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歷史的長河為敘事軸線,佐以中西旅人的遊記。作者生動描繪出17~19世紀的台灣西部縱貫線變遷,是一本非常好讀,讓歷史控一讀下去就愛不釋手的好書。
路,是人走出來的。台灣第一條”省道”,自然是隨著最多人行走南北的足跡而飄移。
四百年前,台灣全景高山重巒疊嶂、河流兇猛喘急,加上番人出沒隨時可能取了旅人的項上人頭來家中作客。
因此,概念上的第一條台一線,其實是貼著海岸線沿途的平埔番社所走出來的”官道”。
活在今日台灣,面對臭氣熏天,孱弱無力的河川。各位肯定感受不到,數百年前山洪隨時爆發,綿延數里寬的河床瞬間溢滿,沖刷財物無數的台灣各條荒溪大河。
在台灣西部打通南北縱貫路,首先得面臨的困難就在於河流的阻隔。台灣的荒溪型河流搭配新生地型,使得西部各河流呈現開散狀的分岔。越往下游河口走,就得越過重重的溪流阻隔。
因此, 在大清國時期,官員南北通勤的任務要碼是坐船(但也常常撞到暗礁而沉末),不然就得依賴平埔番社的男丁協助涉溪過河、駝運行李。
越往上游穿越,河流的阻隔困難就會越低,但同時,生番與強盜出沒的機率就越高。
換句話說,數百年前的台灣旅人若要南北縱貫,選擇穿越下游是勞民耗時,穿越上游則可是會耗命的。
因此,整個大清帝國統領台灣西半部的200餘年,從台南府城前往諸羅(如今的嘉義)、半線(今日的彰化)官道上的官員、官差、軍隊就是依賴著河口附近的平埔大社提供免費的壯丁沿著海岸線艱困北上。
這樣的徭役苦役頻繁,導致番人反抗,甚至到後來寧願全村人棄社搬遷,以躲避官府的公差。文獻記載到清中葉後,台灣沿海的平埔番社已然十室九空。
隨著漢人移墾來台的密度越來越高,平埔番不堪重役外逃以及漢人非法武裝墾殖兵團的入侵。地方巡撫大員開始逐漸撤銷已經名存實亡的漢番土牛溝界。
爾後,縱貫線開始往內山移動,中部段從彰化縣城往大肚-沙鹿-牛罵(清水)-大甲等的海線,也應聲越過大肚山,改往大墩(台中)-豐原-后里的山線。劉銘傳甚至動心起念,想改設台灣府於台中,並興建台中城(但最終未果)。
而這條沿著大清帝國漢番分界土牛溝、日本帝國巡查警備番人的道路,也就是如今台三線的前身。
隨著大日本帝國的現代化治台,現代化交通基礎建設的興建,台灣的道路狀況才算是真正的躍進。從過往給人徒步行走的土路,改造成火車運行的鐵軌縱貫線。
而整個日本時代的汽車尚未普及,公路並不發達,直至二戰終戰橫貫濁水溪的西螺大橋都未能建成。
當1908/10/24日本總督府在兒玉/後藤體制下,特別邀請載仁親王從基隆港上岸搭乘火車於台中公園的湖心亭慶賀,完成了台灣史上的第一條縱貫鐵路。自此,台灣交通也走入了現代化的歷史軌跡。
也就是鐵路串連起台灣西半部人民的一日生活圈開始,"台灣人全島一命" 的主體意識也逐漸從這些連結全島的鐵公路一哩一哩建成後才開始萌芽。
換言之,台一省道的故事,也就是台灣從外來入侵殖民史,漸進到本土意識萌芽的故事。
*文中提到的平埔番、番人為歷史名詞,無貶意之義,在此聲明。
-撰文於2019年,增補圖文於2023年。
-------------------------------------------
持續輸出不易,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不吝追蹤、訂閱、分享、留言並點擊愛心。若能打賞贊助創作的咖啡錢,那是對我莫大的精神鼓勵,感謝您。
感謝在十月份打賞本沙龍四個專題的贊助讀者:c.a Tsai,林子超,landring,胖子K與每一位付費訂閱讀者,讓人類學徒能在寫作之餘,買杯咖啡醒醒神繼續爬格子耕出有趣的金融科普﹑人文歷史﹑紐西蘭風光文章給各位。
人類學徒在此作揖感謝。
--------------------------------------------
歡迎來到重新復活的臉書粉絲頁與金融人類學徒互動交流: 迷惑的金融人類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