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金錢與人的關係-原來,世界上大部分人的財富來自於餽贈

    因為買房的緣故,每個月多了近五萬的開銷以支付工程款,原本設想的是當有這樣龐大的支出壓力時,就會卯盡全力發憤圖強的賺錢。


    殊不知,我還是原本的那個我。


    我能夠賺得錢還是與原本的差不了多少,也沒有因此出現更多的動力和爆發力。


    發覺賺錢對我來說是困難的,讀書、工作、賺錢,是三件不同的事,很多人會說,你要賺錢就多接點案啊,你每小時工時換算下來的錢那麼高,不就一週多接幾個案就可以了。


    而我發現我做不到,我發現我無法為了「賺錢」而接案,覺得若是帶著缺錢的生存焦慮接案的話,會影響到留案的方式、影響與個案的關係,助人的工作變得不純粹,我一次都無法這樣。


    想到很多從小到大為了養家半工半讀、國中就自己賺生活費的人,再反思自己的經驗,活了三十幾年,直到買房後,才第一次感受,為了錢煩惱的感覺是什麼。


    我發覺我的錢,大多數不是自己賺的,是別人贈與餽贈的,當對自己嚴格一點時,我會覺得我在「A別人的錢」,我是靠「A別人的錢」長大的,我所選讀的科系、選擇的工作領域,都是源自內在動機而非為了外在酬賞而選的,也就是說,都是因為自己喜歡、想要所以才做,從未是因為「可以賺更多的錢」而做的。


    這樣的我,不知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運呢?因為很難跟人談論錢的話題,明明我們生活所及都是與錢有關的事,卻不常深談,也怕表現得太過在意錢財,顯得很庸俗。


    當我希望自己可以不要再依賴別人給我錢,靠自己賺到足夠的錢時,一方面在指責檢討那個「想要A別人的自己」,另一方面也在要求自己做一件非常新、沒有過太多經驗的事情。


    原本以為想要A別人的錢的自己,是帶著不切實際、很不現實的想法,希望自己能接地的面對成長伴隨而來的賺錢壓力與責任。


    然而,在與心理師聊過以後,他覺得「得到餽贈的錢」反而是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財富來源的方式,像是得到原始股份的員工、拿到遺產和家業的人們。


    所以可能有辦法「得到別人的錢」反而對我來說是更為接地、現實的方法。


    相反地,努力去賺到一大筆錢,於我而言,顯得比較不切實際。


    這大大地扭轉了我對於怎麼賺錢的想法。


    也又想到,我有那麼幸運嗎?我能再像小時候一樣不勞而獲嗎?

    小時候與外公打麻將的我,永遠是穩賺不賠的,因為輸了不用付錢,贏了卻可以拿錢。


    現在的我想著,我是不是能有資格、有幸運可以用除了工作以外的方式賺錢,也想著這樣的做法要付出多少的代價或會需要承擔多少的風險。


    例如:創業、投資、借貸,於我而言,這可能是一條新的,等待我開創的可能性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