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投資」專欄每月分享至少 4 篇【個人研究個股心得、投資觀念分享或潛力股週報】,目的是作為投資領域之學術研究與知識/資訊交流,未有推介股票之意圖與行為,亦未對證券價值進行分析,內容絕無任何目標價及買賣建議,也未有招收會員或開設群組,請讀者務必詳閱「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本文內容不建議作為投資行為之最終依據,投資前請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專欄訂閱費用每月 129 元,能夠幫助作者持續分享投資知識與市場觀點,歡迎訂閱支持。請記得「追蹤」本專欄及「邏輯投資」臉書粉專、Treads,作者將不定期分享更多市場觀點與產業看法。
停止追蹤不代表買賣建議,也不是看壞個股或公司後續發展與股價走勢,只是因為作者研究時間與能量有限。
前一陣子有跟讀者提到自己開始腰痛,不意外的,醫生說我久坐且姿勢不正確,導致腰椎缺乏支撐,背部壓力過大,腰痛只是初期徵兆,未來需要定期去做復健。
但考量我的工作性質,以及研究股票與寫專欄等需要,實在很難避免「久坐」,因此除了復健外,我開始尋找適合自己的坐墊產品,希望能幫自己維持正確坐姿,釋放腰部與背部緊繃感。
然後…野生的「Roichen正脊坐墊」出現了!
實際用了兩個多月後,我發現自己的坐姿確實有得到改善,坐起來也很舒服,後來也買給同樣因工作需要久坐的太太使用,評價也很不錯,所以…來開團囉!
【Roichen正脊坐墊】
「邏輯投資」粉絲享有原價52折優惠!
(請使用Facebook、LINE、Google、手機帳號登入,即可看到專屬優惠價)
【加碼優惠】
活動期間內完成之「單筆訂單」,即贈送「全聯福利中心x五月花/橘子工坊折扣券」x1張+「橘子工坊 天然制菌洗衣膠囊體驗組(2顆/包)」x1包
每筆訂單限贈1組,折扣券及贈品將隨貨寄送。
折扣券使用期間:2024/06/14 – 2024/07/11
以下為【Roichen正脊坐墊】特色介紹:
它牌只有分大人和小孩的尺寸,但其實男女體型骨盆角度不同,需要專屬尺寸設計,市售唯一有男、女和兒童 3 種專屬尺寸可選購。
坐墊不易滑動,即使不搭配椅子,直接在地面或者平面使用,當作和室椅都可以。
榮獲 200 多項專利、認證、設計以及系統認證的殊榮,其中包括紅點設計大獎、Good Design、PIN UP等獎項。
最大可承受 220~350 公斤都可維持平穩正確的坐姿,不會形成椅墊扭曲或晃動。
注意!本產品非醫療用品,不具有醫療效果!
最近有臉書粉專「打炒房聯盟」整理上市櫃建商「負債比(率)」,發現這項數據高達8成至9成,認為這代表:
另外該臉書粉專還提到建商的「約當現金」佔總資產比例過低,例如新潤現金只佔總資產2.9%、富宇佔1.5%,但「存貨」卻佔總資產比例偏高,分別高達82%、87%,暗示建商槓桿開太大,只要政府願意出手,房價就能明顯下降。
真的是如此嗎?台灣版本的「恆大風暴」正在醞釀?台灣房地產市場已經準備步上中國的後塵?
首先,我們先指出該文章有明確錯誤的部分,「新潤建設機構」與「新潤興業」不同,新潤興業(6186)1Q24帳上現金5.9億元、存貨金額166億元,這些數字應非母公司集團「新潤建設機構」之數據;同樣的,文中提到的「富宇建設」,實際上應為「富宇地產(4907)」,文中引用之數據1Q24現金1.6億元、存貨金額93億元,係屬富宇地產1Q24的財報數字。
有鑑於這些數據來自子公司,至於母公司口袋有多深,因缺乏實際數字,無法評論。
接下來我們談該文的重點「負債率」,首先投資朋友要有一個基本觀念,營建業本身就是一個「高槓桿」的行業,因為不論是土地或建物,都需要龐大的資金,除了依賴建商自有財源外,一定需要跟銀行貸款,並跟購屋者收取訂金與工程款,另外因為這類大型工程項目成敗難料,過程風險巨大,因此建商承受龐大負債,同時承擔興建與銷售的巨大風險同時,勢必希望從中取得高利潤,這個道理並不難想像,試問如果你要台積電花個幾百億元蓋新廠,卻只能賺毛利率5%、10%,它會願意投資嗎?
「殺頭生意有人做」的前提就是高回報,這是商業市場的基本規格。
如果你也認同營建業伴隨高風險,那換成你是銀行,你對於營建業者的土建融資或是購屋貸款的放款,是否會更加謹慎呢?
根據央行公告的資料,截至113年3月底止,購置住宅貸款與建築貸款的逾放比率分別降至0.06%及0.04%,顯示不動產貸款風險控管表現良好;另外2023年底逾期放款覆蓋率超過960%,這是相當高的水準,回顧疫情前2019年該比例超過500%,顯示銀行也一直拉高備抵呆帳的提存,因此除非房地產市場爆發嚴重的系統性風險,才有可能危及金融穩定性。
接著回到「負債率」,首先按季來看,近十年主要上市櫃建商的負債率其實波動明顯,近年雖有攀升,但已趨於和緩或出現改善。
若按年來看,投資朋友同樣會發現建商的負債率波動劇烈,很多時候的負債率甚至高過當下狀況,該怎麼理解這個現象呢?
「邏輯投資」認為近年主要建商負債率攀升,其實跟很多原因有關,包括:
上述種種因素疊加,使得建商負債率持續攀升;然而隨著2023年下半年許多建商陸續交屋,你其實可以觀察到負債率有所改善。如果我們判斷「負債率」的攀升,其實是短期因素,那我認為就無須對這項數據過度反應。
至於說負債率過高代表房子賣不掉,實際上投資朋友可以直接翻開建商的財報去作個別判斷,以遠雄(5522)1Q24財報為例,你可以在「存貨」項目當中的「待售房地」觀察餘屋的去化情形(圖4),資料顯示,雖然1Q24待售房地的金額較上季與去年同期增加,但最主要的待售房地「新北市住宅」金額卻是在下降,代表餘屋逐步去化,而真正造成待售房地金額增加的主因,應為新北市廠辦於1Q24完工,增加21.96億元的存貨,透過這種比較細緻的分析,你才能真正有效判斷建商的餘屋去化情形。
接下來談談「存貨」與「總資產」比例,其實這也很好理解,營建業跟一般製造業相比,前者不需要蓋工廠、買設備,因此資產當中主要都是流動資產,而流動資產的主要項目都是「存貨」,也就是土地跟建物,而這其實就是建商的「原料」,建商必須維持土地儲備,才能確保後續業績穩定;但製造業不同,因為具有土地、廠房、設備等固定性資產,因此總資產組成的型態就有不同,下圖是長虹與台積電的總資產組成比較,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家公司的資產組成天差地別。
換言之,「邏輯投資」認為在運用財報數字進行推論前,應該要先理解其行業特性,不論是負債率、現金比例、存貨佔總資產比例等數據,乍看數字覺得恐怖,但其實呈現的主要是該行業的特性,至於某些數據攀升,反映的可能是短期現象,等到建商陸續交屋後,應該就能看到改善,無須過慮。
最後再來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恆大風暴」會在台灣上演嗎?其實所謂的房地產風暴,核心在於「資不抵債」,要發生這種狀況,基本上就是兩條路徑:「負債率過高」(負債超越資產)、「房價大幅下跌」(資產低於負債)。
恆大的負債率高達132.6%,因大舉圈地開發,為了維持流動性,恆大發行高息債券,利息可以高達12-13%,另外還發行理財投資商品,並宣稱10-20%的高收益率,而台灣建商我目前還沒有看到為了籌錢做到這種程度的。
同時中國房價不斷下跌,也造成市場信心與資產價值惡化,這跟台灣當前狀況也有明顯差別。
當然我無法否認目前台灣的房價已開始形成泡沫,一旦台灣房價重挫,確實有可能觸發泡沫破裂,但跟中國的狀況與趨勢還是很不一樣的,特別是台灣現在還有高產值的半導體產業在背後撐腰,而中國卻面臨外資投資減少、產業外移等壓力,二者的差異這讓台灣房屋市場多了一些底氣。
總之,台灣房價近期創高,背後原動力來自偏高的超額儲蓄、台商資金回流、保險投資產品資金釋放、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青安政策點火,以及政府限縮預售轉售導致供給縮減等因素,若要真正解決高房價問題,寄望建商債務危機,恐怕有些不切實際,如何快速且足量地增加社會住宅供給,以及引導超額儲蓄資金投入公共建設,這或許才是更需要政府努力以及民間倡議的方向。
坊間對於「主動投資」一直有一種誤解,就是基於八成的人長期平均績效輸給大盤的假設,因此認定一定要比其他人更厲害,或是知道更多知識與領先資訊,才能夠打敗大盤得到「超額報酬」。
其實這種說法似是若非,是... 也不是。
應該說上述的命題與觀點不夠精確,因為要在股市取得「超額報酬」,也不僅只靠過人知識或領先資訊就足以達成目標,反例比比皆是。
要理解這個議題,投資人要先有一個觀念,也就是在股市當中取得報酬的管道相當多,我常以「股市如大海」為例,而投資人就像漁夫,在這個世界上流傳著各式各樣的捕魚方式,然而不同的方法、海域、工具、魚餌、技術、經驗、天候、船隻等,也會決定我們的漁獲量多寡,由此可知投資確實是一門技術活兒,你要說科學,它確實有科學等充滿理性、基本面的面向,但你要說它是藝術甚至玄學也無不可,因為市場也充滿著難以測度的另一面,這也是股市的魅力。
回到重點,那我們究竟要如何在股市大海中取得比一般人更多的漁獲量呢?
首先,你得先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投資策略,包括你的資本、風險承受度、投資週期,又或者說,你的信仰或對市場的理解是什麼。
而這個問題多半只有你自己找得到答案,例如我認為「價值投資」是有效的投資策略,但我建議你進行「左側交易」,你卻會因為股價下跌而嚇得不知所措,那這樣的投資策略即使對我來說管用,也未必能對你帶來任何幫助。
因此在投資道路上,確實是「人貴自知」,如果你對於市場波動或個股消息面與股價變動相當敏感且容易焦慮,那透過指數型ETF,例如VT、VOO、0050這類投資標的來參與市場,或許更適合你。
但若你的風險承受度更高,又或者你已經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場參與經驗,能用更長期的視角或週期性的觀念來思考市場波動,那你可能就具有主動選股參與市場的基本能力。
而當你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取向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學習、參與、檢討、轉化的過程,我們同樣以大海捕魚為例,你是一位有耐心的漁夫,也對自己的捕魚技術與工具有信心,那或許你就可以開始發掘有潛力的魚場,並開始憑藉知識、經驗、耐心與技術賺取更多財富。
這個過程開啟了市場更殘酷的淘汰賽,有的人獲利持續低迷,也有人一夜千金,但有更多人覺得自己的策略有效,信心爆棚,卻栽在某次股災,最終畢業退場,甚至從人生舞台下台的也不少,所以並非無法透過主動選股來打敗大盤,而是你也必須理解,這是一場全球資本競爭的比賽,強者如雲,如果你想從市場上賺到更多錢,你就一定要有「不同於其他人」之處,這是第三階段的關鍵。
所以回到我們原來的問題上,是不是一定要比其他人更厲害,知道更多知識與資訊,才能打敗大盤得到「超額報酬」?
我的答案是「不盡然」,因為關鍵在於你跟市場其他人的差異為何,有的是耐心,有的是勇氣,有的是對於特定產業的深入研究,有的是手眼通天的強大人脈,有的人則是依賴上下游盡責的全面調查,也有人是透過投資工具的混合運用穩定獲利,當然也有慧眼識英雄,發掘好公司長線投資的「塞翁」,你說這些人是不是都一定比其他人更厲害,又或者領先掌握市場資訊?不完全是這樣,部分投資達人的策略,一般人也學得來,只是有的人是「學以致用」、「青出於藍」,有的自始至終一直停留在「模仿」、「心存僥倖」、「賭博猜測」,所以同一套方法,帶來的結果也天差地遠。
但這就是市場,也是大海的奧秘之處,你永遠無法保證兩個開著同樣船隻的人出海,就一定能帶回相同的漁獲,但更高明的人確實能找到自己的訣竅,成為懂海的人,得到更多眷顧與庇佑。
當然,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指數型ETF是最適合一般投資人參與市場並獲取長期平均報酬的投資工具,簡單說,你也可以選擇投資所有漁夫,從中得到平均的漁獲量,不一定要親自下海捕魚,採用這個方法,你不僅不會餓死,而且同樣能從大海得到合理的資源與回報,這一樣是股市充滿魅力的地方,賺錢的方式真的是很多很多很多... 我們應該心存敬畏,持續學習,持續精進,並對運用不同策略的投資人抱持尊重。
今年以來,台灣加權指數共上漲約24.5%,站上2萬2,000點大關,其中有不少漲幅來自於台積電近期火燙的股價表現。
然而扣除台積電之後的台灣加權指數,今年至今也上漲了超過14%,這個數字其實值得思考。
透過投資指數型ETF(如0050、006208),你就可以不用擔心錯過主要權值股(例如台積電)的個股表現。只要台灣的主要產業「龍頭」都還處在好的賽道上,並且相關企業都持續掌握高階技術,並處於產業鏈當中的關鍵或有利地位,那投資指數型ETF,透過「被動投資」策略,確實是參與台灣持續成長的好選項,並且可以適度分散個股風險,降低部位波動,簡單說就是比較抱得住。
如果你選擇「主動投資」,也就是自己選股,那目標自然是希望超越大盤,但如果你今年績效不僅落後加權指數,甚至還輸給剔除台積電之後的加權指數漲幅,且長期大多數時刻都是如此,那真的就該認真思考自己是否適合主動選股投資?
這不是要說喪氣話,實際上在投資道路上,理解自己適合的位置與賽道也是同等重要的。
「邏輯投資」希望投資朋友理解一個事實,當你選擇主動投資時,那就注定是一條艱辛的道路。
你可能不會認同這個結論,因為你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定都是其他投資達人或網紅們風光無限的那一面,彷彿只要做好投資,遵守紀律跟認真選股,就能年收千萬,日入斗金,但你應該也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有誰會喜歡大聲張揚自己虧錢甚至輸到傾家蕩產呢?因此你在網路上看到的,其實是投資世界當中的「少數派」,而每年績效不穩定,或是長期表現不如大盤的投資人,其實才是「沉默的多數」。
如果你已經參與市場多年,我想投資這條路到底好不好走,成績如何,你自己應該心知肚明。
我在探討房地產市場時會說「打不贏就加入」,投資朋友都很認同,那為什麼投資股票,認為自己打不贏指數就加入「被動投資」的行列,卻會被認為是次等的選擇呢?其實這都是典型的迷思。
要知道投資是一輩子的活動,我喜歡用「大海捕魚」來形容投資這件事情,如果你打算一輩子捕魚,你喜歡悠閒的釣魚,但我給你一艘遠洋漁船,讓你到遙遠的外海捕撈深海魚,你真的做得來嗎?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是每位投資人都該思考的基本功課。
當然你可能不服輸,還是想在主動投資的領域繼續打拼,那就真的要認真學習,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買書,其次是找到自己認同的投資人積極向他學習,你可以參與相關講座,或是訂閱他的知識服務,另外你應該要廣泛涉獵更多領域的知識,例如產業、總體經濟等,並且建議多聽法說會,多了解管理層怎麼思考市場,以及怎麼經營一家企業。當然,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時時檢討自己的投資決策,不要得過且過,讓興奮跟悲觀的情緒帶領你做投資,那注定會很難走得長遠。
首先,會問這個問題,提問者就是想進場,不要否認!
所以如果你遇到有人這樣問你,你千萬不要跟他說:「我覺得現在進場很危險」,因為他若因此錯過上漲行情,你跟他的交情就完了。
反之亦然,你也絕對不要跟他說:「進啊!哪次不進!最好ALL IN」,你的想法其實沒什麼不對,但他賠錢就會怪你一輩子。
以上是社交議題,再來回到投資議題上,我的看法一律都是:
如果你想進場,那就進場吧!
但你會問就代表你會怕,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買指數型ETF」(台股的話例如0050、006208),因為至少能夠分散風險,又或者可以自己買一籃子的股票建立投資組合,但可以的話請儘量分散在不同區域(如美國、臺灣)與產業上。
如果還是很怕,不希望資金子彈在高點打完,我還是會提醒「不要預設高點」,但擔心的話就「分批進場」吧!畢竟如果整天焦慮不安,投資組合再好也抱不住。
至於分批要分幾批?多久進場一次?這沒有定論,但我自己會考慮每月進場,分五到十批次將資金慢慢打入市場。
假設上述策略還是讓你覺得不放心,那也可以考慮「慢慢試水溫」的策略,就是只將一部份自有資金投入股市,例如1/5或1/10,並在操作過程中感受市場波動,吸取投資經驗,但要注意,不要投資賺到錢,就開始自我膨脹並加速資金投入,這反而會出事,畢竟要經過完整的多空循環,才會對市場有更完整全面的理解。
在看完最新6月份美國聯準會FOMC會議的相關報導跟會後記者會的訪問,覺得聯準會有一種陷入「迷航記」的感覺。
感覺聯準會對於是否做出降息決策非常猶豫不決,一方面對於通膨放緩的速度趨向保守,信心似乎有所減弱,即使5月CPI數據低於市場預期,也沒有增加聯準會成員更多信心,這個感覺跟去年底、今年初的氣氛很不一樣。
但如果聯準會依然堅持要看到很明確的通膨放緩數據才降息,而沒有積極考慮失業率上升以及就業放緩的跡象,那很可能又會再犯下決策遲緩的問題,幸好美國有AI撐場,大企業的表現很強勁,但中小企業與一般消費家庭已經出現疲態,也許哪天真的出現「黑天鵝」,也不會讓人太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預防性降息的信心與路徑遭到破壞,除非接下來公布的通膨數據都能更加樂觀,才有機會重建市場與聯準會對於預防性降息的信心,所以如果是投資債券或小型股的投資人,得有更多耐心。
同時市場正處於AI派對中,市場資金往確定性高的AI簇擁,對其他股票來說,這是危機也是轉機,我們或許有機會找到被低估的標的,可以逢低布局,但同時我認為避險情緒可以更高一些,我自己也有稍微拉高現金水位,雖然這不見得是理性客觀的作法,但會讓我比較心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