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用科技與溫暖補齊長輩餐桌上的缺口:銀色大門

    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台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佔比,於 2018 年即超過 14%,使台灣成為高齡社會,2025 年,超過 20%,我們也將邁向超高齡社會。同時,今年的內政部列冊住宅全為 65 歲以上老人住宅數達 71.56 萬,僅 1 名老人獨居宅數為 54.25 萬,在人口外移至經濟發展重鎮的現代,這些老人,是你我的阿嬤、爸媽,也會是未來的你我。


    然而,老人獨居,最常面臨的狀況即是無法自理餐飲。「銀色大門」發現台灣老人送餐的缺口,進而以系統建置為先發,準備為台灣的長照時代打開一扇大門。


    銀色大門北部據點位在萬華,提供老人送餐相關服務,同步經營食品電商平台。一張大桌子,一座小沙發,曾服務過的阿嬤的繪畫作品擺在門口,處處散發著溫暖氣息。


    如果明天就要世界末日了

    「那時候不知道畢業後要幹嘛呀。」如同許多大學生,銀色大門執行長孫士姍在畢業前也面臨相同的煩惱,思考出路的這段時間,他讀到一本書,書裡拋出一個問題:「當世界末日來臨時,會後悔沒做到哪些事?」於是他拿出紙筆,從十年開始,寫下死前想完成的事,接著五年、三個月,最後來到明天。


    如果明天就要世界末日了,你會後悔沒做到哪些事?


    「明天就要死的話,老實說真的會浮出好幾件沒做會後悔的事。」買車、學武功、創業、當志工⋯⋯看似誇張的清單,因為不想後悔,士姍決定一一完成。從做志工開始,搜尋嘉義地區的志工名額,幾天後,他接到電話要她去擔任基金會送餐志工,拉著好友范曦一起,沒想到這一做,竟成了兩人開啟銀色大門的鑰匙。


    「常常去取餐時都會想:奇怪,這適合長輩吃嗎?」明明在洗腎,卻送台南意麵;明明患有糖尿病,卻送奮起湖便當,「應該有更合適的餐點,可是他不能選。」紙本回報制度也讓他相當困擾,「文件用來記錄餐有沒有送到和長輩的情況,但會有時間差導致沒辦法及時解決問題,而且還會弄丟。」再加上能申請到長照送餐的名額相當有限,就算有錢也可能訂不到。一次次的送餐,問題一一浮現,卻也成為啟發,「整個問題其實只要有一個好平台就能解決。」於是,2019 年,士姍和范曦展開行動,銀色大門正式敞開。


    那幾年,兩人經常開著一台兩萬塊購入的二手車在嘉義往返,串接資源與店家,「這台二手車沒有 R 檔,倒車我們會下來用推的。」


    沒有 R 檔的創業之路,也就這麼開始了。


    最短的時間 服務最多長輩

    創業初期,他們什麼都沒有,靠著申請補助、參加創業競賽積攢資金,2020 年,銀色大開始自費送餐的服務。第一個自費戶上門,沒想到卻是來自南投水里鄉的求助,「他已經問過公部門、地方區公所,也問過附近便當店,就是沒有人可以送餐,求助無門時發現我們,所以想說問問看。」不在預期的服務範圍內,但有長輩需要幫助,銀色大門仍接下這筆訂單。兩人打開地圖搜尋附近是否有能夠媒合的單位,一間間餐廳打電話詢問是否能製作餐點,上社群發文尋找送餐志工,無人回應,兩人親上火線,騎著機車從嘉義到南投送餐。


     「不可能一直這樣嘛,我們就想說有沒有什麼機制是會讓路邊閒人想來幫忙送餐?」開發 app,送餐員送一戶五十元,但仍不夠穩固,他們決定寄信詢問物流公司。「通常大公司沒有在理這種小單位的啦,但我跟他們說『老人的時代要來臨了!』」小蝦米也能推動大鯨魚,2022 年,Uber 接受合作邀約,並在幾個月內串接好全聯、家樂福等超商,同年也展開和企業 ESG 的合作專案。與外送龍頭合作,使銀色大門有更多資源能開展在台灣的送餐地圖,更多人加入服務,真正的社會福利共享經濟也逐步達成。


     而背後的大功臣便是銀色大門遠在美國的工程師。從無到有替團隊建置出完善的數位平台,團隊營運事務、送餐員與服務長輩的管理、表格輸出等功能一應俱全。成員們能夠有效率的在第一時間掌握所有內外大小事,「長輩的時間很寶貴,常常只要晚一步就太晚了,所以我們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服務最多的長輩。」回應初衷,銀色大門在數位化上穩扎穩打,也努力遊說更多地方單位與政府機關利用這套堅實便利的系統走向數位轉型,遞出橄欖枝,就是為了讓更多營養的餐點送到有需要的長輩手上。


    不僅在系統面顧好大局,銀色大門也著重細節。系統內有最即時的通報流程,送餐員會記錄下長輩的會面狀況、飲食回報,若有異狀,社工可在系統快速檢視,這樣的配置,也讓送餐多了一份溫度,送餐員不是丟下餐點就走,還需要寫下每次的「送餐回報」,多一句寒暄,長輩的身體狀況與日常狀態在送餐報告裡更加一目了然。


    從產地到長輩餐桌

    人和數位平台都安排好了,那餐點呢?「其實餐點一直都是我們最大的困難。」起初面對製作數量少、金流管理麻煩等關卡,願意合作出餐的單位難尋,但在團隊四處拜訪溝通下,仍媒合了不少社區據點與友善店餐飲店。先透過營養師確認長輩的需求,再決定菜單並製作,最後從送餐員的回報中吸收用餐回饋,進一步調整菜色。


    為確保餐點內容豐盛、健康,銀色大門也開始經營食品電商。廣納進他們熟悉的小農商家,在電商平台上架生鮮蔬菜,讓消費者購買蔬菜箱,每購買十公斤的蔬菜,就捐一公斤的菜給社區據點、老人食堂等單位,資源回流,贊助更多長輩的三餐。消費者、生產者跟社區據點三方共創效益,「我們就是想要告訴大家,這些事是可以永續循環的。」


    除此之外,飲食質地的推廣也是團隊相當關心的議題。了解長輩的適合的飲食質地,僅需簡單的利用湯匙便能檢測,「民眾應該要認知到精準飲食的必要,直接插管的話,一下就失能了。」


    事實上,「台灣人需要更理解飲食質地分級」的切身體悟,來自士姍阿嬤的經驗,阿嬤在養老院裡被判斷不能咀嚼後,便直接插管,阿嬤因此快速退化,「其實那時候他應該還可以自己吃一些泥狀食品才對。」士姍說道。老得好,老得有尊嚴,是銀色大門的初衷,於是電商平台上販售不同飲食質地又兼顧味道的食品,就是希望牙口咀嚼程度不佳的長輩也能好好吃飯,維持自主進食的習慣。 


    從產地到長輩餐桌,每個細節都乘載著銀色大門的用心與熱情,「社會常把老人的形象病理化,講到老人訂餐就覺得這是可憐的事,好像一定是失能了才需要,但年輕人也會訂餐啊!」想吃什麼就訂什麼,士姍說,就由銀色大門來提供長輩更多便利用餐的選擇,長輩也可以很帥、很時尚。不弱化長者,還予長者生活的自信,先從提供友善的飲食環境開始。


    從系統建置到行動推廣,銀色大門企圖用全新的思維思考高齡時代,從根本性翻轉,也策動許多地方政府關注到「系統面的不足」。他們也希望能媒合體制內重要的機關與醫院,讓真正需要服務的長者能受到支持,而這項服務在未來也將漸漸納入台灣政府與醫療體系,在全台遍地開花,完成台灣長者社會福利的第一步轉型。


    團隊曾收過許多感謝,那些因為在外打拼的子女,無法回家陪伴父母,他們說,謝謝銀色大門,為我的父母送餐至人生最後一刻。


    那台草創時所開的不能打 R 檔的車已經報廢了,但他們仍在一往無前的路上。


    文章請見Doiii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廖木容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