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行李打包大哉問

移居美國系列:自力更生篇(1)




大約距離出發前兩週,我們開始打包。六個空空的行李箱,躺在地上對著我們咧開大口,好像在說:「有膽就放馬過來!量你也不敢把我裝滿!」

開始打包的頭幾天,我們因需辦理勞健保,手機停話,與親友相聚,以及感冒看醫生等事項,需常常出入家裡。每次經過,看到它們仍舊「碗底朝天」,空空如也,心中的壓力沈甸甸地,好像晴空邊際一層層的烏雲,讓人無法忽視欲來的風雨。

然而,最終我們仍然成功地制服每一隻行李箱怪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沒錯,多了兩隻!),它們闔上大嘴,像綿羊一般乖順地登上前往舊金山的飛機,並在十三個小時後,在轉盤上與我們快樂地相逢。

以下是我與老公在瘋狂「馴獸」的兩週,整理出的心得:

衣服,請奉行「極簡主義」

在打包衣服時,妹妹送給我們打包神器「真空衣服袋」,這種塑膠袋,可以把衣服放進去,封好袋口,再用小巧的真空吸嘴,把多餘的空氣排出來,以減少空氣在行李箱佔用的空間。

不過,再怎麼減少,仍然擋不住一個少婦,想把整個衣櫃的家當都搬過半個地球的意念。

這份執著就引著我塞呀塞呀塞。在數次「封起來,秤重,超重,拆開,重新整理」的巡迴以後,我氣餒地向老公承認,我應該開始考慮哪些衣服須留在家裡……。

後來,我改變了策略。同樣類型的衣服,像是洋裝,裙子等等,每一類大約2–3件即可;t-shirt, 短褲等行動較方便的衣服可以多帶2件,以免剛到時沒辦法洗衣服,且需要進行搬家,整理與打掃等工作,可以有多一點替換著穿。內衣褲則是全數帶去。這是因為。我對於內衣褲等貼身衣物的洗滌標準較高,在不確定移居地洗衣機的狀況時,我希望可以多帶幾件,給自己更多的餘裕,掌控情況。

事實證明,在美國的生活,除了主日彌撒會打扮地正式一些,其他日子都是「短褲+tshirt,球鞋」走天下。

食物請多準備

我是徹頭徹尾的亞洲胃:每天泡一壺茶,炒菜煲湯樣樣來;老公雖然在美國生長,但是口味也是偏中式。因此,出發前,媽媽特地為我們準備了許多滷包,四神湯包等乾貨,以免在異鄉想起家鄉味,悲從中來。

此外,另一項需要在台灣先備下的就是:中藥材。

從小,媽媽會燉四物湯,熬枸杞茶,黃耆等中藥給我們姐妹補身。長大後,我觀察自己的飲食,也以養生健康居多。因此,這次移居他鄉,我也在行李當中裝了幾項寶貝。

最後,鳳梨酥!

人在江糊走,基本人情世故要有。鳳梨酥與太陽餅等小點心,移居國外請多攜帶,有需要與同事,同學,長官等建立或鞏固關係時,一點小小的見面禮,總是比空手出現更添幾分優勢。

這些食物不僅份量輕,容易攜帶,且可以在幾秒內,不論是看到熟悉的包裝,或是嗅到香氣,勾起幾萬公里外的美好回憶。

多多詢問具有移民該地經驗的親友

打包時,也正值與各方親友見面 / 敘舊 / 話將來的時節,每次詢問有國外讀書或是工作經驗的友人/長輩,得到的回覆都非常受用。像是,有朋友建議我多帶一些自己用慣的保養品,以免剛搬家,心情緊張加上適應新環境,避免水土不服;也有長輩建議少帶一些較花俏的衣服,以免當地人的穿著與自己格格不入,會顯得很突兀。

看似不起眼但是抵達後會感謝當初的自己:必備小物

毛巾!

抹布!

衛生紙!

棉被與枕頭套!

一些食物!

剛搬進租屋處,整個房子就是一個空殼,加上零星的傢俱。自己準備毛巾,可以確保忙了一天,汗流浹背時,晚上沖完沁涼的澡,有鬆軟乾淨的浴巾,擦去一身的髒污。

自己的抹布,可以確保它的「透明歷史」,順便在第一時間擦去清楚可見的髒污;有時,也可以攜帶一兩件舊衣服,剪成數塊,沾著水就可以擦拭了。

衛生紙:在台灣可能很難想像沒有衛生紙。但是在我住的地方,買一包衛生紙需要開車五分鐘,在酷熱的艷陽下,除非心情絕佳,一定不會想頂著驕陽,來個熱情的夏日漫步。隨身帶一卷衛生紙,可以確保內急時,不會讓自己處於尷尬的境地。

棉被與枕頭套。幸好搬家的時間是夏天,我們從台灣帶了兩床夏日涼被,千里迢迢飛到德州。在初入新居的當晚便直接拆封,蒙著被子進入夢鄉。

最後,空蕩蕩的家當然也不會有美食等待著你。我們的房東非常貼心,幫我們在冰箱放了五罐未開封的飲用水。表哥Simon來幫我們搬家,大熱天沒有汽水濃茶,只好端出瓶裝水作為招待。距離我們最近的食物來源,就是開車五分鐘的超市。因此,先準備好一些應急的食物,可以免於飢腸轆轆又需長途跋涉之苦!

吃飯,洗澡,如廁與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在剛搬家時,先準備好,就能確保第二天,有飽足的精神與力氣東奔西跑!

以『會讓自己快樂』為原則

隨著起飛的日子越來越近,打包的日子也逐漸到了尾聲。我們雖然已取出巨量的衣服,每個行李箱都超重的問題仍如影隨形。老公說,雖然省錢是重要的,有些東西從台灣帶去,就不用在當地買。但是,我們仍舊要讓生活充滿樂趣。所以,應該帶一些讓這個家庭快樂的東西。於是乎,我們又取出更多的物品,放入玩偶,居家佈置,照片,拼圖,旅遊的紀念品等小物。事實再次證明,現在寫文章的時候,望著牆上的掛軸,桌旗,明信片,沙發上的玩偶等物,不自覺的緊張,就可以再多放鬆一些。

小插曲

在文章的最後,要分享一個跟打包有關的小故事:

在台灣飛往舊金山的航班上,我們的行李雖有些微超重,被貼上「Heavy」的紅標,需要「特殊待遇」,但卻能夠扎實地全部塞進飛機的肚子裡,但是從舊金山飛往奧斯丁的航班,這項優待就這樣消失了:航空公司規定一件託運行李不能超過50磅(約22.6公斤)多0.1磅都不行。

在舊金山的十天,我與老公同心協力,把行李縮小成四個大箱子,兩個小箱子。連隨身的斜背包,都塞進背後的巨大背包裡面,讓個人行李「表面上」只剩下一個手提行李箱,一個後背包。

但是,四個大箱子站上磅秤呈現的數字,一種減肥失敗的挫折感,隨著地勤人員揮揮手,要求我們到旁邊整理行李的動作,油然而生。

在公公婆婆的幫忙下,我們放棄了登山背包,一些中藥,甚至與我們形影不離的泰迪熊Hank,只能由公婆幫我們照顧。離別時淚灑機場,除了不捨加州的家人,也有一半是為了即將與熊別離。

但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三個小時飛往德州的航班上,我思考著在台灣打包時焦慮的自己,以及我在機場放棄了多達數公斤重的物品,這些可是在台灣多次惦量,拿起又放下,經過嚴格篩選後的東西。為何現在的我,並不感到特別惋惜,甚至快要遺忘當初下決定時的心情?

或許,當人要離開一個熟悉地方的時候,會將焦慮的情感寄託於「塞」東西到行李中,為的是找到安全感,或是藉由不斷地過濾缺乏的東西,找到最適合塞進行李箱的方式,來延緩心中越來越強的離別。

儘管我們放下了這些物品,但是到新的生活當中,我們會依靠身上擁有的一切重新站起來,建立我們的生活。

那些被拋在背後的物品,會隨著飛機起飛,逐漸被拋在腦後。

或許也代表著,我們即將建立的生活並不依靠這些物品,而是我們堅強的韌性。

打包有感,言盡於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