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樂多之旅終於來到出發的這一天,附上當天的行程相關資訊供大家參考。
深夜時分,我們帶著簡單行囊與滿懷期待的心情,來到醫院產房報到,預計在這第一站駐足六個日夜。待產室不到十坪,卻乘載著對生命無限的希望。三張移動式單人病床整齊排列,每張床邊配有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測胎心音的儀器,跳動著生命的音符。而桌子前方擺著一張醫院內常見的折疊椅,看似簡單,卻將成為我守候的陣地。
手術排程在早上八點,但報到後隨即開始一系列產前檢查,如同搭乘紅眼航班般緊湊。直到凌晨三點,我們才得以休息。老婆躺在病床上,我則坐在折疊椅上,半夢半醒間等待啟程的那一刻,心中充滿了期待和些許緊張。
待產室的鐘剛走到七點多一些,主治醫師便來向我們說明相關的排程。她溫和地告知我們,如果手術順利,情況都良好的話,護理師會先把樂樂和多多推來與我相見。然而,她也細心提醒我們,還需要經過小兒科醫師的評估,因為大多數早產兒的肺部尚未發育完全,可能一出生便需要儀器立即協助呼吸。這番話既讓人期待,也帶來一絲擔憂。
八點一到,護理師帶著志工來將老婆的病床推走,知道我緊張的心情,溫柔地請我留在待產室靜候消息。幾乎整夜未眠的我,雖然疲憊不堪,焦慮也揮之不去,但對於新生命即將到來的期盼與喜悅,支撐著那沉重的雙眼。
九點剛過沒多久,主治醫師先告知兩個小寶貝因為剛出生時呼吸較為急促,被送進了新生兒加護病房。雖然有些失落,但我也明白這是許多早產兒必經的過程。而老婆則進到恢復室,等待麻醉藥效退去,便可以換到一般的病房休息,我睡覺的地方也終於可以從折疊椅進化成行軍床。
然而,我們的旅程才剛開始,每個人就要開始面對各自的課題。樂樂與多多要先藉助儀器輔助相關生理機能的成長,然後逐一地將這些儀器移除,這部分將由醫院專業的醫護團隊細心照料。而老婆需要在術後的這五天內,如同完成一場馬拉松般,逐一地完成各項任務:放屁、喝水、進食、下床走動、拔尿管、自行排尿、拉屎、拔除止痛針劑、擠奶。我則成為老婆的教練及照護者,陪伴她完成每一個艱難又充滿希望的挑戰。
照護的真正目的,不僅僅是提供即時的幫助,更是為了讓被照護者能在這些過程中學會自主與獨立。這是每一位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也是在華人文化中常常被忽視的一個關鍵點。華人文化中的照護觀念往往傾向於全方位的呵護,希望被照護者能夠順從照護者的想法,甚至依附於照護者的期望行事。
然而,這種出於愛與關懷的全面照護,有時反而可能阻礙了被照護者成長和獨立的機會。我逐漸領悟到,我們需要培養減法照護的智慧,在適當的時候伸出援手,同時也懂得適時放手,給予對方探索和學習的空間。這種平衡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智慧,要能夠判斷何時該幫忙,何時該讓對方自己嘗試。
在這六個日夜的旅程中,我開始學會在一旁靜靜地觀察,給予鼓勵和支持,而不是急於介入。看著老婆一步步克服身體的不適,逐漸恢復活力;看著兩個小生命在醫護人員的照顧下慢慢學會呼吸、學會喝奶、學會維持自己的生命,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愛不是包攬一切,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支持,同時也要學會放手。
這種照護的智慧不僅適用於醫療環境,更可以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對待孩子、年長的父母,還是身邊的朋友,我們都應該學會在關愛與放手之間找到平衡。這樣不僅能夠幫助被照護者更好地成長和獨立,也能讓照護者自己獲得更多的成長和智慧。
這段經歷讓我重新思考了愛與照護的本質,也讓我對未來的家庭生活充滿了期待。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照護不是創造依賴,而是培養獨立;不是替代對方的成長,而是陪伴對方一起成長。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夠以這種智慧和平衡的方式去愛和照顧彼此,我們的家庭就能夠更加和諧、更加充滿活力,每個成員都能夠在愛的滋養下茁壯成長,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個性。這不僅是對我們自己家庭的期許,也是我希望能夠傳遞給每一個正在經歷類似旅程的家庭的一點心得和鼓勵。而我也會持續記錄與分享這段長途旅程。希望透過文字的紀錄,留下我們的喜悅與感動,並分享這趟旅程為我們帶來的思維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