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正2雜談-指數快速反彈,漫談網路言論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八五事變之後,

指數迎來了一波快速反彈,

之前的發文寫道,

八五事變破了幾個紀錄,

這8/6~8/16的反彈,

也可能是一個新紀錄。

 

以加權指數而言,

8/5的19783還不是最低點,

8/6的19662才是最低點,

結果,指數展開快速反彈,

8/16最高來到22374,

短短9個交易日,

指數反彈2712點,

在8/5當天多頭停損,

或反手放空的人,

不知做何感想?

 

更嚴重的是期貨,

加權指數此波(7/11~8/6)跌點是4754點,

但期貨就不是這樣,

期貨在8/5晚上9點,

最低有跌到18836,

如圖:

raw-image


是的,

你沒看錯,

加權指數最低19783,

期貨最低18836,

逆價差高達947點!

當然逆價差不是這樣定義的,

我只是突顯期現貨的點差。

 

8/5的夜盤,

期貨比現貨,

硬生生多跌了將近1000點,

若是期貨的死多頭,

不知是否還活著?

 

制度已經有改,

台指期的夜盤有豁免權,

不會被斷頭,

因此逃過一劫,

若能斷頭,

鐵定一堆多頭畢業。

 

現貨9天上漲2712點,

期貨亦從18836彈到22401,

彈了3565點,

也算創紀錄了。

 

網路傳聞指出,

八五事變並非基本面反轉,

而是日元升息套利所致,

詳細的我沒深入研究,

只是針對八五事變之後,

一些網路言論,

進行漫談。

 

一、為何不多空都做?

有人說大跌就放空啊,再低檔反手做多,

不這麼做的原因,

是因為「沒有人能真正預測指數漲跌」,

更多的是多空雙巴。

 

投資網紅胡○○曾寫過一句話:「市面上90%以上的期貨策略都是失效的」;

航海王在他的部落格寫過,他曾經有一年台指期虧損一千萬;

菲比斯在這次虧4900餘萬,

等等諸如此類,

連此等高手都會賠千萬以上,

散戶如何長期獲勝?

 

在八五事變中,

期指總跌點(7/11~8/5)

為24449 – 18836= 5613點

(包含夜盤)

再反彈3565點。

 

有人能提前預測此波大跌及反彈嗎?

有人能真正成功下單且獲利嗎?

因此要漫談的是:「沒有人能真正預測指數漲跌」,

就算有,那也是短期的,

長期操作下來,真的能常勝嗎?

抓到一次轉折,或是好幾次轉折,

多空雙賺,是我所謂的C策略,

但就在某一次的突發事件中,

將所有獲利吐回,甚至倒虧,

就是嘗試想抓多空轉折的風險所在。

   

因此,以A策略「長期持有」為主,

B策略區間進出,偶爾做,少量做。

 

二、一定要配置債券嗎?

之前寫過:「20231219正2雜談-近期美債正香,但美債正2出場」

原因為:

(一)債券資本利得有限:

債券也有漲跌,但有升降息循環框架問題,降息循環債券會漲,但降息完畢就是升息,升息期間債券又要崩,抱上抱下,來來去去,資本利得還是原地踏步。猶記得2023年很多網紅及達人推債券ETF,結果TLT崩成怎樣?

raw-image


(二)債券配息有限:

有人說,債券穩配息啊,但了不起,頂多3~5%吧,跟指數年均7~9%比,還是有落差。

 

(三)資訊及資金流動較過往快速太多:

在早期的理論,「股債配置」乃至於「股債再平衡」是較為進階的投資法,

也有過去的回測實績可以佐證。

但,在2024的AI時代,資訊及資金的流通太快速了。

美國的消息,台灣在幾分鐘之後就能得到了,

台灣美國之間的資金流動,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流動或交易了。

 

債券跟股市一樣,有「提前反應」、「PRICE IN」的狀況。

另外還有國內外大型機構法人、基金、ETF等巨額資金流動,

人家是以專業金融團隊,每天蒐集資料寫報告分析,

以數十億、數百億資金在操作的,

在預判即將降息之前,債券早就漲了一段了,

也就是「預判你的預判」。

看一下TLT的週線,現在根本都還沒開始降息,

TLT就從83漲到97了,已經「提前反應」、「PRICE IN」了。

想要抓升降息循環,提早佈局債券,

都還沒佈局,就漲了,

等到散戶進場,債券已經套住。

看看00679B,去年6月在32,現在還在32。

看看00631L,去年6月在130,現在230。

 

(四)負相關不再顯著:

股債雖然有「負相關」效應,在指數大跌時,

例如八五事變,債券確實漲了,看來有避險及平衡作用。

但在這幾年,也有出現「股債齊跌」、「股債齊漲」的狀況,

負相關變的沒有那麼明顯,這在舊文有寫過。

(五)長期持有輸指數:

若是將回測做到2024年8月,

由於指數已經2萬2千多點了,

單純長期持有指數,在現今的時代,

是能勝過股債配置,甚至股債再平衡的。

 

三、指數會一直上漲嗎?如果遇到像日本失落的30年怎麼辦?

這牽涉到國情、投資環境、產業發展等各種不同的面向,

我不是總經專家,

日本會這樣的原因,

我透過CHATGPT查到的答案為:

(一)資產泡沫的破裂:日本經歷一段巨大的資產泡沫,特別是在房地產和股市方面。日本央行為了控制通膨,提高利率,導致泡沫破裂。

(二)銀行危機:泡沫破裂後,銀行壞帳激增,金融機構面臨巨大財務壓力。許多銀行在破產邊緣徘徊,導致信貸緊縮,進而限制經濟復甦。

(三)政府應對不力:日本政府的應對措施被認為過於緩慢和不足。例如,早期財政刺激和貨幣政策沒有足夠強力來恢復經濟增長。此外,長期以來的政策錯誤使得問題更加複雜化。

(四)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下降,消費需求下降,社福成本上升,進一步加劇經濟增長的困境。

(五)企業文化和結構性問題:日本企業文化保守,終身雇傭制等,導致企業缺乏靈活性,難以快速適應變化的市場環境。此外,日本的產業結構在面對全球化和技術革新時,轉型相對緩慢。

(六)通貨緊縮:日本在1990年代後期開始經歷長期通貨緊縮。使企業和消費都推遲支出,進一步抑制經濟增長。

(七)全球競爭和外部壓力。

 

以上大概只有(四)跟(七)是臺灣也有的,

其他可能沒有,或是有,但沒日本嚴重。

簡單說,國情不同、民風不同、政府不同、

產業不同等諸多因素,

我並不認為台灣會跟日本走向一樣的道路。

     

結論:

若要投資台灣指數,

應該是對台灣總經有一定的研究,

對台灣有信心及希望。

台灣有世界強的企業,

有會護盤的政府,

有輪流發光發熱的產業,

猶記得國泰金曾到1975元,

華碩曾到890元,

猶記得中鋼、台塑是老牌定存股,

猶記得HTC的聲勢,一度不在APPLE之下,

到近年的2021航運股,

2023年AI等,

個股、產業會迭代,

但指數還是在,還是有點希望的。

 

這又回到第一個言論的邏輯迴圈,

「沒有人能真正預測指數漲跌」,

若我能預測8/5期貨會跌停,

之後會反彈3500點,

我早就信貸房貸質押高利貸ALL IN大台,

開50倍槓桿,

財富自由了。

 

問題是,

就沒法準確預測啊。

 

也因此,

我想沒有人能夠回答,

「指數未來還會漲嗎?」

 

若真的對台指沒信心,

還可以投資非常多的商品,

現在投資全世界非常方便了。

 

為此為個人研究,

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指數正2雜談專欄:

https://vocus.cc/2xetf/home

 

avatar-img
316會員
878內容數
強勢及關鍵分點波段操作 (※此系統沒有完成的一天,永遠有進步空間) 一、每日挑選強勢股。 二、不看基本面、消息面。 三、基本面、消息面是落後指標。 四、只看價格、籌碼及技術面。 五、嚴格執行汰弱留強。 六、分散風險,持股約3~10檔。 五、資金控管,不重押單一股票。 餘詳專題文章內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輕紫琉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營建雲更新20240817 - 9檔創新高,營建指數8/1創新高
今天, 我願稱它為「八五事變」, 大家都渡過了一個難忘的上午。 早盤開盤跌1400, 收盤跌1807,打破了許多紀錄。
上一篇文已分享過 280買進正2並且質押6成的投資人, 跌到218,維持率130%就會斷頭, 今日大盤跌幅千點, 正2最低為219, 即將斷頭。 當然,有做好資金控管, 例如50/50、 質押再買入、 質押不開滿6成等等的人, 還是扛的住的。 另外,期貨多單的投資人,
一個不留神 大盤就下跌了2500餘點, 今日7/30, 大盤開盤不佳, 最低跌到21833, 跟最高點24416比起來, 下跌了2583點。   這陣子, 不管是AI、重電、航運,還是什麼, 都跟著大盤下跌, 可是, 有一個族群, 逆著大盤, 那就是營建族群。  
20240726營建雲更新,1檔漲停,12檔創新高
在6/24曾發文:留意指數中規模回檔, 當時指數在23000左右, 因為看到當時台指夜盤的下殺, 開始有警覺。 後來指數漲到7/11的24400左右, 又再漲了1400點, 會讓很多人失去戒心, 有可能在高檔投入, 甚至開質押。
營建雲更新20240817 - 9檔創新高,營建指數8/1創新高
今天, 我願稱它為「八五事變」, 大家都渡過了一個難忘的上午。 早盤開盤跌1400, 收盤跌1807,打破了許多紀錄。
上一篇文已分享過 280買進正2並且質押6成的投資人, 跌到218,維持率130%就會斷頭, 今日大盤跌幅千點, 正2最低為219, 即將斷頭。 當然,有做好資金控管, 例如50/50、 質押再買入、 質押不開滿6成等等的人, 還是扛的住的。 另外,期貨多單的投資人,
一個不留神 大盤就下跌了2500餘點, 今日7/30, 大盤開盤不佳, 最低跌到21833, 跟最高點24416比起來, 下跌了2583點。   這陣子, 不管是AI、重電、航運,還是什麼, 都跟著大盤下跌, 可是, 有一個族群, 逆著大盤, 那就是營建族群。  
20240726營建雲更新,1檔漲停,12檔創新高
在6/24曾發文:留意指數中規模回檔, 當時指數在23000左右, 因為看到當時台指夜盤的下殺, 開始有警覺。 後來指數漲到7/11的24400左右, 又再漲了1400點, 會讓很多人失去戒心, 有可能在高檔投入, 甚至開質押。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股票價格的波動性與交易量的變化,一直是投資者和研究者關注的核心議題。閱讀兩篇論文後的重點摘要與操作心得。 這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股票價格突破 52 週高低點時的交易量模式與價格走勢,並深入分析了高價與低價的預測性,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短期市場動能的特徵,也提供了長期價格均值回歸的實證證據。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在高股息ETF的投資中,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的買入時間和賣出時間。一般來說,計算股價和股利的比值可以判斷是否適合買入,而在賣出時,可以以總股利收益作為參考。股票投資的關鍵在於持續的買入和加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出場,以最大化收益。
股票價格的波動性與交易量的變化,一直是投資者和研究者關注的核心議題。閱讀兩篇論文後的重點摘要與操作心得。 這兩篇論文分別探討了股票價格突破 52 週高低點時的交易量模式與價格走勢,並深入分析了高價與低價的預測性,這些研究不僅揭示了短期市場動能的特徵,也提供了長期價格均值回歸的實證證據。
加入免費👉Discord群組/TG Channel接收市場要聞、產業動態和更新通知。
終於開始看施昇輝老師的書了,之前主要是看他在節目上發言,這次算是靜下來真的第一次看他的書。這算是他特別為了小資族打造的書,所以針對的收入跟各種也走向小資,力求簡單無腦投資,捨棄一些不需要的動作。下面就來看看書中我覺得很不錯的概念吧。
市值型ETF包括美股和臺股,美股因手續費推薦長抱,而臺股則適合進出。不斷買進又賣出可能錯過配發股息和獲利時機,增加成本。定期定額投資則能享受複利效應,建議躺平投資以獲得最大效益。結論永遠留在市場享受複利,若需要現金流可配置到市值型ETF或債券型ETF,不要必須賣股換現金。
在高股息ETF的投資中,重要的是要找到適合的買入時間和賣出時間。一般來說,計算股價和股利的比值可以判斷是否適合買入,而在賣出時,可以以總股利收益作為參考。股票投資的關鍵在於持續的買入和加碼,以及在合適的時間出場,以最大化收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好嘛,你說人家AI,科技,應該享有高本夢比,傳產就活該倒霉死,可是億豐做窗簾的,傳產到不能再傳產,長榮半年實賺的EPS,差不多就人家一年預估的EPS,為什麼長榮的預估價,只有億豐的一半都不到?一來一回本益比就差四倍了,還是億豐做的是先進的高科技AI窗簾?
 股民戲稱的第四隻海運股鴻海,公佈了第二季財報,EPS2.53,淡季逆揚,同期新高,看法正面,讚聲不斷。秋哥估計長榮聽了,應該連想死的心都有了。你喵的,我賺半年,比你兩年半賺得還要多,你就好棒棒,我就好爛爛,這還有王法嗎?
Thumbnail
 昨天的貼文,新鮮熱辣。  「所以低標12.06,高標15.36,均標13.71,就是長榮第二季比較可能的EPS範圍。」結果開出來是13.72,誤差只有0.01元。我發誓我不是長榮的員工,我也沒有黑進長榮會計師電腦的主機,秋哥的推估都是有根據的,不是用瞎掰的,推估方法我在專欄裡都有說明。
 但在正常的情形下,長榮的淨利率至少要來到26%,如此長榮第二季的淨利為:  1062.57億 X 26%+53.93億= 330.20億,相當於EPS 15.36元。  所以低標12.06,高標15.36,均標13.71,就是長榮第二季比較可能的EPS範圍。
Thumbnail
中國經濟可能尚未落底,但中國科技股確實已在谷底。 我們可能從沒注意過,從他們的獲利看,中國科技股怎麼這麼便宜。
Thumbnail
本週市場經歷急劇下跌後出現反彈,原因多源於恐慌情緒及機構投資者獲利了結。投資者開始關注經濟衰退的風險,並期待FOMC的降息決策。特別是TMT類股的回調已吸引資金進場,輝達的財報將影響AI相關股票的走勢。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Attacking and robbing foreign military personnel and assets is considered an act of war,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aggressors
Thumbnail
很多人算命喜歡問對象是不是自己的正緣?其實這個的意義並不是很大... 感情是需要經營的,無論是否正緣都要珍惜且認真經營。 普世認為的正緣,通常是交往後進而結婚的對象,但實質上定義並無這麼狹隘。
記錄算利教官20240227的文章 名詞定義: 1.發行總價:15億 2.發行總張數:1.5萬張(15億/10萬)(TIPS:1萬*1萬=1億) 3.可轉帳每張固定10萬(面額100元*1000股) 4.轉換價:55.5元 轉換率的計算: 轉換率 1.801 = 可轉債面額100 /
Thumbnail
美國房地產與工業經濟: 美國七月建築許可月增0.1%,新屋開工月增3.9%。 新屋增加緩解供給不足的房市問題。 美國七月工業生產月增1%,顯示經濟持續有韌性。 製造業因汽車產品大幅上升及公用事業高溫氣候推動而表現強勁。 聯準會政策與經濟展望: 聯準會七月會議紀要顯示多數官員認為通膨有上行
Thumbnail
好嘛,你說人家AI,科技,應該享有高本夢比,傳產就活該倒霉死,可是億豐做窗簾的,傳產到不能再傳產,長榮半年實賺的EPS,差不多就人家一年預估的EPS,為什麼長榮的預估價,只有億豐的一半都不到?一來一回本益比就差四倍了,還是億豐做的是先進的高科技AI窗簾?
 股民戲稱的第四隻海運股鴻海,公佈了第二季財報,EPS2.53,淡季逆揚,同期新高,看法正面,讚聲不斷。秋哥估計長榮聽了,應該連想死的心都有了。你喵的,我賺半年,比你兩年半賺得還要多,你就好棒棒,我就好爛爛,這還有王法嗎?
Thumbnail
 昨天的貼文,新鮮熱辣。  「所以低標12.06,高標15.36,均標13.71,就是長榮第二季比較可能的EPS範圍。」結果開出來是13.72,誤差只有0.01元。我發誓我不是長榮的員工,我也沒有黑進長榮會計師電腦的主機,秋哥的推估都是有根據的,不是用瞎掰的,推估方法我在專欄裡都有說明。
 但在正常的情形下,長榮的淨利率至少要來到26%,如此長榮第二季的淨利為:  1062.57億 X 26%+53.93億= 330.20億,相當於EPS 15.36元。  所以低標12.06,高標15.36,均標13.71,就是長榮第二季比較可能的EPS範圍。
Thumbnail
中國經濟可能尚未落底,但中國科技股確實已在谷底。 我們可能從沒注意過,從他們的獲利看,中國科技股怎麼這麼便宜。
Thumbnail
本週市場經歷急劇下跌後出現反彈,原因多源於恐慌情緒及機構投資者獲利了結。投資者開始關注經濟衰退的風險,並期待FOMC的降息決策。特別是TMT類股的回調已吸引資金進場,輝達的財報將影響AI相關股票的走勢。
【雙魚之論】英文拷到 G / D 找中文翻譯 Attacking and robbing foreign military personnel and assets is considered an act of war,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aggressors
Thumbnail
很多人算命喜歡問對象是不是自己的正緣?其實這個的意義並不是很大... 感情是需要經營的,無論是否正緣都要珍惜且認真經營。 普世認為的正緣,通常是交往後進而結婚的對象,但實質上定義並無這麼狹隘。
記錄算利教官20240227的文章 名詞定義: 1.發行總價:15億 2.發行總張數:1.5萬張(15億/10萬)(TIPS:1萬*1萬=1億) 3.可轉帳每張固定10萬(面額100元*1000股) 4.轉換價:55.5元 轉換率的計算: 轉換率 1.801 = 可轉債面額100 /
Thumbnail
美國房地產與工業經濟: 美國七月建築許可月增0.1%,新屋開工月增3.9%。 新屋增加緩解供給不足的房市問題。 美國七月工業生產月增1%,顯示經濟持續有韌性。 製造業因汽車產品大幅上升及公用事業高溫氣候推動而表現強勁。 聯準會政策與經濟展望: 聯準會七月會議紀要顯示多數官員認為通膨有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