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5|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2024基隆鎖管季,探索基隆白米社區的隱藏故事


說起基隆,我以前只記得去完九份老街,晚上要去基隆夜市吃頓好料;或是去和平島公園的海水泳池玩水,那純天然的泳池特別舒服。除了這些,還有每次都很難找停車場之外,基隆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的記憶點。

但我錯了,很高興的發現我錯了。

基隆在持續的文化開發之下,有許多關懷鄉土的夥伴投入,發掘出了值得台灣人傳承下去的記憶。這些地方沒有鋪張華麗的打卡景點,卻有滿滿的故事,可以讓人收穫滿滿的待一個早上。這次去的基隆白米社區,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對,基隆也有一個白米社區(大家想到的是在宜蘭)。

在社區入口的幸福太白莊公車站牌,還有一張大圖,標示著走讀的路線建議,以及這一趟路途該尋找什麼地方的建議。出了車站,沿著山海步道走,可以抵達基隆燈塔,一路上看著旁邊基隆商港的貨櫃,被機械手臂吊著上下左右的移動。

老居民俗稱機械手臂組,工作的時候叫「夾娃娃機」,休息的時候叫「長頸鹿」。

在還沒有機械裝備這種龐然大物之前,碼頭的上下貨都是依靠人力完成,那時候的載貨量,支持了6000人的工作量,也就是6000個家庭的溫飽。許多現在年輕人的阿公,在17、18歲就進入碼頭做臨時工,一個月的收入是公務員的兩倍多。

這工作很熱門,沒有個紅包塞對人,還沒辦法走進這扇門。

此時的台灣處在十大建設的旭日上升階段,全島到處都在開發建設。要使用到的廢鐵、鐵石,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一班船進港後,碼頭工人要從早上8:30一路工作到凌晨3:00,持續十天才能吞吐完一艘船的貨物量。工人們為了省吃飯時間,都會在船上吃「報飯」。

及使如此,等著下貨的船依然填滿了貨港。

也是這些船,見證白米社區慢慢發展了起來。不過說到白米社區的發展起源,還可以再往前繼續追溯,這部份繼續沿著基隆燈塔下的步道,直到白米甕砲台,以及砲台觀測所,讓我們邊走邊說。

不過基隆夏天得太陽有點殘忍,還沒什麼樹蔭,要出行的夥伴記得做好準備。

現在白米甕砲台的模樣,奠基自1900年台灣總督府的規劃,是日本為了防範日俄戰爭而修建。最終白米甕堡壘竣工於1902年,裝備有朝北方方向的砲座,以及四門射程約9公里的加農砲。

不過這座砲台終其一生,都沒有真的開砲過。


再說一個小故事,在以前搭計程車,跟司機說要到白米社區,會沒人知道在哪裡,但一說荷蘭城,司機就會開啟腦內導航系統。可是這塊地區跟荷蘭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因為這裡第一批來的是湖南人,當他們被問是哪裡人,加上濃厚的口音。

湖南、湖南,再加上山頂上的砲台,就變成荷蘭、荷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