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地老化」是什麼?

社會老化的趨勢

      隨著世界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近年來許多國家都有一個明顯且相同的趨勢, 那就是社會持續地在高齡化。世界衛生組織按照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定義出了以下幾個社會老年化的階段:

占總人口比率的7%為 「高齡化社會」

占總人口比率的14%為 「高齡社會」

占總人口數的20%則會成為 「超高齡社會」


台灣於1993 年已達到「高齡化社會」, 並在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 依照內政部的資料顯示, 2024年的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已占總人口的 17.8%, 預估2025年這比率就會升到20%, 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不過,雖然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是以65歲作為界線,在當今的保健及醫療環境下,65歲以上的人口仍有許多是相對健康且有活力的,因此就有了「在地老化」 (aging in place) 的概念被提出,倡導積極且有活力的去面對老年生活。



在地老化 (Aging in Place)

「在地老化」是指讓年長者有能力在自己熟悉的家或者社區裡舒適地養老。

因為生活起居上的困難,或是安全性的考量,許多長輩們可能會被送去安養中心受照護。不過如果能夠選擇,大多數還是仍會希望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養老。因此這個「在地老化」的概念為許多尚有自主活動能力,還沒有完全失能的年長者以及家屬們,點亮了一盞明燈,多一個可維持安全、自主、並有尊嚴的樂齡選擇。


但是「在地老化」涵蓋了哪些面向呢? 在國外,講到Aging in Place大多數是由「居住安全」 為出發點,著重在提升居住環境的安全性及可及性(Accessibility)。這包含常見的安裝扶手、輪椅斜坡道、 防滑墊等輕改造。另外還有門口拓寬,裝設居家電梯等結構上的改造。不過我覺得「在地老化」的理念除了環境改造外,還應該再加上「身體機能」及「輔助科技」兩個面向。


這邊的「身體機能」指的是肌力、肌耐力、心肺功能、平衡等能力,通常可透過運動或物理治療提升或維持。 「輔助科技」是指任何能夠幫助長輩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方便、更獨立、更安全完成各項活動的科技及服務,譬如常見的輪椅及拐杖,以及AI照護機器人和送餐系統等。


整體性的規劃

簡單來說,「在地老化」是要全方位的去規劃及安排老年生活。

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提前因應老化過程中會遇到的各種變化,預防因為身體機能退化而可能導致的傷害 (如跌倒) ,和降低後續所需負擔的醫療照護費用。若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健康狀態,並透過居家無障礙改造以及輔助科技的協助,才能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擁有掌握權,安全並快樂的養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