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2024Q2投資檢討

raw-image


今年的操作一直維持著不錯的節奏,或許和自己心境的變化有很大關係。雖然在市場多頭之時賺錢本來就容易,但是,在這樣的市況之下,能夠有意識的選擇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對於自己做這些選擇的理由,和可能產生的結果有清楚認知,最終卻會造成很大的差異。

在發展的趨勢中,儘量保持開放的心胸去發掘不同的資訊來源、思考不同的策略和觀點,讓觀察到的證據投票做多數決,減少以某種既定的教條、對自己過去經驗的執著、和對他人的依賴為自己的決策做背書,也是這幾年下來發現自己變得比較成熟的部分。

下面從「投資報酬 = α+β×市場報酬」的公式來談談一些關於今年的省思,和我對下半年的幾個想法。

關於α和Β

靠α值賺錢代表你所選擇的投資標的在大盤漲的時候漲得更多,跌得時候卻跌得更少,這能夠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只是,話又說回來,能夠長期穩定選擇出高α值的標的,你必然需要掌握某種資訊優勢,在市場價格尚未反映資訊之前,比多數市場參與者先一步採取行動。可想而知,越容易取得的資訊優勢(例如某種技術或籌碼指標)在時間的演進中就越容易失效,而越不容易取得的資訊優勢(例如網路和主流媒體找不到的資訊、產業或公司的內部資訊)就越容易幫自己爭取提前交易的機會。只是,要取得這樣更強有力的資訊優勢,我們通常也需要投入相當的資源(時間、專業、系統、人脈等等),自己在這些資源上的優勢又是什麼?這最終還是一個經濟學上的trade-off。

靠β值賺錢給人的感覺多半是「押大賠大,押小賠小」,運氣的成分居多,這和「成就感」是比較難聯想在一起的。不過,從公式來看,α帶給我們的只是一個加項,β卻是一個乘數,也就是說,在市場報酬為正的時候,聰明的運用β反而是以較少的資源提高報酬的方式

如何聰明的運用β值呢?很多人直覺上都會想到槓桿:如果我本來是指數投資者,買進槓桿型指數ETF就可以將β提高到到原本的兩倍或三倍,如果再加上融資/質借可能又能再提高個一兩倍。然而槓桿也是一把雙面刃,在多頭持續的市況下,無腦賺錢固然讓人開心,一旦多頭反轉,虧損一樣是倍數的放大,同時,融資成本是α的減項,這必須和槓桿能夠帶來的期望報酬一併考慮。

因此,即使槓桿本身沒有好壞,在運用槓桿的時候,我們自己同時也應該做一些檢視:為了提高β,直接指數上槓是不是唯一最佳解?或許,對於短期交易者來說,只要策略得宜,這並沒有什麼不妥,但對於長期投資人、或是被動投資人來說,不論是從擔保維持率或是心理壓力哪一方面來看,這同時也加大了下跌時讓自己成為forced seller的風險。反之,如果我能建立一個β較高的個股部位,是不是就能在不運用槓桿的情況達到同樣的效果?我能否找到值得長抱的主流強勢股?換股和出場的策略又是什麼?思考這些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許就是進步的關鍵。

關於市場報酬

​行情=資金+心理,市場心理不易捉摸,但資金面有卻有跡可循:在通膨如期下降後,Fed六月大幅縮減了QT規模,降息的腳步聲也越來越近了。全球主要央行資產規模隨中、美、歐央行政策趨向寬鬆和日圓匯率落底反彈而成長,貨幣供給也隨著企業信心/貸款增加而穩定上升。除了日圓升值導致資金回流本土,間接帶來全球風險資產的短期賣壓,今年資金寬鬆的背景格局應該維持不變,觀察美國、台灣的M1/M2指標也朝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從心理面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注意的是,即使基本面趨勢不變,股市的估值還是可能被量能拉得越來越高。雖然市場進入極度恐慌或極度貪婪階段的時候,均值回歸發生的機率會同步增加,變得較容易預測,但是市場在大多數時間都處於不那麼恐慌、也不那麼貪婪的狀況,這時與其自作聰明的去猜想,或是因為道聽途說產生動搖,比較好的作法還是根據自己可以信賴的客觀指標,有紀律地進行操作(例如以技術面的壓力/支撐當作加減碼的依據,或是觀察法人動向、主流強勢股的走勢作為大盤的領先指標),如果這樣的指標沒有出現,那或許一動不如一靜是更好的應對之道。

我的策略規劃

在通膨數據如期緩解,經濟景氣持續向好,以及產業基本面逐步落實的情況下,對於今年的行情其實都可以樂觀看待。檢視上半年,影響績效最關鍵的問題可能是資金有沒有投入到市場,以及投入了多少?當市場傳言和自己規劃的方向不同的時候(例如四月對通膨再起的憂慮,七月因政治風險和日圓升值造成的賣壓),如果我們對基本面保有信心,其實都是良好的進場機會。在市場漲幅太大的時候,細心觀察主流強勢股的走勢,當技術面出現反轉訊號時適當減碼(例如NVDA在6/20的長黑K),或轉移到防守性資產(如短期美債、基礎建設)、估值相對較低的資產(美國金融股、中小型股),等到估值修正之後,再有紀律的回補大盤和主流科技股的部位(當強勢股測試底部、股價守住關鍵支撐的時候),這就是今年的策略主軸。

對於下半年來說,經過這一兩個月的估值修正,AI的應用逐步發酵,加上傳統的電子消費旺季,許多一個月前看起來太貴的標的都來到甜蜜點,我的重心還是放在AI從半導體開始直到終端應用的層面,但如Q2規劃的,會繼續從上游的IC產業分散多一些到雲端服務、工業電腦、消費性電子這些中下游的板塊,非科技/電子股的比重也將持續提高(金融、基建、中小、健康醫療等等)。

最後談談幾個最近常被問到的題目:

  • 槓桿:當多頭進入下半場,融資成本上升了,無腦多的風報比和勝率卻降低了,槓桿的運用應當謹慎再謹慎,特別是長期、被動投資的部位,不宜進行開槓桿重押的操作(不得不說這時槓桿對投資人的誘惑異常巨大)。
  • 股債配置:短期美債可視作調節股票部位時資金的短期去處,但就長債而言,如果殖利率多數時間都已經有效反映市場對於聯準會降息預期,對債市的投機操作就很難達到比股市還要好的報酬率。只有當殖利率如4-5月那樣不理性飆升時,投機才有利可圖,但問題是在那樣的時候,股市還是更賺錢更划算的投資。因此,我認為在這個階段,是否購買長債還是應該回歸自身長期資產配置的需求,也就是領息和對黑天鵝事件的下檔保險,而非對於降息進行投機性的押注。
  • 持股比例:多數人認為空手/沒有賺賠是衡量投資績效的基準點,但是從機會成本的角度看,沒賺到市場報酬其實已經算是賠錢了(特別是在市場報酬這麼高的時候:SPY、QQQ > 15% YTD,0050 > 37% YTD)。因此,在經濟景氣的成長期,除非有更好的策略,持股比率最好維持在5成甚至是7成以上,剩下的資金再視市場情況和自身策略做加減碼的調節,即使完全不操作進行被動投資,都會比空手或低持股合理得多。


※ 被動投資懶人包:一份被動投資的地圖
※ 了解投資過程中常有的盲點與疑惑:《投資動動腦-關於投資的頭腦體操
※ 霍華.馬克斯經典著作:《投資最重要的事》讀書心得
※ 改變人生思考的一本書:《當下的力量》慢讀計畫
※ 閱讀是一場豐盛的旅行:阿蒙的推薦書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