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人與類人的n種狀態》Story 13《恣意而生:金庸世界的現代平行宇宙》第30章 人格心理學第十課 人本主義流派的應用

第30章 人格心理學第十課 人本主義流派的應用

 

1.

進入十一月,秋意漸來。

校園大道兩旁的梧桐,開始嘩啦嘩啦,掉葉子。人行道上,都是焦糖色的梧桐葉,被秋天的太陽曬乾,皺縮起來,踩上去,會發出簌簌的脆響。

 

八舍楼門之外,有兩棵香樟,兩棵梓樹,兩棵臘梅,兩棵不知道什麼樹——反正殷離不認識。

香樟是常綠樹,要待到來年四月,才換葉的,在十一月的微風裡,片片綠葉,巍然不動。梓樹亭亭如雲的碧色大葉子,已經零落大半,成簇的莢果垂下,在風中搖晃。矮矮的臘梅,枝頭有些半黃不綠的葉子,風吹就掉兩片,等葉子掉光,花苞就長大了。那兩棵不知其名的樹,盛夏時有紫黑色的小果子,現在沒有了,僅此而已,依然滿樹濃綠。

樓下有蟋蟀泠泠的叫聲,應該也叫不了幾天了。

 

八舍南邊,是通往校園主路的林蔭道,兩旁種的全是水杉。每一棵都比六層的宿舍樓高。

忽來一夜風雨,水杉那碎羽一樣的葉子,便鋪滿了路面。一隻貓從長草中鑽出,也使勁甩頭扭身,想要抖落身上零星的雨水和小小的葉片。

 

十一月的上旬將要結束,校曆的第10周,也是期中考試周。有的課,有期中閉卷考試,有的課,沒有期中考試,而是佈置了比較難的作業。

大家都忙了起來。

 

殷離雖然學習並不刻苦,跟本系的學霸們不好比,不過期中考試對她來說,也不算什麼難事,不值一皺眉頭。只是除了本專業要應付,二專還要上課、交作業,逼得她不得不把自己的時間精密利用起來。

以前她說一個晚上複習一門課,結果晚上6點到10點之間,4個小時至少有1個半小時在摸魚。現在,這種日子可再也沒有了。

 

2.

人格心理學,這門課是沒有期中考試的。校曆的第10周,期中考試周的週五,向老師剛剛給學生們講完人本主義流派。

那次課,講的是人本主義流派理論的應用。

 

“因為人本主義流派認為,真正瞭解一個人的,就是這個人自己。能改變這個人的,也是這個人自己。治療師,不可能比來訪者更瞭解來訪者自己,也不可能真正地改變讓來訪者困惑的狀況。

治療師能做的,就是提供一種氛圍,讓來訪者能自己理解自己,自己幫助自己。人本主義流派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積極成長、自我實現,除非這個過程被阻礙了。治療師的工作,是幫助來訪者,回到正常的軌道上去。

一個最忠實的人本主義流派的治療師,在談話中,會不斷地複述來訪者自己說過的話,幫助他們把模糊不清的情感,轉化為更清晰的東西,使來訪者能夠理解自己、接受自己。

你們可以看一下,這一段真實的諮詢記錄。

最後來訪者理清了自己的困惑。”

他在PowerPoint上放了五頁的諮詢記錄,讓學生們看完,然後繼續講下去。

 

“人本主義流派的心理治療法,可以幫助來訪者,提高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相關性,提高其進行積極心理調整的能力。

但是,任何一個流派的方法,都不能適用於所有人。

人本主義流派的心理治療法,對一部分來訪者有效,但是對有極端心理障礙的人,幫助不大,對難以進行自我反思的人,也幫助不大。

一定會有人很憤怒,覺得人本主義流派的治療師一直在講廢話,整個談話毫無意義。還不如讓精神分析流派的治療師來斷言:‘你的夢,說明你恨你媽。’來得更有意義。”

 

“20世紀60年代,人本主義思潮,像風暴一樣席捲心理學界。很多治療師都放棄原來的方法,而採用人本主義的療法。人本主義的研習班在各地不斷湧現,心理學家把Rogers和Maslow的觀點,應用於教育界和職場。然而,幾乎和出現時一樣迅速,到了70年代,這個風潮又迅速減弱了。許多投向人本主義的人都改變了主張,一些人本主義的項目宣告失敗。

人本主義遭到的批評主要是:其理念更像是信念,而不是科學。關鍵概念,不能科學定義。治療技術適用有限。

人本主義運動,又被稱為‘第三勢力運動’。雖然人本主義運動,沒有能夠代替根深蒂固的精神分析流派和行為主義流派,但是它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它為人們提供了另一種看待人性的視角,一種與精神分析流派的視角、與行為主義流派的視角,完全不同的視角。”

 

這節課上,整個學期的第二個作業,佈置下來了。小論文一篇,主題是比較不同流派在心理治療領域具體應用方面的區別。這個作業算是比較容易的。

 

3.

課間的時候,阿紫去問向老師,對職業規劃有沒有什麼建議。

他回答:“如果很喜歡心理學,也喜歡做研究的,繼續讀,最好讀到博士。不然,大學畢業就找工作吧。大四的時候,因為聽說今年就業形勢不好,就決定考研究生,這種行為我是覺得不甚可取。”

有同學立刻追問:“我們系心理學的本科生,畢業後都去做什麼了,當心理諮詢師嗎?”

“你們真是太年輕。當然你們可以去考心理諮詢師的證,但正經心理諮詢工作室,為什麼會要僅有本科學歷的呢?忽悠人的工作室,倒是對專業能力設置的門檻低,不過對話術能力要求很高。往屆的本科畢業生,應該是去中小學做心理老師,去企業做HR、做市场營銷之類的,比較多。”

 

阿紫問:“向老師,你對網紅心理諮詢師,怎麼看?這個,作為職業規劃,可以嗎?”

“什麼網紅心理諮詢師?”

阿紫就跟他描述:“就是現在資訊傳播技術非常發達,個人的自媒體,搶了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心理學諮詢師在網上,在Square和Talks上,寫文章,跟人互動,來創造影響力。在過去,類似的做法,是在報紙上寫心理學專欄,來創造影響力。只要有了影響力,就會有收入,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

“我知道你在說誰了。”向問天想了想道,“這個思路,的確是能掙錢。因為過去,我國人太不重視心理健康了,在經濟發展後,對這方面有一個爆發性的需求。但是,別人能當網紅心理諮詢師,你不見得也能當。因為,第一,要吸引和迎合廣大的受眾,需要講一些簡化又吸引眼球的內容。你確定你能夠產出這樣的內容嗎?第二,一個細分領域,往往只能容納一到兩個網紅,其餘都是炮灰。別人已經占了山頭,你又怎麼去建立你的影響力呢?”

 

阿紫還沒有說什麼,林平之在旁邊道:“其實,我覺得,那些網紅心理諮詢師,有一些很不好的影響。現在,我國年輕人中,有種觀點,簡直是特別流行,就是一切都怪罪父母,怪罪‘原生家庭’。就是那些網紅心理諮詢師,不停地在重複講這種觀點。”

他皺眉道:“我覺得,實在有點誇大了童年的不幸和父母的傷害,這些因素的負面影響。真正虐待子女的父母,是極少數。一個年滿18歲的人,並沒有遭受過來自父母的性侵和無緣故毒打,都是一些些瑣碎小事,就把現存的一切問題都歸咎于父母,歸咎于童年,歸咎于‘原生家庭’,是不是有點過分呢?專業從業者,心理諮詢師,持那種論調,感覺還是在繼承Freud無限放大童年影響那一套?”

阿紫看著林平之:“你的意思就是說,除了性侵和毒打,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不構成傷害?你課白上了,看書看論文,看到狗肚子裡去了?”

林平之一頭霧水:“不是在好好地討論問題嗎,你為什麼一下子這麼凶?”

 

4.

殷離就站在附近,恰好都聽到了。

她只是在沉默中想,最簡單的推理,就是:林平之,的確沒有在他的原生家庭裡,受到過什麼傷害。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如此,觸手不可及。

她、阿紫、林平之,雖然來自不同的地區,但都是在這個國家中等城市長大的小孩,家裡,不窮,大富大貴也沒有。看似背景差不多,應該可以互相理解。但其實並不。

誰又知道過去微小如塵的種子,將來會開出什麼花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葉虛白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