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國歌,沒那麼簡單》:岩石、聖經跟海頓。

從細碎小石到磅礴峻岩:日本國歌《君が代》

 

「祝君千萬壽,福祿日崔嵬。細石成岩石,山岩長綠苔。」

,《古今和歌集》卷七賀歌

 

西元十九世紀中葉,隨著明治維新為東瀛所捎來的新氣象,日本國內亦加緊腳步地脫亞(中國)入歐(歐美),但除了現代化建設與教育革新之外,多數人仍未論及「國歌」等軟性國力文化的仿效與複製。當時人在橫濱的英國駐日本軍樂隊長官自告奮勇地向西化程度相對抬升的薩摩藩軍樂隊學員介紹英國國歌《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也建議同樣身為君主制的日本應設置自己的國歌或頌歌作為精神象徵,彰顯皇威,尤其能避免重要外賓來訪時無歌可唱的窘境。



西元1880年7月,度過一段由前薩摩藩武士之流所發起「西南戰爭」的烽火紛擾,掌管天皇與皇室事務的宮內省也將原本存有爭議,被認為不夠莊嚴肅穆,由薩摩藩軍樂隊首演過的第一版國歌廢除,採用了雅樂演奏家林廣守的曲調,再加入德國音樂家埃克特(他也參與了大韓帝國國歌的創作)的歐式和聲,並參考第一版歌詞裡從《古今和歌集》(古歌)直到《和漢朗誦集》(和歌)中遴選為歌頌「天皇永恆治世」的詩句,完成了更新版的《君が代》,於同年11月3日,也就是明治天皇的誕辰(天長節)獻上最高祝賀。

 

明治天皇


(日文歌詞)

君が代は

千代に八千代に

細石の

巌おとなりて

苔の生すまで

 

(中文白話譯本)

我皇御統傳千代

一直傳到八千代

直到小石變巨岩

直到岩上長青苔



(香港日治時期官方中譯)

皇祚連綿兮久長

萬世不變兮悠長

小石凝結成巖兮

更巖生綠苔之祥

 

西元1888年,日本政府正式將《君が代》收錄在官方對外印刷品中,發給各機關與駐外使節單位,作為儀式典禮參考曲目。西元1914年,《君が代》成為日本帝國海軍進行各項升、降旗或迎賓儀式、節慶賀禮時的演奏樂曲,在船艦航行、停泊世界各個港口的同時,確立了準「國歌」的地位。


然而,

 

富國強兵之後的日本,伴隨軍國主義崛起,武夫亟欲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野望,一場場血淋淋的侵略戰爭,不只帶來生靈塗炭的慘況,「太陽旗(日之丸)」(國旗)跟《君が代》也成為了蹂躪無數蒼生的斑斑血證。故當美軍的兩顆原子彈投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盟軍總司令部(GHQ)佔領並接管日本行政中樞之際,《君が代》雖然不是憲法或法律上所規定的國歌,可依舊被下達了全體禁唱令……當年唯一的例外,是西元1946年11月的日本國新憲法頒布日紀念活動。但隔年5月的憲法實施日,很抱歉,儀式現場眾人演唱的歌曲是《新憲法施行記念国民歌:我們的日本》和《《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


接續數年,日本國內對於應否制定新國歌的正反意見始終沒有間斷,有些媒體質疑《君が代》歌詠神聖皇權的做法乃過時的迂腐思想,也有學者認為戰後的日本已不再是以傳統的天皇或皇室為國體中心,而日本的教職員工會跟反戰聯盟等組織亦主動開放新國歌的徵選,同時訴諸更多的民意支持……但《舊金山和約》(對日和平條約)的簽署,日本恢復正常國家地位,同時獲准加入聯合國,再次加入國際社會後,盟軍的「封印」解除,反而讓《君が代》的演奏次數逐漸變多,而日本文部省(教育部)也「推薦」並建議學校或機關應在特定節令時再次懸掛「太陽旗」跟全體演唱《君が代》,但此舉也引來國內諸多左派人士對軍國主義可能復辟的爭論,中央政府更形成與地方教職員工會長年對立的態勢。

 

西元1989年,文部省通令要求各級學校在入學儀式跟畢業典禮時已「必須」要舉揚「太陽旗」跟齊唱《君が代》。



進入平成時代後,西元1999年6月,日本政府重新定義跟闡述國旗跟國歌的官方論述與政治觀點,表示《君が代》的語義在日本國憲法的定義下,將天皇理解為是全日本國及所有日本國民整合一心的象徵,祈禱國家長久的繁榮與和平是合適且得宜的。「君」,不只是單指天皇一人,而是整個國家的精神寄託。爾後,藉由眾議院與參議院激烈辯論下的兩輪投票(眾:403票贊成、86票反對;參:166票贊成、71票反對),《君が代》終於獲得了法源基礎。


第二条国歌は、君が代とする。



距離《君が代》首次列入官方文書,已經悄悄過了一百一十年了。



〈國歌少年〉

 

〈國歌少年〉乃是收錄於日本治台時期官定版語文教科書《國語三》當中的一篇文章。

 

故事主角是一名於西元1935年新竹(台中州)大地震時不幸罹難的台籍少年詹德坤。據震災生還者,也是少年所就讀公學校的校長回憶,身受重傷且陷入彌留的詹氏,雖然當時年僅十歲,可始終不說家鄉的台灣語(客家話),而是以持續吟詠國語(日語)的《君が代》來表達其對內地祖國之熱愛,直至嚥氣……


長眠的詹氏在日人刻意的渲染中變成了全國兒童的楷模,除了在故里興設銅像紀念,日軍更將〈國歌少年〉的愛國精神「擴散」到新加坡、滿洲、馬來亞等殖民地,儼然就是皇民化教育的樣板,甚至作為日本強力徵兵時的榮譽稱號:「吾等乃《君が代》青(少)年!」

 

但根據戰後學者深入進行田野調查後的訪談結果,〈國歌少年〉或許從頭到尾都是一場騙局,由執政者所捏造、假託的愛國神話……如同泰雅族少女莎韻・哈勇(SayunHayon)失足落水的故事被改寫為教科書裡的〈サヨンの鐘〉一般。


第一首被寫入電腦的歌曲:大英國協王國《天佑吾王》

 

前文提及到,日本國歌《君が代》的誕生與大英國協王國國歌《天佑吾王》(God Save the King;若為女王在位則是God Save the Queen)有因果關係,但不光只是遠東日本而已,其旋律在歷史上曾經出現在丹麥、德意志帝國(非正式)、俄羅斯、瑞士等國所沿用的舊版國歌裡,同時更是今日歐陸小國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所採行國歌《在年輕的萊茵河上》(Oben am jungen Rhein)的曲調!位於萬里之遙的南太平洋,目前由法國管轄的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當地推動獨立建國的團體也是以《天佑吾王》的旋律作為基礎,重新填入愛國詞句。


雖然說,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作曲家布爾(John Bull)長年被視爲是《天佑吾王》的最早可能作曲者之一,但也有不少歷史學者提出質疑,認為此曲曲調或許來自一海之隔的法國天主教拉丁語聖樂。



而一個未獲官方證實的冷知識,「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這一句著名的英國國歌歌詞,大概是在西元十六世紀九零年代首次出現,並且收錄在著名的舞台劇本裡頭……

 

莎士比亞的《理查三世》(Richard III),第四幕第一場。



至於男性向的「God save the King.」字句,則是收錄在西元1611年所出版的英王《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Version、King James Bible)《列王記上》之中,但據說早在西元十世紀左右,當「和平者」艾德加一世加冕為「英格蘭人的國王」之後,每一次英王繼任者的登基或加冕典禮儀式上,「天佑吾王!吾王萬歲!願吾王治世萬代!阿們!」的禱詞儼然已是一種常態與習俗。


伴隨領導人或英國本土所經歷的時代變遷或政治大事紀,以及男女(國王或女王)性別、社會共識或反戰主義興起,自西元1745年首次因叛亂戰事而公開演唱,總計六段歌詞的《天佑吾王》,即使數百年未寫入憲法或頒布皇室御令,但其國歌地位因人民長年傳唱與特殊文化習慣而早已確立。



時至今日,除了第一段歌詞未經修改之外,其他段落陸續或有增減或改寫。目前在官方場合中,國際運動賽事多半只演唱重複兩次的第一段歌詞,或是第一段歌詞加上頌揚君主立憲制度的第三段歌詞。




揚神威,張天網,

保王室,殲敵方,

一鼓滌蕩。

破陰謀,滅奸黨,

亂盟盡數掃光;

 

這一段被學者普遍認為隱含王權好戰、專橫語意的第二段歌詞,最早起源據信是教會當年為祝福國王能順利驅除逆黨的公禱文,但「殲滅」的詞彙似乎過於嚴厲,故有人主張此乃對於王室跟議會的各自分權與治理,可也有反宗教團體指稱歌詞有冒犯之意;西元1946年1月10日,為紀念在倫敦衛理公會中央禮堂所召開的第一屆聯合國大會,英國王室為祈願戰後永久的世界和平來臨,於是請託專人重新改寫本段歌詞,強調國際盟邦之間務要持守的兄弟情誼。



祈魏帥煽靜肅,

尤如恐撃以欲,

叛蘇人必前仆,

天佑國王(女王)!

 

至於備受爭議,歌詞裡描述「叛賊蘇(格蘭)人必前仆」(Rebellious Scots to crush.)的第六段歌詞,因涉及西元十八世紀初期的「詹姆士黨起義」與「斯圖亞特王位奪回戰爭」,當時有諸多蘇格蘭高地部落加入反國王的軍隊,但時過境遷,多年來已鮮少公開演唱,不少國會議員更主張應廢除其存在。





西元1948年,破譯德軍密碼機的一代科技鬼才圖靈(Alan Turing)在曼徹斯特大學的電腦研發實驗室裡,首次輸入參數並合成電子音符,開發基礎正是參考《天佑吾王》;三年後,同一個地點,偉大的程式設計先驅者斯雷奇(Christopher Strachey)成功製播了劃時代的第一首電子音樂……《天佑吾王》


西元2022年9月,查爾斯三世成為新任英國國王,現時英國國歌的通用版本如下:



上帝保佑國王,

願彼萬壽無疆,

天佑國王!

常勝利,沐榮光;

孚民望,心歡暢;

治國家,王運長;

天佑國王!

 

願上帝恩澤長,

賜珍品,傾寶囊,

王祚綿長!

願其捍衛國法,

使民心齊歸向,

吾等衷心歌唱,

天佑國王!


除此之外,舉凡古典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作曲大師們,如貝多芬、海頓、巴哈、老約翰・史特勞斯、德布西、克萊門第、韋伯跟羅西尼等,也都在自己的作品中依序加入或改編《天佑吾王》的曲調。

 

尤其是「交響樂之父」海頓(Franz Haydn)……

 

海頓傳世不朽的倫敦之旅


海頓


生長在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大公國的他,據說在西元1794年訪問倫敦期間聽聞《天佑吾王》的旋律後備受感動,認為音樂不只是藝術聆賞,更能夠在特殊場合或節慶裡彰顯出人民對國家、國君(當時英國是喬治三世在位)的敬意與尊崇,加上法國大革命以降,反帝制、反封建的革命浪潮在神聖羅馬帝國各境蠢蠢欲動,因此他積極著手譜曲工作,提筆完成了《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也就是《天佑皇帝法蘭茲(帝皇頌)》的君主讚歌,並選定在西元1797年2月,皇帝29歲的生日時進行世界首演……



西元1799年,海頓出版《C大調第77號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裡則是巧妙安排了《天佑皇帝法蘭茲》為主題的四段變奏曲,故此曲後來也得名Kaiserquartett,中文正是《皇帝四重揍》也。


這首詠嘆皇帝偉業,旋律優美動人的「君王讚美詩(帝皇頌)」(Kaiserhymne),果真受到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室與一般大眾的歡迎。後來隨著法蘭茲為抗衡法皇拿破崙而於西元1804年創建奧地利帝國(KaisertumÖsterreich),這首《天佑皇帝法蘭茲(帝皇頌)》也在幾無異議聲中成為帝國國歌!

 

上帝保佑吾皇法蘭茲,

我們的好皇帝法蘭茲!

偉大的統治者,不朽的賢者,

挺立於榮耀光輝之中!

以愛編織的桂冠,

願為他而常綠。



往後約莫四十年的風起雲湧、政經板蕩,歐陸掀起了一股有關民族主義與平等、自治自決的反思與覺醒,而位處歐陸樞紐,使用德語的有志之士們也不再滿足於一個組織鬆散的政治聯盟,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關稅同盟,乃至於「德國是什麼?」的大哉問更持續衝擊與挑戰著知識分子,眾人的共識已經往建立單一民族國家邁進……故自由派詩人霍夫曼博士有感而發,寫下了一段「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高於世間一切萬物」的莫名悸動,也就是日後的著名的《Das Deutschlandlied》(德意志之歌),並配上原有海頓《帝皇頌》的曲調。



而第三段的「統一、正義(法治)和自由」更勾勒出詩人眼中的壯闊藍圖,一個奉行法治、實踐民主的統一新國家!


晚年的海頓,表現出他對於《帝皇頌》非比尋常的喜愛,別世之前依舊挺著病體,努力在鋼琴前彈奏這首曲子,但終其一生海頓可能從未料想過,當年耳邊傳來的《天佑吾王》旋律,讓他用心譜出《帝皇頌》的悠揚樂符,但除了皇恩浩蕩,125年之後,隨著威瑪共和國首任總統艾伯特(Friedrich Ebert)的簽字,海頓的作品也正式成為德國國歌的曲調!直至今日……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歌亦然。


什麼?這資訊量有點大!英國?奧地利?德國?



統一、正義和自由,

是我們幸福的保證。

在繁榮昌盛的光芒中綻放,

綻放,我們的德意志祖國!

 

是,這就是歷史奧妙所在,即使是希特勒統治的納粹帝國,海頓的音樂一直都在。



還有,等一下,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這是升旗典禮時的《中華民國國旗歌》



「努力向前,更快更遠,奧林匹克永光輝。」

,這是奧運時演奏的《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會歌》



「Blüh' imGlanze dieses Glückes,Blühe, deutschesVaterland!」(在繁榮昌盛的賜福光芒中綻放。綻放,我們的德意志祖國!)

,這是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



似曾相識?異曲同工?哈哈,答案就留給各位讀者了。


我們再次豎直椅背、繫好安全帶,重新回到不列顛。




曾經貴為不可一世的「日不落霸權」,《天佑吾王》除了在英倫與北愛爾蘭演奏外,也是大英國協王國(15國)跟皇家屬地的國歌或君主頌樂,雖然今日澳洲跟加拿大都已擁有自己的國歌(《前進澳洲美之國》跟《《噢!加拿大!》》),但國內依然以《天佑吾王》為頌樂,而駐地總督的禮樂也是以此曲為基礎……


而紐西蘭則是在《天佑吾王》之外,在獲得時任國家元首伊莉莎白二世的同意下,選定《天佑紐西蘭》(God Defend New Zealand)為第二首法定國歌,而且在紐國當地,多半是先傳唱原住民毛利語的版本喔。


下一篇,國歌裡頭有「地名」,但不是首都,而且作曲者還是「共濟會」(Freemasonry)成員?


圖文來源、一併致謝: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imigayo

http://www.zun-huai.org.tw/news1-1_main.asp?root_id=87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lture_of_Japa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seph_Hayd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tt_erhalte_Franz_den_Kais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utschlandlie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d_Save_the_Kin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