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後依然發光

千年後依然發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什麼是「正」?來玩玩拆字遊戲:正者,「止」於「一」也。如《大學》所說: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依著身分不同,自有不同的中心德目,所有行為皆依「止」於此「一」中心德目,即是正。

君王的「正」體現在「仁」政,人臣則在「忠」於職守,人子當「孝」,人父當「慈」,人際交往,完全以「信」為依歸,自然就是「正」德的體現。

人生一世,百年光陰其實是各色舞臺的同時展演,你方唱罷我登場,在不同的舞臺轉換。粉墨登台之際,「忠」於當下的角色,真能演到熠熠生光,讓後人一想到某種類型就立即聯想到某人,也算不負「正」的實踐了。

把君臣角色演到淋漓盡致的,唐太宗與魏徵可以說是當之無愧。正直的魏徵屢次犯顏諫諍,言詞之大膽,讓旁人不禁要為魏徵大捏冷汗。

唐太宗有一回還真被魏徵惹火,回到後宮氣得大罵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以賢德著稱的長孫皇后反問鄉巴佬是誰,太宗回說是當廷折辱他的魏徵。皇后沒說什麼,但轉身便去更衣,換穿大禮服向夫君拜賀:聽說君上聖明而臣下正直是國家的福氣。魏徵敢於直言諫諍,正為陛下聖明呀!

有容諫之君始有敢諫之臣。長孫皇后不愧是史上知名的賢后。青史對魏徵的高度評價,也多虧了太宗的成全。是太宗的能容成全了魏徵敢諫的美名,也是太宗的大度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最後成就了唐太宗在青史的定位。

「其身正,孰敢不正?」孔子的本意原指君上言行的指標作用,套用在魏徵與太宗兩人,也可逆向操作,是臣下的直言正行教君上凜然不敢輕侮。太宗即使在後宮與魏徵相見,也不敢隨便,必然穿戴整齊才敢接見。有一回太宗在後宮逗弄一隻鷂子,突然聽見魏徵求見,太宗心知魏徵會搬出古書「玩物喪志」的大道理,急忙把鷂子藏進袖子。不想眼睛雪亮的魏徵已經看在眼裡,故意磨磨蹭蹭,把上奏的時間拖得極長,等到魏徵前腳離開,太宗心愛的鷂子老早窒息死了。

在唐太宗與魏徵兩人的對應裡,看不到普遍存在君臣之間上下分明的關係。對下不見權力的張牙舞爪,對上沒有阿諛諂媚,只有合於「正」道與否的檢驗。是以千年之後,兩人依然在歷史的舞臺上發光。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43。釋「曰德曰正」的「正」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8會員
174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議論別人是非容易,可惜起不了抬高自己的作用;真想成為有德君子,該做的只是認真對治自己的過錯,而不是拿了刀斧猛砍別人的傷口。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願意直面自己的缺點,正己之後自然有化人的功力,遠勝抓緊他人的毛病大刀闊斧,既治不了別人,又傷了自己。
有什麼樣的政府,尤其是什麼樣的領導人,就有什麼樣的百姓!「其身正,不令而行」,哪裡只是虛言?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下沆瀣。世間既多有之,何勞孔子耳提面命,不斷張揚負面教材?因此孔老先生一秉正能量教育,力主「上梁不歪」則「下梁正」,記載在《論語》的說法是「其身正,不令而行」!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父子、君臣原是人間倫常的代表,人倫失序,天翻地覆的時間大抵不遠。孔子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人倫的價值,重整人間的正義? 社會的根本一旦喪失,動亂只是必然的結果。要避免天災異象,從人倫建設做起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大計。
議論別人是非容易,可惜起不了抬高自己的作用;真想成為有德君子,該做的只是認真對治自己的過錯,而不是拿了刀斧猛砍別人的傷口。 「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願意直面自己的缺點,正己之後自然有化人的功力,遠勝抓緊他人的毛病大刀闊斧,既治不了別人,又傷了自己。
有什麼樣的政府,尤其是什麼樣的領導人,就有什麼樣的百姓!「其身正,不令而行」,哪裡只是虛言?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下沆瀣。世間既多有之,何勞孔子耳提面命,不斷張揚負面教材?因此孔老先生一秉正能量教育,力主「上梁不歪」則「下梁正」,記載在《論語》的說法是「其身正,不令而行」!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先世有德必生聖賢。聖賢出世的意義又如何?除了物質文明的擘建,也積極建立精神文明,化五濁惡世為人間淨土,受惠的當然是芸芸眾生。
父子、君臣原是人間倫常的代表,人倫失序,天翻地覆的時間大抵不遠。孔子為什麼要大聲疾呼人倫的價值,重整人間的正義? 社會的根本一旦喪失,動亂只是必然的結果。要避免天災異象,從人倫建設做起才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