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ades ago, without climate change, nuclear power represented a straightforward "approach-avoidance conflict," where people simply needed to make a choice. With the advent of climate change, which is caused by carbon emissions, the issue has evolved into a "double approach" or "double avoidance" conflict, requiring people to engage in "trade-offs." This signifies a more complex psychological process, which way beyond the capabi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aiwan, surrounded by the sea, cannot import electricity from neighboring countries, resulting in a "climate crisis superimposed on an energy crisis."
Are we willing to confine ourselves to the "outdated ideas of the old days," blocking all potential progress? The nuclear-free homeland policy is, ironically, blocking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puty Premier, strongly advocating for outdated concepts, should resign.
以前沒有氣候變遷,核電是一種很單純的「趨避格局」,人們只要「取捨」就好。,有了氣候變遷(碳排),命題變成「雙趨」或「雙避」,人們變得必須「權衡」。
那是一種更複雜的心理活動。台灣四周環海,無法向鄰國購電,所以是「氣候危機疊加能源危機」,然後我們甘願自我禁錮在「老舊環境的過時觀念」萬山不許一溪奔?
非核家園政策,正在「卡住台灣」,行政院副院長還在倡導過時觀念,應該辭職了~
專訪童子賢:台積等工廠半夜3點也不休息,台灣沒有條件讓核電退休 天下雜誌802期 20240708
氣候危機疊加能源危機,讓許多國家將核電納入能源版圖。剛被總統賴清德任命為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認為,「非核家園」政策需要重新思考,才能維持台灣產業競爭力。
「30年前,我也是反核的人,」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6月底接受《天下》訪問時說,「這兩、三年我才想清楚:地球暖化才是人類公敵,而核能不是。」
2022年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大敗,童子賢義氣出任黨主席賴清德的智庫副董事長;總統大選後,第一時間被力邀出任閣揆的童子賢,儘管後來沒有轉換跑道,依舊受總統賴清德仰賴。
今年520後,內閣官員被執政黨立委抨擊,噤口不再談核能。賴清德就職滿月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童子賢出任副召集人之一,與向來反核的另一位副召集人鄭麗君,形成強烈對比。
在政黨對立嚴重的台灣,藍營、綠營皆有好友的他出線,讓核電找到一個體制外的「活口」。過去就經常對台灣能源政策直言不諱,出任副召集人後,更是屢屢發言。
《天下》詢問童子賢,「賴總統究竟交辦了什麼任務?」他笑著說,「我不會告訴你。」
身價數百億的他否認「被」交辦任務,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如何運作、會有什麼影響力也都還未定。但兩年多頻繁相處,童子賢被外界認為是最能參透賴清德能源政策想法的人,有不可言說的默契。
「我肯定政府過去8年積極發展綠能,但非核政策應該要有檢討空間,」童子賢認為。
委員會的確已讓政壇明顯感受不同。一位部長私下直言,會還沒開,委員會與部會的關係還不明確,自己也不知還會有多少政策權。
面對執政黨立委與反核團體攻擊,許多人擔心他或為他獻策,童子賢說,「我不喜歡操作政治,我就是講我相信、認為對的事情。」
守著台電網站,截圖用電數據
「我最近晚上不去應酬,都在看台電網站的用電數據,」他在訪問中自我解嘲,「半夜盯著電腦,因為過了午夜12點,數據就會清空重新起算,」他把一整天的用電曲線截圖下來再分析,「這樣的資料我有上百張。」
這上百張截圖,成了他親手操刀70頁的簡報根基。他強調「非核家園」政策將帶來高碳排與不穩定的未來,不利台灣的繁榮。「如何在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延續台灣的科技優勢?」是他目前最關心的命題。
氣候危機當前,許多過去曾關掉核電廠、或以燃煤發電為主的國家,都宣布戰略轉向。例如日本東京電力公司日前提出申請,希望重啟全球最大核電廠柏崎刈羽電廠;波蘭預計兩年後迎來第一座核電廠;英國也計劃在2050年把現有的核電裝置容量增加3倍。
這些國家,是在考慮了本國資源限制與氣候因素,做出如此選擇。
童子賢相信,核綠必須共存,才能讓電力達到減碳、維穩、低價,支撐台灣的繁榮發展。以下為專訪紀要:
我要大膽說一句:非核家園政策,正在「卡住台灣」,削弱我們晶片產業的競爭力。
我過去也反核。但是我這幾年才慢慢改變想法:氣候變遷,才是目前全球公認的全民公敵,而核能不是我們最大的威脅。
絕對不是因為我特別愛核電,我是在看了很多統計之後發現,如果不依靠一定比例的核電,不僅是台灣,就連整個地球文明要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都是沒指望的。
再生能源的間歇特性,根本無法支撐人類文明的運作。
半夜不停機,綠電難支持
我舉台灣的例子就很清楚了。台灣的工作和生活型態滿特殊的,即使到了半夜3、4點,用電仍然高達尖峰用電時的65%到70%左右,因為台積電和許多工廠,都是24小時不休息。
這個數據告訴我們,間歇性的綠能,無法支撐台灣日常的經濟活動。當半夜沒太陽,也不一定有風的時候,七成電要哪裡來?目前主要就是燒煤跟天然氣。
可能有人會說,「還有儲能啊!」但儲能是有額外成本的,一度電會再多2塊到4塊,意思是加上了儲能的光電,一度電價格會到7元以上。
所以,如果維持非核家園政策,八成火力、兩成綠電的能源配比,和台灣的堅韌安全、尊嚴與繁榮是背道而馳的,會削弱台灣的競爭力。
綠電沒什麼不好。如果台灣確實具備建置大量綠能的條件,那我不會堅持台灣一定需要核能。
但是台灣地狹人稠。假如我們的主要電力來源是光電,光是要滿足台灣的十分之一用電,就需要一個台北市大小的光電板,廣達271.8平方公里。
低碳發電,台灣只考17分
我覺得台灣應該跟瑞士學習。他們去年電力7.4%來自太陽光電、42.2%來自水力發電,五成來自核電,瑞士達到了百分百低碳發電,也就是考100分,環境也保護好了。
反觀台灣,在低碳能源這題卻只考了16.9分。去年,風光為主的再生能源佔10.6%,核三佔6.3%,遠遠落後全球的40%跟歐盟的70%。以目前的發展,台灣無法滿足聯合國2030減碳42%的目標。
因此,要同時兼顧供電穩定、低價、不排碳,我認為十年內,台灣的綠能與核能各佔三成,不排碳發電佔60%,是最好的黃金比例。
為何我會提出三成核能加三成綠能?
因為我認為這是台灣土地可以承受的上限,同時把八成的火力發電降到四成,就差不多接近聯合國COP28氣候峰會要求的降幅。
台灣現在的低碳電力只有不到17分,我們也許沒辦法跟瑞士一樣,一次到位考100分,但是至少要考到60分及格吧?拚低碳,台灣輸人家太多了。
台灣的半導體業,現在的確經歷榮景沒錯,但非核能源政策,卻是不斷在削弱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如果不改變,這個條件十年後,很可能不復存在,台灣現在的繁榮也會衰落。
核廢料,未來也可能回收
有人可能會問,核電佔三成,意味著台灣需要至少10座核電機組,要蓋在哪?
我的答案是:就在現有核電廠裡。核一到核三廠的廠區都有300公頃以上,還有不少空間,一座廠其實原本就可以放4到6部機組,只不過現在一廠只放了2部,所以原地增加機組就足夠。
那核廢料怎麼處理?我相信,科技進展日新月異,一定有技術可以處理。用過的核燃料回收再製,就像科技廢棄物現在很多可以回收,讓廢物循環變資源,這也是全世界的趨勢。
也有人可能質疑:台灣企業的大客戶們都加入了RE100,要求綠電。但是,現在包括亞馬遜和微軟等大企業,都已經不買單了,因為他們發現光靠綠電,達不到減碳與穩定電力的目標,也開始向其他企業採購核電。
過去台灣曾經有一群人喊「以核養綠」的口號,我覺得這不太對,因為好像核能是父母,綠能是小孩,把綠能養大,核電就可以退休了。但是,台灣沒有這樣的條件。我相信核綠必須得共存,才能支撐台灣的繁榮與未來發展。
童子賢談能源,6大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