瓦爾寶典」這本書的主角納瓦爾・拉維肯,
他從小就跟著媽媽從印度移民至美國,
小時候的他,
過著貧困的生活,
但他不曾因此自怨自艾,
在媽媽的要求,
以及自己清楚未來要成功該怎麼做。
所以他每天一放學,
一定到圖書館報到。
長期浸泡在圖書館的結果,
使他成為成功的企業家。
從泡菜、芭樂枝、再到納瓦爾的例子,
我只是想告訴讀者,
未來想要成為什麼樣地人,
那就把自己放在正確的「環境」就對了,
環境對了,
不想成功也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