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封因為自身選擇而放棄了孩子的留言。
那位母親留下的幾段文字,直白而不帶保留的訴說著一個女性有了孩子後所要面對的難題,身體、心理還有社會上的一切都因此動盪,哀愁又自責的情緒化成了幾個文字,然後蒸發在網頁上。
遊戲規則是這樣的,一個人留下了文字,就能交換收到別人留下的另一段文字作為回應,而所有人留的內容都有機會成為他人隨機收到的回覆。
礙於低成本又想做到這樣的遊戲,於是交換機制是隨機,但交換的每一則內容卻需要先人工輸入建檔才有辦法成為隨機的選項。
而那封留言,最後並沒有被建檔成為能夠給予別人的回應。
總會忍不住設想著那位母親的真實情境,不知道身份與名字,不知道這樣的她藏著這件事多久了,面對自己的自責與對孩子或家人的愧疚多久了。
因為一個活動而擁有別人無法對人說出口的秘密,也自覺有些愧疚了起來,但看見太過真實的回覆卻是心疼居多,就像電影裡說的那樣,每個人身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傷疤。
若這是她唯一能抒發的窗口,哪怕這樣簡單的活動頁面和內容能減少她一點點沉重都好,多希望設定的隨機回覆能給予受傷的人一個合適而安慰的語句,不是那種有趣而具玩笑性的,雖然有這樣需求的也是大有人在。
如果可以做到偵測情緒的隨機回應就好了,如果有聰明一點的AI技術就好了,如果可以安慰到她就好了。
忘記是在哪裡看見誰說,似乎是歌德說過,「人的名字不只是像披在身上的斗篷一樣可以被拉扯,更像一件合身的衣服,像自己的皮膚,隨著年歲而增長,不能因為非傷害的因素而有所受損」。
常想著名字之於一個人的意義,人可以同時有好多個名字,代表著好多個身份,而身份是可以被虛構的,像那本小說裡的故事一樣,用著他人的名字生活,連名字所連帶的身份與背景都轉嫁繼承著而過活。
沒有名字就好似沒有活在這世界上的最初定義,所以人可以沒有名字的存在著嗎?可那位母親的那個孩子,還沒有名字就已經不存在了。
孩子沒有選擇,那位母親在那個當下或許也沒有了。
2016年選歌:宋冬野-莉莉安
「如果你看到他 回到海岸 就請你告訴他你的名字 我的名字」
2023年選歌:艾怡良-給朱利安
「請你 好好保管 若你 留著我的曾經」
*寫於2023.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