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釀影評|《慾望之翼》:天使苦難的馬戲班
付費限定

釀影評|《慾望之翼》:天使苦難的馬戲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慾望之翼》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慾望之翼》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播起 Nick Cave & The Bad Seeds 的〈The Carny〉,我們走進文・溫德斯(Wim Wenders)創造的天使馬戲班。場景是 1987 年的柏林,那時距離圍牆倒塌還有兩年,人們徬徨、恐懼、憂傷、多愁善感、心神不寧,一切尚未明朗。孩童時常仰望,能夠看見天使。只有童稚之人能夠看見天使。其中有天使卡西歐與天使達米爾,卡西歐流露慧黠靈光,好奇邪念、渴望野蠻,卻又仁慈悲憫,伴隨踽踽獨行的老邁作家、流連於求死之人身旁;達米爾眼神明亮真摯,同孩子有求知之心,目光所及是人類細瑣的動作。某天達米爾來到一個馬戲班,發現空中飛人瑪麗安,瑪麗安戴著雞毛翅膀在空中飛盪,她的思想也在飛盪。在瑪莉安的思想飛盪之中,達米爾,一個真正的天使,迷上了這位馬戲班的天使,於是天使渴望成為人類。

看著瑪麗安向達米爾傾訴,我想起夏宇的〈我們苦難的馬戲班〉(註 1):「終究是不喜歡什麼故事的/可頭髮/卻已經慢慢留長了/當沒有人知道如何旋轉譬如你/背著海。骰子停止的時候/第幾次永恆又回到偶然/你留下來/你留下來好不好。」當然,我想溫德斯沒讀過夏宇,溫德斯讀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讀《杜英諾哀歌》(Duino Elegies,1922):「假若我呼喊,誰在天使的階位/會聽到我?即使其中一位突然把我貼向胸懷:我亦會被毀滅在/他千鈞之力。」

《慾望之翼》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慾望之翼》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天使達米爾最終厭倦了以靈體存在的永恆觀望、無止盡地盤旋飛翔,他渴求精神思想、愛與被愛,渴望感受身體的重量,在風的吹拂中體會「現在」,他想著結束永生,進入時間的河流,向死亡的淺灘前進。達米爾留下來了,他聽見瑪麗安的呼喊,他要去將她擁入懷中。當他下定決心成為人類,他行過的沙土便開始出現足跡。

我時常會想像,我身邊也有天使,正觀望著我。在還未看過《慾望之翼》(Der Himmel über Berlin,1987)前,我稱那觀望者為神,或是命運,對我來說是一樣的:崇高、公正、無情,是巨大的齒輪在運轉。直到看完《慾望之翼》,我的心中開始平坦而溫柔起來,那些沉默、無形的觀察者,天使便是他們的名字。他們並不伸手救援,他們永恆地觀望、傾聽、紀錄,彼此討論人間的種種概念:時間、色彩、生活的困惑、日子的苦難。

在高樓的一幕,卡西歐將頭輕輕地靠向坐在高樓邊緣的少年肩膀上,當少年跳下去的那一瞬間,卡西歐崩潰地撇過頭,聲嘶力竭地吶喊:「不!」那一刻我跟著卡西歐感到痛徹心扉。對永生的天使而言,要如何不斷目睹人類短暫的生命與死亡,而不發出憐憫的呼喊?要如何才能夠度過那漫長而無止盡的歷史,無關痛癢地觀望眾生?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1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巴頓芬克》揭露了好萊塢病態的片場體系是如何玷污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就像厄爾酒店剝落的壁紙,露出背後一堵醜陋又飄散惡臭的牆,使創作和藝術的本質的臭膿重見天日,以及對脫離現實生活的藝術家和知識份子毫不留情地嘲諷。
此篇影評試圖討論的是,在《局外人》的故事中,塔爾對於 Andràs 與社會的態度是什麼?在上述邊界兩側的圖像中,塔爾究竟站在哪一邊?筆者認為塔爾其實不站在任何一邊,他是透過游離的鏡頭作為長時間的凝視,銳利地揭露並批判集體的失敗與個體的悲劇。
「鯨魚馬戲團」、「抵抗的憂鬱」、「韋克邁斯特和聲」,這三個標題巧妙地點出片中的三個關鍵面向:莫名的鯨魚這象徵性的龐然大物帶給東歐小鎮的暴力和紊亂,政治權力交相對峙中瀰漫的慘淡憂鬱,以及從頭到尾藉由秩序與混亂、信仰與瘋狂、永恆與末世、非理性、無政府,思考音律「和諧」,以及人類在宇宙地位的這個永恆母題。
《愛的噩夢》透過夢境體現的是男主角對戀愛的完美想像,這也可以視作為導演個人想像/意志的延伸,由此嫁接以男主角的畫外音口白,和手機攝製使至更加貼近生活視角的觀看,都成為觀影時的投射路徑。此作未能入骨地剖析眾生心底的慾望,反倒是以斷裂的夢境連結,貼上極度刻板、流於表面的角色形象,呈現出一種滑稽的樣態。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人的一生會不會其實都在假裝?裝模作樣使自己最後不是自己,連該成為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如同《鬼才之道》裡的同學一樣,連到死後的世界,也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於是隨著眾人的期望,演著一場又一場旁觀的眼睛們想看的戲。
《巴頓芬克》揭露了好萊塢病態的片場體系是如何玷污了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就像厄爾酒店剝落的壁紙,露出背後一堵醜陋又飄散惡臭的牆,使創作和藝術的本質的臭膿重見天日,以及對脫離現實生活的藝術家和知識份子毫不留情地嘲諷。
此篇影評試圖討論的是,在《局外人》的故事中,塔爾對於 Andràs 與社會的態度是什麼?在上述邊界兩側的圖像中,塔爾究竟站在哪一邊?筆者認為塔爾其實不站在任何一邊,他是透過游離的鏡頭作為長時間的凝視,銳利地揭露並批判集體的失敗與個體的悲劇。
「鯨魚馬戲團」、「抵抗的憂鬱」、「韋克邁斯特和聲」,這三個標題巧妙地點出片中的三個關鍵面向:莫名的鯨魚這象徵性的龐然大物帶給東歐小鎮的暴力和紊亂,政治權力交相對峙中瀰漫的慘淡憂鬱,以及從頭到尾藉由秩序與混亂、信仰與瘋狂、永恆與末世、非理性、無政府,思考音律「和諧」,以及人類在宇宙地位的這個永恆母題。
《愛的噩夢》透過夢境體現的是男主角對戀愛的完美想像,這也可以視作為導演個人想像/意志的延伸,由此嫁接以男主角的畫外音口白,和手機攝製使至更加貼近生活視角的觀看,都成為觀影時的投射路徑。此作未能入骨地剖析眾生心底的慾望,反倒是以斷裂的夢境連結,貼上極度刻板、流於表面的角色形象,呈現出一種滑稽的樣態。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人的一生會不會其實都在假裝?裝模作樣使自己最後不是自己,連該成為什麼模樣都不清楚,如同《鬼才之道》裡的同學一樣,連到死後的世界,也仍然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麼模樣。於是隨著眾人的期望,演著一場又一場旁觀的眼睛們想看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