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 • 古斯塔夫M45(瑞典語:Kulsprutepistol M/45,簡稱:Kpist M/45;英語:Carl Gustav M/45;又稱:Swedish-K,意為:瑞典K)是一系列由瑞典輕武器設計師貢納爾 • 約翰遜(英語:Gunnar Johnsson)在1944—1945年間設計,於1945年正式定型(定型後命名為M45),並且由位於瑞典埃斯基爾斯蒂納市(Eskilstuna)的卡爾 • 古斯塔夫城市步槍兵工廠(目前已經與佛倫內德飛比斯福肯軍械公司合併)所生產的衝鋒槍,發射9×19公釐帕拉貝倫口徑手槍子彈。
卡爾 • 古斯塔夫M45是瑞典國防軍從1945年—1990年代末裝備的制式衝鋒槍,後來它逐漸被新型的Ak 4自動步槍和Ak 5突擊步槍所取代。M45的最後使用者,瑞典國民警衛隊(瑞典語:Hemvärnet)亦於2003年將M45完全撤裝。 卡爾 • 古斯塔夫M45衝鋒槍的設計定型之所以能夠在1944—1945年間如此迅速完成,乃是得益於二戰期間有許多著名的衝鋒槍設計可作參考。特別是對於那些採用鈑金衝壓件技術生產的衝鋒槍,包括德國MP40、英國斯登、蘇聯PPSh-41和PPS-43等進行了詳細研究。M45的原型槍在1944年初設計,在同年與胡斯克瓦那兵工廠(瑞典語:Husqvarna Vapenfabriks Aktiebolag,簡稱:HVA)的原型槍開始作競爭測試,前者最終被被瑞典國防軍選定,以為作進一步研製。1945年,瑞典完成了對首個投產型的研發,並且命名為Kpist M45,另一方面,丹麥的霍弗爾M49衝鋒槍雖然在外觀上與卡爾 • 古斯塔夫M45衝鋒槍相似,但事實上並非一款衍生自M45的武器。霍弗爾M49衝鋒槍是由在瑞典國防軍競標測試中失敗的對手,胡斯克瓦那兵工廠所研發。
除了警用型外,標準軍用型卡爾 • 古斯塔夫M45系列衝鋒槍是一種只能全自動射擊,並不具備半自動射擊模式的武器。其空槍重量為3.35公斤(7.39磅),而裝上了36發可拆卸式彈匣(已裝填)的重量為4.2公斤(9.25磅)。槍托伸展時長度為808公釐(31.81英寸),而槍托摺疊時則為550公釐(21.65英寸)。該槍採用了開放式槍機和固定式擊針。由於射速較低,僅為550—600發/分鐘,相對地槍機機構活動較慢而導致其後座力(直接後座力)亦較低,使得全自動射擊時可以很容易控制。接受過少許訓練或本身熟練的射手,只要通過於下一輪射擊循環之前放開扳機的扳機控制技巧,也很容易實現單發射擊。作為一款開放式槍機武器,M45的精度比不少同類武器要高,達到200公尺(218.72碼,656.17英尺)。 全槍主要是由機匣本體、槍托組件、發射機構和彈匣套等零部件組成。機匣本體為鋼板衝壓折彎並經焊接成形,截面為上圓下方的形狀,上部的圓筒部分容納槍機和復進簧節套等零件,下部的方形部分容納發射機構和彈匣插座等零件,在機匣前部的圓筒內焊接有槍管節套,下部具有槍管隔熱罩定位銷和定位銷簧。槍管節套後下方為彈匣入口,彈匣插口上方開有一個較大的拋殼口,在彈匣插座後部裝有彈匣卡筍、卡筍簧和卡筍軸。
其槍機組件結構非常簡單,整體形狀和設計與英國斯登非常接近,槍機重量僅為770克,主要由槍機本體、槍機拉柄、退殼鉤、退殼鉤彈簧和退殼鉤軸組成,槍機由兩段粗細不同的圓柱形組成,前段較粗較長,後段較短較細。槍機前端下部和兩側都銑掉一部分,形成推彈突起,彈底窩在槍機前端面中央,擊針尖直接在彈底窩中心加工成形。槍機右側銑有抽殼鉤安裝槽,槍機後部靠近較細的那段槍機體上開有一個水平孔,用於安裝槍機拉柄,槍機拉柄自右向左裝入槍機,槍機下部銑成平面,但靠後部留有一段保持原樣,剛好形成待擊突起,阻鐵就卡在這個突起前部,阻擋槍機前進。此外槍機拉柄槽一直開到機匣尾部,槍機和槍機拉柄可以直接從機匣內向後取出,而無需如斯登般需要先從槍機上取下槍機拉柄才能取出槍機。
卡爾 • 古斯塔夫M45並無裝上手動保險,取而代之的是在機匣圓筒右側開有的槍機拉柄讓位槽後方一個向上的小型待發保險卡槽,可以將槍機拉柄卡入卡槽內使槍機鎖定以防止意外發射,這個設計也亦與英國斯登類似。這種設計特性的缺點是武器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才能完成射擊準備,因為士兵必須將他的右手離開手槍式握把和扳機,就像是操作一枝手動步槍一樣。 單股鋼絲螺旋狀復進簧的前部套在槍機後部直徑較細的外緣上,而後部則抵住機匣蓋帽內部。由於主要依靠機匣內壁導引槍機和復進簧,所以沒有單獨的復進簧導桿,簡化了機匣內部設計,也減少了零件數量。
發射機構位於機匣中部靠後位置下方的方形部分以內,主要是由阻鐵、阻鐵簧和扳機組成。由於只能連發射擊,所以扳機與阻鐵一直扣合在一起,阻鐵上方還有一個限位軸,用於給阻鐵定位。 槍托座鉚接在機匣後部下方,同時裝有平形四邊型手槍式握把。該槍採用鋼管折彎而成的右折疊式框形槍托,槍托前部上下兩端以鉚釘分別固定在手槍式握把上下兩端,握把上部的槍托座上設有槍托卡筍按鈕,按下此按鈕即可展開和折疊槍托。由於槍托抵肩部分被壓扁並彎成一定弳,使用者據槍時既穩固又舒適。槍托上部設有一節橡膠護套,可防止低溫情況下,使用者在貼腮瞄準時皮膚與金屬槍托表面粘連。 照門座和照門等零件焊接在機匣圓筒的中上部。照門座兼作照門護翼,照門結構是翻轉型,有3個位置的照門,分別對應100公尺、200公尺和300公尺三個射程,這是因為該槍主要使用由瑞典自行研製的M/39B手槍子彈,其彈頭殼較厚,重量亦有所增加,雖然槍口初速不變,但其有效射程可以達到300公尺,所以在卡爾古斯塔夫M/45上特別設置了300公尺的照門,雖然實際使用中還是以100公尺和200公尺為主。
槍管為一獨立零件,擰下槍管隔熱罩以後就可以從機匣節套內抽出槍管。在槍管尾端外緣具有一個直徑稍大的定位環,上面銑有一個定位缺口,與節套上的定位突起配合,可以實現槍管的軸向和徑向定位。槍管隔熱罩用於緊鎖槍管,亦供射擊時握持使用,防止炙熱的槍管燙傷使用者。槍管隔熱罩主體為空心鋼管,上面開有圓形散熱孔,後部焊接有槍管鎖緊螺套,螺套表面輥壓有防滑紋以便分解時旋下護筒。護筒前部頂端焊接有準星護翼和準星,準星可通過專門工具以調整風偏和高低。護筒左側中部鉚接有一個用於固定前背帶環的開孔鉚釘。
卡爾 • 古斯塔夫M45衝鋒槍的供彈具為36發雙排雙進彈匣。該彈匣由鋼板衝壓而成,表面光滑,與一般彈匣結構類似,都是由彈匣本體、托彈板、托彈簧、彈匣底板和托彈簧底板所組成。彈匣上部後方焊有一個突起,與彈匣卡筍扣合,將彈匣固定在槍上。該彈匣最大的特點就是前部稍窄,而後部較寬,這樣彈匣截面近似於梯形。採用梯形設計的好處是槍彈軸線並不與彈膛軸線平行,左右兩排槍彈與彈膛中心軸線都有一很小的夾角,推彈進膛時便於規正槍彈;同時這種形式的彈匣形成的額外空間使其在滿佈灰塵和/或污物的環境以及零度以下的氣溫均不敏感,因而更有效地提高其供彈可靠性。相對地,前後寬度一致設計的彈匣(例如MP40和斯登的彈匣)在不利的條件以下(例如寒冷天氣裡)就會出現因彈匣收縮並且擠壓內部子彈而更容易出現卡彈的現象。該彈匣於戰後被芬蘭索米M1931衝鋒槍所使用,並且命名為M54,其衍生型M55(由拉普生產)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一根承載環線的托彈簧裝在的前方底部的邊緣。與卡爾 • 古斯塔夫M45相同基本設計類型的彈匣也被應用於捷克CZ 23/25及法國MAS以上。 隨槍附件包括一個特殊的縮小口徑槍管(銀色塗裝)和低威力的M39空包彈藥行以使用空包彈射擊。在發射空包彈的時候,必須利用縮小口徑槍管的槍口的螺紋(並通過夾子固定)裝上一個錐狀空包彈助退器(簡稱:BFA),以確保其機構有足夠高壓火藥燃氣來保持其反衝作用操作的循環。其他配件包括連接到固定日間瞄準具(準星:護翼片狀;照門:L型)的夜間瞄準具(只能於戰爭使用),可掛在拋殼口上用於收集空彈殼的彈殼收集袋(只能於和平使用,重裝和回收黃銅彈殼),一個站崗時用以固定槍機、防止意外開火的可快速拆卸式(通過連接的線纜)拋殼口蓋(塗著鮮紅色),以及在最快6秒鐘內將36發彈匣裝滿的快速裝彈器(由於供應量有限,因此很少發配)。M45也具有一套標準發配的清潔套件,包含一個帶螺紋的清潔棒,螺紋擦槍頭,擦槍頭容器,潤滑劑,和擦槍布,標準發配的槍背帶是由皮革所製成,連接到機匣圓筒後座左邊和槍管套左邊的槍背帶安裝條。
BE型號具有與軍用型號相同的黑色氧化表面處理,但如果舊有的表面處理變得過於磨損,也可以塗為黑色;其後在1970年代中後期,其槍托形狀亦作出了改進(M75),具有一個可拆卸的頂部托腮板,可讓操作者戴著有面罩的防暴頭盔(Huvudskydd M69)時仍然能夠抵肩瞄準。
BET型號塗成黑色槍身,槍管上有明顯的催淚彈發射器,只會被用來發射M74催淚氣體罐(Tårgaskastspray M74),而該槍也裝有很高的準星和照門上的可調節立框式表尺(30、45和60公尺);後來還作出修改,以保證只能單發射擊。
為了能夠將催淚氣體罐射出,還得需要使用一種特殊的推進彈藥(9公釐lös ptr M/T)。在武器的左側還具有紅色貼紙,以提醒使用者必須使用該特定類型的彈藥。
1990年代初中期,M45 BET被HK MZP1(HP40)所取代,因為它被認為不合時宜,而且新型的催淚氣體罐所含的有害物質,氟里昂12(Freon 12)很難拿出來使用。
瑞典軍隊從存貨逐步淘汰Kpist m45衝鋒槍,正式地宣布它已經過時。 除裝備瑞典軍隊外,M45系列還曾向印度尼西亞、愛爾蘭、澳洲、美國、愛沙尼亞、伊拉克等國出口,一些國家更是生產該武器。愛爾蘭軍隊及聯合國維和部隊在1960年代剛果危機期間、1970年代黎巴嫩內戰期間以及同期的北愛爾蘭問題期間都有使用卡爾·古斯塔夫M45衝鋒槍參與戰鬥。它被斯泰爾AUG,大小相當於某些衝鋒槍的緊湊型突擊步槍,從愛爾蘭軍隊的存貨逐步取代。 瑞典軍隊的卡爾·古斯塔夫M45在1990年代中期期間逐漸被新型的Ak 4自動步槍和Ak 5突擊步槍所取代。
埃及在1951年獲得M45B衝鋒槍的特許生產權,並分別命名為「塞德港」(英語:Port Said)和「亞喀巴灣」(英語:Akaba),生產該槍所需要的工具以及技術援助是由瑞典在1950年代向埃及出售,生產商為瑪迪軍用與民用工業公司(英語:Maadi Military & Civil lndustries Company),塞德港衝鋒槍被列為埃及軍隊制式裝備。塞德港的外觀和功能與M45基本完全一樣,而亞喀巴灣則是其修改及簡化的版本。亞喀巴灣衝鋒槍移除了槍管隔熱罩,並且改用稍微縮短槍管,而折疊式槍托亦被類似美國M3A1衝鋒槍、法國MAT-49衝鋒槍和比利時維涅龍衝鋒槍的可伸縮式金屬桿槍托所取代。埃及除了自身裝備外,亦向阿拉伯世界和非洲鄰國出口。從1955年開始,不少巴勒斯坦自願軍士兵在經加薩走廊滲入以色列行動及夜間襲擊中都使用塞德港衝鋒槍。在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及1973年贖罪日戰爭之中,以色列繳獲了大量塞德港衝鋒槍,並且將其中一部分作為剩餘武器流入國際收藏市場,埃及或其他使用國剩餘的塞德港衝鋒槍其後被黎巴嫩內戰的各派使用。 在1981年10月6日,開羅舉行慶祝贖罪日戰爭勝利8周年的閱兵儀式上,刺殺當任埃及總統薩達特的叛亂士兵主要使用塞得港衝鋒槍掃射主席台,而該名叛亂士兵最終也被薩達特貼身保鏢的塞得港衝鋒槍射殺。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國海軍三棲特戰隊廣泛地採用卡爾·古斯塔夫M45衝鋒槍。它們發現這種武器在潮濕和泥濘環境中功能可靠,出水後能立即射擊,其近程火力在叢林遭遇戰中足以應付,所以就在滲透巡邏任務中廣泛使用這種衝鋒槍,它亦被中央情報局在越南的特工人員和顧問所使用。在美國服役的該槍通常被稱為「瑞典-K」(英語:Swedish-K)或是「K步槍」(英語:K-Rifle)。美國海軍對卡爾·古斯塔夫M45的印象非常深刻,當瑞典在1966年禁止該武器出口到美國,史密斯威森公司在部隊的迫切需求下研製了M45的彷製型,這槍被命名為史密斯威森M76。然而,當史密斯威森M76已經準備戰鬥部署時,大多數美國海軍三棲特戰隊在亞洲的直接行動已經結束了,美國部隊和機構所使用的所有卡爾·古斯塔夫M45都沒有批號,這意味著他們沒有任何標記,暗示它們都是秘密使用。在1980年代,MK武器公司生產了MK-760,它是史密斯威森M76的彷製型。 三棲特戰隊所使用的M45經常裝上消音器,早期的海豹型M45使用改進自最初戰略情報局(英語:Office of Strategic Services,簡稱:OSS)為M3衝鋒槍生產的消音器。該消音器很重(約2.7公斤),既麻煩,使用壽命又短,消音效果不佳,而且會破壞其原有的精度。這消音器很快被卡爾·古斯塔夫設計的一種要輕得多和使用效果更好的消音器所取代,另外為了提高行動的隱密性,海豹隊員也經常使用卡爾·古斯塔夫生產的彈殼收集袋。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