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橫渡孟加拉灣~浪濤上流轉的移民與財富,南亞.東南亞500年史 ( 原文作者 : Sunil S Amrith )

孟加拉灣被命名為「孟加拉灣」之前,只是「狂暴無際之海」( 頁33 )

許多世紀以來,在多種語言中,孟加拉灣都被叫做「注輦海」或「注輦湖」;葡萄牙人則稱它為「Golfo de Bengala」。( 頁25 )

為人所知的、最早製作孟加拉灣地圖的是一位葡萄牙的飛行員 ~ 羅德里格斯,大約是16世紀初。羅德里格斯是根據馬來航海者收集來的資訊,而15世紀末的阿拉伯航海家伊本˙馬吉德是最先記錄這些航海智慧的人之一。

學者作家寫這本書所參考的文獻資料,來自 ~ 大英圖書館的亞非研究收藏和地圖收藏;英國的帝國戰爭博物館、國家檔案館、國家航海博物館;亞非學院檔案館;印度國家檔案館;泰米爾納德邦國家檔案館;羅亞穆蒂亞研究圖書館;內塔吉研究院檔案館;新加坡國家檔案館的政府檔案、私人文件、口述歷史館的訪談內容;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新加坡國立大學法學圖書館;馬來西亞國家檔案館;檳城州立圖書館;馬來亞大學圖書館;緬甸國家檔案館的報章期刊。

作者於2007年於馬來西亞、吉打、雙溪大年,訪問高齡95歲的庫瑪蘭

1937年,25歲的庫瑪蘭用27盧比買了一個汽船船位,帶了一點點值錢的東西,從南印度的港口納加帕蒂南前往檳榔嶼。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搬運橡膠乳,工資一天50分錢( 0.5盧比 )。他說,沒有人想在這裡結婚定居;他們只是想來這裡賺幾年前,然後回到故鄉。這是大英帝國全盛時期,大量南印度勞工橫渡孟加拉灣,前去馬來西亞 ( 橡膠產業 ) 、緬甸 ( 稻米產業 ) 、斯里蘭卡 ( 茶葉產業 ) 的基本影像,而割膠工人也是馬來西亞20世紀早期的典型移民。這是留在東南亞的印度離散社群,是一段起源於泰米爾移工遷徙至馬來半島的歷史。

檳榔嶼建於1786年,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拓居地。

1810年底,出身檳榔嶼富人家庭的里加魯汀為當地的歐洲商人擔任通譯的工作。他的父親是泰米爾商人,母親是馬來人。他從檳榔嶼橫越孟加拉灣,前往印度加爾各答。富人家庭的孩子橫渡孟加拉灣是為旅行,里加魯汀記述了當時孟加拉灣沿岸地區的人…「英國人、葡萄牙人、法國人、荷蘭人、華人、孟加拉人、緬甸人、泰米爾人和馬來人」,他的回憶錄以馬來文寫成,大概是現代亞洲旅行者所出版的第一本橫渡孟加拉灣的記述。

1926年和1927年,橫越孟加拉灣的貿易和移民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期間,超過15萬人從印度抵達馬來西亞,近30萬人去到錫蘭 ( 斯里蘭卡 )。42萬多人去了緬甸。橫越孟加拉灣的人們,試著在落腳處用自己的方式安身立命,在時代潮流中跟隨前進。

在這1920年代的移民高峰期間,孟加拉灣沿岸港口的生活圖像就是一起吃飯、共用生活空間、參與其他族群的祭典…人們預期自己會在海的兩岸來來去去…。( 頁218 )

孟加拉灣是一個動態的移民市場。市場由人力和錢財支撐著買與賣的商業活動,將孟加拉灣海岸線國家 ~ 印度、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交織出一種高度多元卻又各自分裂的社會想像。

孟加拉灣的過去、現在對東南亞和南亞區域資源發展、勞力移動的知識架構,以及因為人的湧動所造成的環境變遷,有可能會是了解未來亞洲的重要關鍵嗎 !?

新興的東南亞與南亞國家集結海域流通串聯的同時,橫渡孟加拉灣正攪動著至少5億人的生活。如果把孟加拉灣放在世界地圖的中心點,以新的視角看待這世界,孟加拉灣到底屬於誰 ? 南亞與東南亞區域整合的可能性,是否就是回歸全球歷史中心,橫渡孟加拉灣繁忙的重現 ?

閱讀學者專研考據論述的書籍,猶如進入有專人導覽解說的專屬博物館。有時間的話,可以仔細地做筆記;時間若匆促,則大致略過。前者需進入分析閱讀,後者即檢視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