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不存在共鳴腔這檔事!?

嚴謹的說,並不存在"共鳴"腔,因為"共鳴"、"共振"的物理定義是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一個振動的聲波使另一個物體在靜止狀態下被振動,也就是個由"聲能"轉成"動能"的過程。

不要那麼較真,就把共鳴腔當作種形容,形容特定音色的聽感,但即使如此,各種共鳴腔的概念也仍是錯誤的!

因為不管什麼"口腔"共鳴、"胸腔"共鳴、"鼻腔"共鳴與"頭腔"共鳴,除了空間可大幅變動的口腔外,其它都是空間基本固定的腔體,沒什麼選擇去"用"與"不用"的可能。一發聲都在扮演它們強弱化特定泛音頻率的角色,並沒有什麼這聲音我用上了胸腔共鳴,或我沒用鼻腔共鳴這種事。

更何況"頭腔"共鳴,以聲學的物理性來說,除非腦子有洞,有空氣腔可以做這檔事,否則它並不存在。要硬說那是額竇腔,鼻腔上端在額頭部位。好啦!那裡有空氣腔,但也是相同的問題,它一直都在,只要有發聲,它就有在“共鳴”。

那麼真正符合聲音物理現象的概念是什麼呢?

答案是口咽腔內部可變動的動作與姿態!

我們發各種母音會對應各種內外部的口腔表情與姿態,是這些動作姿態使然,使某些泛音被強化或弱化。若是要胸腔共鳴,多一些“喔”、“哦”、“呃”母音的口腔姿態,這姿態會強化1000Hz以下的低頻,每個姿態會有不同頻率的強化,也就形成音色控制的方法。

不同母音發聲動作,強化的頻段不同,會形成各種共鳴腔的音色感受


若要鼻頭腔共鳴的效果,那咽部空間要開,上顎要提,臉頰要抬,高頻2000Hz的泛音就會被突顯出來。

[e]、[i]的母音發聲姿態有助於鼻腔共鳴的音色感受


那為何想像胸腔共鳴,向下想會出現聲音厚實的效果呢?

因為想像胸腔共鳴時,人往往會變得挺拔,狀似強壯的姿態,此時咽部也會有收緊的動作出現,試著做個健美先生突顯胸肌的動作,感受一些咽部肩頸的收縮感。

有時這些空間、位置的想像很有用,一想像聲音就對了,但對很多人而言,一點用都沒用。要如何解決呢?提升舌咽部姿態控制與變化的能力,如此而已!

姿態控制力高與變化大,當這兩件事出來了,你可以光靠想像力,不管是“共鳴位置”或是“以情御聲”就能做出想要的音色。

這很玄,但我經歷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