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閱讀時間 ‧ 約 34 分鐘

旅「游」台灣-危險水域環島經驗分享


「水深危險,禁止戲水」

在台灣,只要是適合下水的水域,多數都會被政府插上牌子,告誡民眾不要靠近水域,多數人也對此習以為常,畢竟玩水不是人類存活的硬需求,也確實有一定風險性,天性謹慎守規矩的台灣人,便逐漸養成遠離水域甚至恐懼水域的價值觀。



然而,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河溪湖泊遍地的國家,而親近水域是人類的天性,再怎麼恐嚇禁止、思想教育,一代代年輕人都會去嘗試親近水域,面臨危險。而且這樣的情況越來越難以壓制,如今潛水、划船、衝浪、溯溪等技術,已經不再僅止於專業,而是更普及到一般民眾身上;而隨著網路時代的發展,那些適合玩水的「水深危險」秘境,也都暴露在大眾視野之下。

在這樣的時代下,用插牌子、拉封鎖線乃至利用媒體、民間信仰去恐嚇群眾這些老方法,已經無法有效阻止人們親近水域,更何況,親近水域不僅僅有負面效益,也可能蘊藏著下一步深化國民環境教育和旅遊發展的契機。如今更應該做的是教育,其中包括環境永續、遊憩發展,以及我們認為最重要的「安全」。建立開放水域安全意識,提高民眾知能,這項議題就會往對國家有利的方向發展。



為此,本團隊利用水域生態、自由潛水和水域安全相關專業,花了20天時間環島,前往許多人們熱愛前往,卻也出過人命的危險水域,親自下水去考察,總結一些經典水域地點與案例,在此分享經驗,期望能為水域安全意識提升作出貢獻。另外本文中,針對的是沒有裝備和相關知識技術的一般民眾,因此主要針對山中溪流、水塘湖泊、浮潛地點,對於一般人不會去嘗試的地點如急流、衝浪點暫不多加描述。

延伸閱讀:傳說「聚陰」還有「魔神仔」的仙女瀑布,我決定潛到河底看看有什麼

溪流篇

以平均人數來說,每年台灣在海洋和溪流溺死的人數很接近,但若算上游客基數,比起波濤洶湧的海洋,有時乍看不危險的溪流,其實更容易奪人性命。


錦屏溪(小錦屏溫泉附近)

表面危險:水勢湍急

實際危險:水洞


位於尖石鄉深山的錦屏溪上游,由於開路、挖吊橋隨意棄置土方,加上連續的天災,導致溪水中增加了很多新的大石頭,這些石頭尚未疊加穩固,更糟糕的是石頭間的孔隙都尚未被泥沙填滿,導致水位落差大,形成疊水潭的區域,產生很多新的水洞,少數巨大的水洞能把人吸住,使人無法脫身,這也是在台灣的溪流中最不容易察覺,最難脫身的危險。

因此,在溪邊玩水,確認大石頭的穩固性,並避開「水量巨大、河道收窄、大石錯落、地勢落差」的跌水潭,是深山玩水的保命要訣。

花蓮砂婆噹溪

表面危險:瀑布翻滾流

實際危險:溫度

砂婆噹溪跳水影片

花東有不少清澈、適合玩水的小溪流,包括白鮑溪、砂婆噹溪、荖溪、米亞丸溪、桑樹溪等等,由於這些玩水地點山多、溪谷窄,山中日照時間短,溪流上游並沒有讓溪水被陽光充分加溫,導致水溫偏低,很多時候,在夏日炎炎跳進水中,卻因冰涼水溫導致抽筋、失溫等身體狀態異常,。

至於乍看可怕的瀑布翻滾流,其實那些10米以下,水量不算特別巨大的瀑布,底下的翻滾流,頂多作用一米的深度,不至於將人捲進去無法逃脫,只要不驚慌乃至想從瀑布正下方起身,而是順流游出去,通常可以輕鬆脫離。

但是,要如何從瀑布下脫身、往哪裡漂、是否可以漂向淺灘,這是下水前就應該觀察好的,能夠避免危險,絕對優於去面臨危險。


湖泊篇

台灣多數知名湖泊由於發電、民生用水等功能,並不開放戲水,然而也有許多未管理的野塘與可戲水的湖泊,這些平靜深邃的大池子不像溪流那麼危險,但仍暗藏危機。

台東活水湖

活水湖的經營管理很微妙,救生員8~17點上班,這段時間內民眾不得下水,只有申請核准的單位可以使用,而這段時間外,沒有救生員的時間內,則會有大量民眾戲水、游泳,凸顯出台灣水域管理的核心問題-因為出事會被重重問責,所以有關單位都將精力聚焦在規避責任,而非提升水域安全教育上。

活水湖水很深,但平靜無波,也沒有會造成危險的生物、廢棄物,因此只要沿著岸邊游,或攜帶魚雷浮標等浮具即可保安全。台灣人太習慣在泳池練習游泳,並且以速度、距離為測試標準,然而缺乏面對有流、波浪、低溫、深度等天然水域的經驗,導致許多人對於泳技過度自信,我們也曾在海邊救過不少游泳校隊的「好手」。

像活水湖這種「平靜水域」,其實對於國民從游泳池過渡到天然水域,是很好的練習場所,我們認為不僅不應該禁止,反而應該在各縣市都興建活水湖,並且降低出意外的相關問責,反而應該鼓勵水域活動和相關教育,提升安全意識。

花蓮鯉魚潭


相比於台東活水湖,花蓮鯉魚潭已算是天然湖泊了,雖然整座潭都整治成人工堤岸,沒有一般湖泊岸邊危險的爛泥,但相比之下,在鯉魚潭游泳也會有其他挑戰呈現,是的,鯉魚潭部分區域水下的漁網、魚線多到嚇人,我們只有帶潛水刀才敢下水。

鯉魚潭是花蓮重要的觀光景點,然而由於國民不流行親近水域,絕大多數人不知道、也不在乎這些天然水域下面嚴重的廢棄物、排汙、外來種入侵等等問題,畢竟水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色,能夠滿足自拍需求,就能夠滿足多數人的要求了。

可是,若我們想進一步提升旅遊底蘊和國民的土地意識,一些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延伸閱讀:傳說「聚陰」還有「魔神仔」的仙女瀑布,我決定潛到河底看看有什麼

海洋篇

我們一路上去了澳底、東北角、墾丁後壁湖、九棚南仁港、綠島柴口、花蓮石梯坪......等潛點,難度不一,情況不同,不容易一一細述,但有一些共通的危險是值得記住的。


  1. 外傷:在海裡,尤其是適合浮潛的地點,它也是適合各種生物生長的地點,包括珊瑚、籐壺、毒魚刺、海膽、水母、海毛蟲......,有太多可以造成你外傷,甚至失去行動能力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很多時候難以掌控,因此我們建議只要下海水,都至少穿上水母衣、防寒襪,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以保護自己,如果不想穿太多,那最好帶上一位這樣做的水中夥伴和浮具,這樣當你被海浪推去讓海膽扎成刺蝟,或者是被水母電到休克、抑或者被鰻鯰刺到痛昏過去時,有人能把你拖回岸上。

(圖/就算技術再好,也要把自己包好)

  1. 風浪:我們認為,每個海邊玩水的人都應該有基礎了解海況的能力,這樣當你的帶領者能力不足或者不負責任時,你能夠判斷並為自己的生命負責任。其實最簡單的判斷並不難,有兩個簡單的方式。

第一-只要用windy軟體或氣象局預報,知道當天吹什麼風,風多大即可,例如你在墾丁,當天吹西南風(從西南往東北吹),那麼墾丁大部分的海岸都是迎風面,假如沿岸風力大於2級,那代表將會有一定程度的風浪,具有危險性,反之若是東風,則墾丁的潛點受影響較小。假如這對你而言太複雜,還有一個更簡單的判斷方式。

第二-打開youtube,去尋找「海邊即時影像」,台灣知名的海邊旅遊勝地都有,你可以從當地或附近即時影像中的風浪,去提前評估玩水的危險性。

但以上兩個判斷方式都有例外,例如,附近有颱風和外圍環流影響時,即使天氣很好、風平浪靜,其實海況也很容易突然變化,常理判斷也很容易失準,最好不要下水。


  1. 海流:一般人在海邊玩最常遇到的就是「離岸流」,是指沿岸海水沿著海灣岸邊流過,經碰撞再流出的那條海流,通常能從岸邊直接觀察到,並且只要順流而出,再從側面脫離即可,然而說來容易做來難,面對岸邊越來越遠,怎麼奮力都游不回去的恐慌感,要順流漂走並從別處脫離海流,是很違反求生直覺的,所以最好事先判斷離岸流的位置,下水前就劃分好安全區域,甚至計畫好下水後的大致移動軌跡,避免誤入危險區域。

(圖/墾丁後壁湖出水口右側,其右側的離岸流和湧浪特別危險)


最後,我們找到體育署的防溺、救溺建議,根據專業將極少數有爭議、難以落實的部分刪除後與各費分享。

防溺建議:

  1. 避免做出危險動作,不要跳水
  2. 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需格外小心
  3. 不要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及位置
  4. 下水前先暖身
  5. 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
  6. 身體疲累狀況不佳,不要戲水游泳
  7. 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避免失溫
  8. 注意氣象報告,氣候不佳不要戲水
  9. 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要保持冷靜與放鬆


五大救溺步驟:叫、叫、伸、拋、划,間接進行搭救,就能有效避免許多憾事發生。

  1. 叫:立即大聲呼救
  2. 叫:打電話報警
  3. 伸:利用竹竿、木條、衣物等延伸物
  4. 拋:抛送球、繩等漂浮物
  5. 划:利用船、浮木、救生圈、保麗龍等大型浮具划過去等方式


三大救溺原則:

  1. 岸上救生優於下水救生
  2. 器材救生優於徒手救生
  3. 團隊救生優於個人救生,避免救人不成反而也溺水

參考資料:

2024教育部防溺與防墜教案手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