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繪本《好餓的毛毛蟲》

圖片截至博客來

圖片截至博客來

月光下,

一顆小小的蛋

躺在葉子上。


星期天早上

,暖和的太陽升上來了。「ㄅㄛ」一聲,一隻又小又餓的毛毛蟲,從蛋裡爬了出來。


牠要去找一些東西來吃。


這隻毛毛蟲非常飢餓,從星期一開始,每天都吃不同的食物,蘋果、梨子、李子、草莓、橘子、巧克力蛋糕、冰淇淋甜筒、乳酪、火腿、櫻桃派等…..,直到牠變成一隻又肥又大的毛毛蟲,最後建造了「繭」的房間,住了兩個星期破蛹而出,成為了一隻魅力色彩斑斕的蝴蝶。

自我實現

毛毛蟲的成長過程如同人類的自我成長與實現。從最初的孵化到成為一隻蝴蝶,這個過程對應到馬斯洛(Maslow)的需求階層理論。人類不斷在滿足基本需求(如生理、安全、愛與隸屬….)的同時逐漸達到更高的自我實現,毛毛蟲最初只是為了生存而吃食物,但經歷了變化與蛻變,牠最終成為了一隻美麗的蝴蝶。也就是人們在不斷的達到自身潛能的過程中,會不斷的探索、蛻變而成長。

心理發展與蛻變

在心理學中,成長與蛻變常常與自我發展、身份認同的轉變有關。毛毛蟲可以象徵一個人處於發展初期階段,可能面臨身份的模糊和困惑。隨著它不斷吸收經驗和知識(比喻為它不斷吃食物),它開始經歷蛻變。進入繭的過程就像是一個自我反思和內在轉變的階段,最終,它成為蝴蝶,這象徵個體完成身份認同,找到內心的和諧與自我接納。

食物與欲望的象徵

毛毛蟲吃掉各種食物可以視為人類生活中追求各種欲望和需求的過程。從基本需求到過度的消費(毛毛蟲吃了太多不健康的食物後感到不適),這讓我想到佛洛伊德的本我(Id)本能欲望的滿足。書裡毛毛蟲明明吃了食物但依舊還是好餓好餓,這似乎在告訴我們,人們在生活中不斷追求物質或外界的肯定,最終可能導致不適和迷失,而只有當我們進入內在沉思、接受成長(進入繭)時,才能夠真正蛻變。

人生的階段與變化

這個故事也可以比喻為人生的不同階段。不知為什麼這讓我想到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呢~毛毛蟲從出生、成長、進入繭直到變成蝴蝶,反映了人類經歷的不同人生階段:童年時我們不斷吸收世界的知識與經驗,青年期進入自我探索的階段(繭象徵內心的成長與轉變),最終在成年期或成熟階段找到自己的道路,完成自我的蛻變與成就(成為蝴蝶)。

——————————————————————

我如同小小的卵,

沈睡在夜間的夢。

不知黎明會如何,

但新生的光芒卻將我喚醒。

第一口清脆的葉,

好像我踏出的第一步,

抱著一顆稚嫩又好奇的心,

於是我開始在世界中遊走。

日復一日,

我吞嚥了世間當中一切的滋味,

但我困惑又迷茫了。

什麼才是我想要的?

是甜美的?酸澀的?還是….?

即便每一口都是經驗的累積,

但不是每個經驗都是如此的美好。

有時我吃的太多,

負擔壓在我纖細的身軀裡面,

困惑、煩惱在我心頭,

我在這世界(人生)當中迷失了。

然後,我停下,沈默,不再追逐(吃),

一根根的煩惱絲逐漸捆著我的身軀,

於是變成了「繭」,裹住了我。

我在裡面沈思、哭泣、尋找自我、面對自己的黑暗面….啊….我好痛苦….這時,蛻變悄然開始…

在黑暗中,我找到了光,

破繭而出的那一刻,

我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了…。

維基百科:《好餓的毛毛蟲》是艾瑞·卡爾創作的繪本,用了在當時非常獨特的拼貼畫來製作其中的繪圖,另外在每一頁也有像是被蟲吃掉所留下的洞,再加上簡單教學主題的文字,例如計數,一星期中每一天的名稱,食物,以及蝴蝶的一生。此書教導兒童計數,在數字和毛毛蟲所吃的食物之間建立一對一的關聯。
故事簡單而富有教育意義,講述了一隻毛毛蟲從孵化到變成蝴蝶的過程。這隻毛毛蟲非常饑餓,從星期一開始,每天都吃不同的食物,直到它變得非常大,最後進入蛹中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每一頁上的洞孔設計也讓這本書在視覺上十分有趣。艾瑞·卡爾的插畫風格鮮明,使用明亮的色彩和拼貼藝術來吸引孩子的視覺興趣。

陽台觀察者文章中有提到這本繪本,所以跑去圖書館借來看,因為是立體書翻開時很好玩又很驚喜!還要好多洞洞,有好多不同的顏色,好多食物,看了也好想吃XD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