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從拉斐爾到梵谷:走過西洋繪畫五個世紀

雖然開賣門票時即下訂週三藝享票,其實我對西洋古典美術非常不熟,觀展前想:我會不會走馬看花,就這樣看過去什麼都看不懂?和國中曾經讀美術班的同行家人聊起,問他該怎麼欣賞?他理所當然地說:「聽導覽啊!

這次購買1500元的週三藝享票即包含約20分鐘的迷你講座、語音導覽、更有市價380元印刷精美的導覽手冊。觀展前聽迷你講座注意玄機、觀展後戴耳機聽語音導覽邊發現驚喜、回家後細讀導覽手冊回味不已。

週三藝享票當天還能看奇美博物館常設展,我和家人都認為非常值得!試想畫作們遠從英國國家藝廊來台,展出前後需經修復、展出中需要保險和秩序維護、策展人聯絡溝通的隱形成本,而我們省下去英國的機票錢,中文導覽更不用擔心語言問題,1500元的門票就能近距離看到真跡畫作;週三以外的全票550元、早鳥票竟然只要350元,太幸福啦!

藝享票包含印刷精美的導覽手冊1本。或可在展覽現場自行購買。



開展已有一段時日,相信有許多人早就看過,不用我寫攻略。這邊就數張印象深刻的畫作簡單紀錄個人看展心得。




人文的甦醒-歐洲文藝復興


大致上依時間縱軸規劃各展區。雖說文藝復興是由神為中心移轉成人本,這區的畫作仍不少基督教或天主教、希臘神話等主題。如果對西方宗教、神話有概念,可以看到畫家隱藏其中的巧思

拉斐爾《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

拉斐爾的《聖母子像與施洗者約翰》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之一。第一次看到實物才知道原來它這麼小!約略只比B4大一點而已。小而精緻的筆觸,加上教科書等級的三角構圖、視覺引導,就足以在畫前徘徊許久。

奇美常設展也有數幅其他畫家的聖母子像,看過一輪才發現原來耶穌的光環中還有十字架呢!

但我在這區印象最深刻的是另一幅畫:《被強擄的加尼米德》。描述美少年加尼米德在牧羊時被宙斯看上,宙斯幻化成大老鷹、把加尼米德抓到奧林帕斯山,讓他擔任侍酒師。

這麼衰的美少年和擄人強迫勞動的宙斯,怎麼不讓人印象深刻!

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將這個故事呈現在畫布上呢?

我試著想了一下,我腦海中的畫面有受驚擾的羊群、巨鷹俯衝而下瞬間抓住驚嚇少年......中規中矩而略嫌平淡無奇。

而《被強擄的加尼米德》卻選了一個有趣的視角描述這個故事:

彼得•保羅•魯本斯《被強擄的加尼米德》

這幅畫非常大,光從尺寸上就先受到巨鷹的衝擊,光是雙翼就遮蔽畫面的三分之一。視角面對巨鷹的胸腹、能清楚看見攫住美少男的利爪ーー我們觀者正是這起擄人事件的目睹者!加害人與被害人正掠過我們的頭頂!

除了巨鷹與美少年之間的動態感,這樣奇特的視角竟讓觀眾多了緊張的臨場感!


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


時間來到16、17世紀,繪畫技法更趨華麗,可以比較義大利的南方巴洛克與法國、尼德蘭的北方巴洛克風格差異。

我最喜歡的一幅作品是克勞德的《聖吳甦樂登船的海港》。

聖吳甦樂(或譯聖烏蘇拉)為四世紀英國國王之女,篤信天主教,國王卻將她許配給異教徒王子,吳甦樂便提出一些條件,包括婚前讓她去羅馬朝聖,她攜一萬一千名處女前往,回程經德國科隆時遇外族入侵歐洲,不願意嫁給外族首領的吳甦樂被箭射死,同行侍女一併殉道。

初見這幅畫便被溫柔的天光吸引,寧靜海面銜接熱鬧的港口,如果不是導覽提醒,我不會知道那身穿黃衣、身後有紅十字旗的是聖吳甦樂、恐怕也不會注意到侍女們背的弓箭ー實物上的人與弓箭都極精巧細緻。在乍看和平繁榮的港邊,暗示即將灑在身周的不是晨光.......而是腥風血雨。


這個時期也有不少肖像畫,從肖像畫可以窺知想表現這個人物的哪方面特色。姿勢、眼神表情洩漏人物個性、衣著飾品暗示身份地位、有沒有特別畫背景。肖像也許會美化、也可能醜化。不妨觀察各種肖像畫的差異,感受畫家想呈現的樣貌

其中林布蘭《六十三歲自畫像》是觀察極詳細、坦然面對自我的肖像畫。仔細看他的額頭、眼窩、臉頰、鼻樑到嘴角,細膩的臉部色彩光影,難怪「林布蘭光」會成為肖像攝影的經典術語。

林布蘭《六十三歲自畫像》


西洋美術畫作中的肖像畫是常見的主題,有沒有哪幅畫讓你印象深刻、原因又是什麼呢?

景物與人物

在沒有相機的年代,畫是紀錄景物的最好媒介。畫家未必完全據實以繪,有時會微調建築、山河的角度或大小,來符合視覺美感,像現代人多少會修圖那樣。有去過歐洲的人說不定可以在畫中找到熟悉感呢!

但比起單純的風景畫,更吸引我的是彼得.德.霍赫《庭院裡的音樂會》。一般來說會讓主題焦點清晰、製造景深,這幅畫反其道而行,主題人物背景極暗、遠處背景清晰明亮。現場看畫作中心的珍珠耳環極小卻因為暗景顯得異常亮眼,大概是因為這樣焦點才沒被明媚的遠景搶走吧!

彼得.德.霍赫《庭院裡的音樂會》


刻意製造的光影加上人物間的表情,更顯出互動氛圍。



光線與色彩-印象派繪畫


坦白說這次展出的印象派畫作沒有那麼符合我的喜好。莫內《鳶尾花》用色優雅,但或許是半成品、或是因當時他正苦於雙眼白內障,所以無法畫得精細。而我心裡仍留戀在日本倉敷的莫內《睡蓮》,看過那柔美的光影就知道為何睡蓮系列可以成為莫內的經典之作。

在莫內的時代,白內障手術與水晶體不如現在成熟進步。邊看畫邊慶幸現代有進步的醫療,致力於創作的藝術家或有更多助力,讓自己在追求藝術的路上可以走得更長一點

個人認為印象派的作畫技巧是很能表現景物動態感的,愛德華.馬內《音樂咖啡廳一角》就表現伶俐女服務生與熱鬧咖啡廳的瞬間。

愛德華.馬內《音樂咖啡廳一角》

但是啊......愛德華.馬內曾經把這幅畫拆解又新加一塊畫布。沒看過現場的觀眾可能沒什麼感覺,現場看真的......超明顯的......注意力會一直出戲地被多加的那一塊那一條線拉走......明明呈現的動態感很有趣但真的好出戲......可惜了......



跟著畫展經歷了五個世紀,這場展覽不會是這五個世紀的全部,也不會是繪畫史的終結。以莫內的疑似半成品作為本展覽的最後一幅畫,或許正代表藝術史的未完待續。不禁想如果未來的策展人要選出代表20、21世紀的畫作與展區副標題,會怎麼考量呢?

看過展覽後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我覺得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了,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跟朋友們交流後更發現各自不同的偏好,藝術如此多元。

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畫家們影響後數代一樣,這次的展覽一定也帶給台灣觀眾啟發,期待來自英國的藝術養分,能夠滋養台灣的創作家、激盪出特別的風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宇木九崎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