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另一種表達》裡的清末中國

raw-image


《另一種表達》藉作者收藏的外國畫報與版畫呈現西方人(法國人)眼中的清末中國。​

由外國人視角看中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殺伐不斷:戰爭、拳亂、侵佔、劫掠、行刺、行刑。此外還有與殺伐相關的軍容展示及凱旋景象。勝者凱旋,自是親友相迎、舉國歡騰。而敗者「凱旋」,只能「硬撐著,以圖延續與更生」。慈禧在八國聯軍後回鑾京師,下令百官來朝,便是例證。​​

於殺伐下倖存的中國人則難逃飢荒、風災、鼠疫蹂躪。天災人禍相繼,觀賞雜技,或是紀錄日常民情、在地貓熊、皇室雪橇、建築勝景,乃至傾頹衰敗之美,無疑是(西方人在中國的)小確幸了。​

畫報圖文所再現的中國人大抵野蠻落後。但風俗與武備、器械的逐步西化,也不容忽視。前者如剪辮及西服。書中有一節引譯法國《小日報》評述:「議員到處都一樣,他們忽略國家的重大問題,花時間討論他們關心或喜歡的議題。中國議員特別關心歐式服裝的討論。」。這一段,想來台灣人讀了不免會心苦笑。後者則如飛機的引入。《小日報》有幅圖描繪了中國人觀看法國駕駛飛行表演時的反應:官民踟躕、豬隻散逃、稚子奔走,一鄉野老嫗遮目不敢直視。​

與此相應,西方人看待如此新舊並陳的國度,在獵奇中常懷隱憂,相信「黃禍」終將再起。一九○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的《大畫報》將中國繪成惡龍,雙翼大張,兩眼圓睜,齒牙畢露,張口吐出綿延無盡、手持兵刃的中國人。「我們總有一天會被中國人吃掉,這一天越遠越好。」(《小日報》,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這本書很有意思,但我只能給三顆星。作者筆下時見冗贅澀滯,尤其譯文常欠妥欠通。兩處史實謬誤更令人發噱:一處將李鴻章的官銜譯作「副元首」,另一處將維多利亞女王誤為伊莉莎白女王。又,作者在詮解一九一一年二月十九日的《小日報》版畫時寫道:「一個骷髏頭的怪物正在揮舞手中的鐮刀」。 似乎,他並不熟悉西方常見的死神意象。以上都可見作者功底不穩,令人遺憾。

----------------

《另一種表達:西方圖像中的中國記憶》
張逸良
台北三聯書店
2015初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