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2|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大唐世界-開國皇后】

raw-image

后妃傳在史書中,向來都是被「略過不讀」的段落。

唐史這次要來細細的讀,原因他們自己寫得很清楚。李淵沒有正宮皇后,引發了李世民跟李建成的太子之爭。又有武后,韋后,以至於楊貴妃,無不牽動大唐氣運。

由此可知,母儀天下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這種台詞在前朝史書是看不見的。臭都是臭別人家。

話說從頭,《漢書》沒有這個部份,說穿了,在魏晉以前,皇后不是一個被關注的主題。

《後漢書》提到,後來各朝的開端也都一樣,會先告訴你,夏朝跟商朝本身沒有留下後宮體制的文書記錄。後來用的體制,都是根據《周官》所作。

因為多有變革我講個大概。

王后跟皇后這是必備的,大中至正,同體天王。

什麼是天王?這名頭叫做「王者至尊,四號之別名」。

用周來看,周國的老百姓,稱至尊為「王」。周朝的諸侯,稱至尊為「天王」。不屬於周朝的諸侯,也就是蠻夷,稱至尊為「天子」。周國的官員、公務員,稱至尊為「天家」。

后與天王同,所以我自己有個論點是,一開始其實后宮就是「各國女性議會」的存在。

王后底下的單位,則有負責「禮」的三夫人,負責「教」的九嬪、跟主掌「喪」、「祭」、「迎」的世婦。

不難發現員額配置上基礎跟三公九卿是一樣的。

而在這之外還有一個最低階的女御,才是陪大王睡覺生小孩的工作。

隋唐還原的挺認真,但員額擴張了不少。南北朝擴充的職務我有講過這邊就先省掉吧。

概略提一下楊貴妃是一品,三公級。武才人是五品,比世婦高一品但並非九嬪。

說回來,李淵沒有皇后,是因為他老婆過世得早。稱帝之後追封,再無人取代。

這位李建成跟李世民的生母,被稱為高祖竇皇后,是隋朝神武公竇毅的女兒。母親則是北周宇文氏的公主。

竇皇后據說出生時頭髮就已經及肩我的媽呀,等到三歲的時候「髮與身齊」。

竇皇后從小就被舅舅「喜愛」,在皇宮中養大。後來周武帝娶了突厥的公主做皇后,但是很不喜愛,就被小姪女教訓了一頓。

「四邊未靜,突厥尚強,願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

這個突厥皇后一說極美,一說甚醜,問我的話當然是既美且醜。

簡單說,醜的原因可能是不符合努力漢化的宇文邕審美觀。屬於西方美人而非東方。

美是令狐德棻的作品,醜是房玄齡的作品。令狐老兒的爸爸就來自比敦煌還西邊的地方,這樣的想法應該還行。

竇毅聽說了這件事,就跟老婆說,這個女兒不能隨便嫁,要幫她找個特別的老公。

於是,他們就在宅邸的屏門畫了兩隻孔雀,凡是有人上門求婚,竇毅就會發兩支箭讓求婚的公子射孔雀。

然後拒絕人家的求婚。

竇毅跟老婆說好了,只有射中孔雀眼睛的人,才能把女兒嫁給他。

大家不知道嘛,一般打獵都會射大目標,就算炫技也是射個脖子就很了不起了。

就這樣,幾十個公子哥鎩羽而歸。這裡面保不準也有長孫家的子弟。

據說長孫皇后的伯父也聽說了竇后勸宇文邕的言語,所以一直想與竇后結親,最終才有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好事。當然,唬爛的可能更高。

而這個消息,也傳入了大興箭神李淵的耳裡。

李淵後來打仗都靠射,箭無虛發,應弦即倒,此時正是一個年輕氣盛,一進門就給兩隻孔雀的眼睛各來一箭。

中一個還可以說巧合,中兩個那就是真功夫,竇毅跟竇府的家人們都不禁喝采起來:小姐終於可以嫁啦!

這就是成語「雀屏中選」的由來。

誰知道,竇小姐嫁了人,還是一心向著宇文邕。(靠杯這樣寫我自己都起雞母皮)

宇文邕過世時,竇小姐哭得如喪考妣。甚至楊堅受禪時,竇小姐還回娘家去靠北靠母了。

「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

老爸老媽可是緊張得要命,改朝換代一個行差踏錯就要被人家告發抄家滅門的,更何況妳老公跟楊堅還是親戚啊。

隋文帝楊堅的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從母。

字典說從兄弟就是堂兄弟嘛,堂兄弟就是同姓嘛,所以李淵跟獨孤皇后?當然不同姓在公三小朋友的。

基本上,我阿公是你爸爸,但你不是我爸爸,就是從父,即叔伯。

從母一樣用這個解,所以獨孤皇后的爸爸獨孤信,李淵一樣要叫阿公。

好啦很多人都知道李淵的媽媽「元貞太后」就是獨孤皇后的姊姊,我只是感謝一下唐書幫我解釋了「曹操跟夏侯惇是從父兄弟但不同姓」。也就是之前說過,曹操父親曹嵩的「曹氏DNA」,可能是從媽媽那邊繼承來的。

卻說楊堅的獨孤皇后威權極甚,李家的獨孤老母也是不遑多讓。

想想啊,妹妹的老公當皇帝,我的老公早噶屁,兒子還在服兵役,那是一個富貴遙遙無期了。

而且元貞太后的身體不好,長期身體不好脾氣那是更不會好,媳婦們都是能閃則閃。

提一下,李淵是有哥哥的,哥哥也有留下孩子的。問題在李淵七歲就襲爵,你就知道李家不止老爹早死,哥哥們也是早死的。

即使女眷們都對獨孤老母很感冒,你也多少想得到,李淵跟媽媽的感情肯定是非常好。

這鍋,李淵的老婆不背,誰背?

竇皇后也是一個性格堅毅,動不動十天半個月從早到晚夙夜匪懈的照顧婆婆。

欸不是,竇后可不是鄉下女子,本來就皇宮出身的她,是個書法大家,且擅長寫文章……再過幾年人們恐怕看不懂這句話了。

意思是她很會用毛筆寫字,文章的內容也寫得很棒。

竇后可以模仿李淵的筆跡,沒有人能分辨出來;她所寫的文章,則是偏向勸誡警世。

同時,善於觀察的竇后也曾提醒李淵,家裡面養駿馬是不行的。

「你表弟楊廣特愛好馬,你養好馬不給他,到時候人家告死你信不信?」

李淵不信,然後就被貶官了。

機會難得順一下李淵的履歷,初始有兩種寫法,新唐認為他在北周時為千牛備身,舊唐則說是隋朝才補上來。

事理而言,舊唐較順:千牛備身不是正官,只是高級義務役(總統府憲兵之類),那年頭就是要有關係才會上。且北周亡時李淵未滿二十,應該還不需要服兵役。

之後,隋文帝期間李淵擔任過譙、隴、岐三州刺史。(新唐認為岐州刺史在楊廣任內)

隋煬帝之後,則是滎陽、樓煩太守,轉回朝廷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遠征高麗時跟楊玄感一樣是督運後方,但楊玄感叛亂,楊廣就叫李淵去弘化報到,最終任職太原。

喔,最後兩個職務都是通守。通守是太守之下的職務,其實還是太守。鬼打牆了是吧?去怪楊廣啦,楊廣罷州置郡。所以州刺史變太守,下面再加一個通守給原本的太守。

(群英傳張須陀篇可以看到相關的故事)

這些經歷之外,竇后傳提供了「曾為扶風太守」與最終竇后卒於涿郡兩條,可見李淵也去那邊當過官。若李淵在涿郡送禮給楊廣,龍心大悅被召回「擢拜將軍」也是合情合理的。將軍應該是指衛尉少卿的部份。

衛尉在隋朝是九卿之一,部門叫衛尉寺,老大是衛尉卿,少卿就是副手。職責跟過去大同小異,掌管京城跟宮殿的安全,包含部隊跟裝備。

​資料列出來,就開始回推竇后的生卒年。

首先,竇后的過世地點在涿郡。

大業四年的大運河永濟渠工程北端,就是涿郡,於大業七年完工,楊廣親至。

李淵應該就是在七年的時候送禮,不然馬送去京城到楊廣手裡大概只剩兩根毛了。

再來,罷州改郡發生在大業三年,而樓煩郡是因為大業四年跟突厥加強合作所設。那就對上了。

李淵幾乎是楊廣一有變革,職務就跟著變動。這邊甚至可以看得出,李淵其實原本真的相當得楊廣信任。

巧不巧,大業五年楊廣還京「幸扶風舊宅」。李淵亦為扶風太守。

那整個時間就昭然若揭了不是嗎?

竇后就是大業五年後半到六年(約611年)過世,回推44為567年生,看上去比李淵小了一歲。剛好落在宇文邕娶突厥皇后(568年)前,沒毛病了。

而我們也正好可以回顧一下,這個竇后傳的寫法。

明面上就是在說,竇后很有遠見,明事理,又孝順,真母儀天下典範。但那個跟北周皇帝過度交好的部份,實在很讓人在意。

從李世民的一些行為跟這邊的記錄,基本都顯示出「唐以周為尊」的概念。

我想那都表示著,隋唐世族對於北周的愛,可以竇后為代表。

一個來不及看見丈夫跟兒子成大業的母親。

這部份在南北朝有提,我覺得到現在仍然不變的是,宇文泰的漢化政策,顯然優勝於北齊。之前沒有想到,看完官品才注意到的是,東漢世族的興起法。

講真的本來是各自分家,但後來當上大官的人提拔同宗家族,才慢慢形成連結。

北朝期間又是甚麼情況?雖然四大姓很威武,高家也不錯,但更多更多的大族,其實就失去了「朝中的依靠」。

北魏跟北周提供的三世一品入族姓,無疑給了許多漢人重返榮耀的機會。

胡有兵有權,漢有土有民,才真能結合出東漢世族的再現,終結南北朝的混亂。

什麼是南北朝的混亂?並不是五胡亂華。

是皇帝想要權力,世族也想要權力。

皇帝集權則世族反,世族反則換新帝,新帝起則想集權。

循環不已。

於是我們就看明白了:李淵沒有中止循環。

李世民肯定也沒有,但他做了什麼?

兵變沒有發生,天下沒有大亂,即使後面還有武周。

改變,在貞觀發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