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中部平埔族大遷移


當中部平埔族土地,逐步被漢人搶奪後,平埔族就無地可耕種,陷入困境。

這時解決的方法,就是移民。


第一次,中部平埔族大移民,發生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


這次大移民,是中部5個平埔族聯合移民,有一千多人。由巴宰族阿里史社(住在潭子一帶)領袖潘賢文帶領,攜帶很多武器(鳥銃), 翻越雪山山脈,進入宜蘭平原,在羅東開墾。這就是所謂的“流番”。


但是,後來鳥銃被騙走,又受到當地居民排擠,還扯入漳、泉械鬥。

最後,移民失敗,一部分人退回台中,留在宜蘭的人,分成3股。


1股人往南,到了蘇澳。今天蘇澳有阿里史溪、阿里史冷泉(在蘇西里)。


1股人到了三星鄉,在三星鄉東南方的拱照村,形成阿里史聚落。

並築起銃櫃城,抵抗泰雅族(見宜蘭新聞網)。


還有些人,住在今羅東鎮西安里、成功里一帶。


今日羅東鎮慈德寺,還供奉潘賢文神位。


嘉慶十九年(西元1814年),在埔里發生“郭百年事件“。彰化縣民郭百年等人進入埔里,強占土地開墾,殺戮當地平埔族。


事件結束後,當地原住民,需要引進新住民。一方面幫忙開墾田地,一方面幫忙抵抗山上的泰雅族。


在偶然機緣下,中部平埔族人打獵時,巧遇水社番(邵族、化番)。經水社番介紹,埔里的埔番、眉番和中部平埔族雙方合作,中部平埔族移民到埔里。


這是平埔族第二次大移民,這次移民成功了。


在道光3年(西元1823年),中部平埔族五族十四社,遷往埔里。在埔里開墾荒地,定居下來。


中部平埔族五族是:巴宰族、道卡斯族、拍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


至今五族後代還住在埔里。


我遇過住在埔里的巴布薩族後代。


補充:

阿里史社,是巴宰族的一個社,在今日台中潭子區潭陽里。

阿里史領袖潘賢文率眾移民宜蘭,在宜蘭留下3個阿里史地名。

後來中部平埔族移民埔里,在埔里也有阿里史地名。


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巴宰族岸裡社部分番民移往苗栗鯉魚潭(今三義鄉,舊稱「三叉」、「三叉河」),形成上、下城部落。這只是一個番社的移民,這裡順便提一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