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115. 《金剛經.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導讀一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前言:

上言平等真法界,五蘊本是空,眾生名且無,云何度眾生?是無我、人、眾生、壽者。無我之我,是名真我,如來說有我者,是常樂我淨之真我,非外道凡夫於五蘊身強立主宰之妄我。復次言凡夫,第一義佛境界,聖名凡號,亦是一無所有,如來清淨心中,自性本同源,不起凡聖見,是無我、人、眾生、壽者。然而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雖無眾生相可得,豈無如來乎?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言「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於是中無實無虛者,即言無相而相,相而無相之妙理。以是義而言之,法身既不離於色相,則似可以相成就以觀佛?然而諸相本空,非真實法體,故不可比類而觀。為遣此疑,故經云。

又前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四相具遣,淨心行善,以三十二種淨行,成就三十二種相好,則是否可以三十二相,比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比觀如來乎?為遣此疑,故經云。

再者,「如來說有我者」,是涅槃寂靜之真我,是智者轉識成智之自證之境,本是六根緣不到。而凡夫心行之處,妄見六塵緣影,處處著相,安見其有?所謂境界自心現,如來清淨心中,實無度生之我,是「則非有我」之謂也。故於本分,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導讀: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你認為如何呢?可以用莊嚴圓滿的三十二相來認識如來嗎?

上一分,佛告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說明了如來與凡夫在知見上的不同。而後佛陀隨說即泯,破除凡夫相,復次又言:「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在破除了凡夫相之後,應再破如來相,佛問須菩提:「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是令須菩提自性自悟自度也。

鳩摩羅什的譯本,前幾分皆是使用「見」這個字,而在此分則是使用了「觀」這個字。見是眼見,觀是心想,眼目所見之相以及心識念想之相,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皆應掃蕩潔淨,一塵不留,是「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根據《金剛經宗通》以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的論述,這裡的「觀」指的是「比類而觀」、「比類而知」,簡稱比觀、比知、比量。意思是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譬如見煙比知於彼有火,是藉眾相而觀義。

〈如理實見分第五〉須菩提白佛言:「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身相,即非身相。」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須菩提白佛言:「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須菩提白佛言:「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須菩提已然體悟如來以法身為體,不以相成就為體,是故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然而法身無相,憑何得見?既是無以得見,是否可以見相成就「比知」如來之法身?若生是疑,是執情未除,為遣此疑、為斷此執,故佛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是的,是的,可以以佛之圓滿三十二相比觀如來法身。

須菩提作是言,即言法身流出身相,則應可以以圓滿三十二相比觀如來,比知如來證得之無相法身。關於須菩提的回答,玄奘法師譯作:「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義淨法師譯作:「不爾,世尊!不應以具相觀於如來。」真諦法師譯作:「如我解佛所說義,不以具足相應觀如來。」唯獨鳩摩羅什大師譯作「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我們尊重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並試著以《金剛經宗通》的論述進行理解。《金剛經宗通》云:「諸相即如來所現,所謂無相而相也。諸相即不離法身,所謂相而無相也。既可以無相顯相,亦可以相顯無相,比類而觀,似可以相知佛。」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