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9|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元朝線索] 金蓮川幕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8%8E%B2%E5%B7%9D%E5%B9%95%E5%BA%9C

    [元朝線索] 金蓮川幕府是忽必烈在金蓮川(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壩上沽源縣豐源店鄉老掌溝村)設立的幕府。1251年,蒙哥繼任蒙古大汗,任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務。忽必烈上任後修築潛邸,招攬蒙古族和漢族中有學識的人才,徵詢治國方略,包括劉秉忠、姚樞、郝經、張文謙等,他們為忽必烈出謀劃策,後來大多成為元朝名臣。在金蓮川幕府,忽必烈經常與漢族知識分子談論時政,考究興衰道理,涉及儒、釋、道等三教九流、諸子百家,從中獲取並採納了許多有益建議。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3qa5reo.html

    在忽必烈創建元朝的過程中,有一個團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他一手組建的「金蓮川幕府」。

    金蓮川,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沿岸。在忽必烈的哥哥蒙哥即大汗位的當年,忽必烈受命到漠南漢地管理軍國事務。他由漠北一路南下,最終選擇了金蓮川作為開府之地。

    之後,他在這裡廣攬天下才俊,組建了一支精英薈萃的創業團隊。正是這個團隊,日後幫助他成功奪位稱帝。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忽必烈稱帝之後,這個曾經戰績輝煌的隊伍卻逐漸淡出了元朝的權力中心。為什麼呢?這支隊伍里都是怎樣的人?他們做出了哪些貢獻?又為何只能陪忽必烈走一程?

    一支全能戰隊

    金蓮川幕府是一個多元化的團隊。這個團隊,史料可考的就有六十多人。有滿腹經綸的學者,有精通權術的謀士,有戰功卓著的將帥之才,也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當然,也不乏一專多能者。

    元大都的設計者劉秉忠,便是其中的代表。此人博聞強識,天文、地理、經史、律歷、宗教、占卜無所不通。他本是河北邢台人。蒙古軍南下後,他的父親投靠了蒙古,而他則被送到帥府做了數年人質。之後出仕為官,沒幾年便辭官隱居,再之後又出家為僧,四處雲遊。這樣一個行跡不定的世外高人,是怎麼被忽必烈發現的呢?話說當時忽必烈邀請海雲禪師給自己講佛法。海雲禪師在北上途中,聽說劉秉忠博學多才,便邀其同行。結果一見面忽必烈就被劉秉忠的學識和口才征服了,當即拋出橄欖枝,讓他留下來。

    劉秉忠也沒有辜負忽必烈的寵信,不僅上奏千言書講述治國理政之道,還將張文謙等中原儒者推薦至忽必烈帳下。

    忽必烈即位前,還把早已辭官隱居多年的理學大師姚樞請到王府,以上賓之禮對待,詢問治國之道。姚樞上書數千言,總結了二帝三王治國平天下的八條,又梳理出拯救時弊三十條,令忽必烈大為欣喜,之後遇到問題常常向其討教。在忽必烈與哥哥蒙哥汗關係最為緊張之時,正是姚樞勸他克製冷靜,這才沒有激起蒙哥的進一步壓制。

    在劉秉忠、姚樞等人的輔佐下,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各路有識之士迅速雲集到忽必烈的金蓮川幕府,其中就包括金朝的狀元王鶚、名士元好問等。

    把人心聚起來

    在那個動盪時代,忽必烈能夠獨自拉起這樣一支團隊並不容易。他們中的很多人就像劉秉忠、姚樞一樣,早已疏離仕途,看淡名利,之所以願意重新入世、為忽必烈效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忽必烈對他們表現出了足夠的誠意和尊重。

    金蓮川幕府的大多數人習慣於城居,難以適應「居穹廬,無城壁棟宇,遷就水草無常」的草原生活方式。為了解決這個生活問題,忽必烈翻新了撫州城,以漢人趙炳為撫州長官,「城邑規制,為之一新」,安排幕府人員暫時居住於此。兩年後,忽必烈又命劉秉忠選擇合適的地點興築新城。劉秉忠相中了龍岡之地。於是忽必烈就在這裡為他的幕府建了座新城,取名「開平府」,後升為上都。

    忽必烈和他的金蓮川幕府終於引起了蒙哥的警惕。有人告發忽必烈及其幕府人員偷用國庫錢財和擅收稅賦。蒙哥以此為由解除了忽必烈的軍權,並派人到陝西、河南等地大規模鉤考錢穀,羅織罪名,打擊忽必烈幕府人員。忽必烈聽從姚樞建議,先把老婆孩子送到蒙哥處做人質,繼而親自覲見蒙哥解釋,交出了河南、陝西、邢州全部權力,然後撤回幕府人員。蒙哥這才罷休。此事對金蓮川幕府是一次沉重打擊。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幕府並未因此解體,反而比以前更加團結。在忽必烈接下來的奪位行動中,幕府成員密切配合,為忽必烈提供了最強後援。

    創史團隊,為何被疏遠?

    即位之初,忽必烈的左右大臣大多出自金蓮川幕府,元朝建國的各項制度也多由他們謀劃和制定。這些「潛邸舊臣」,忽必烈給予了他們非常特殊的優待。但遺憾的是,隨著元朝的穩定和發展,忽必烈似乎對他們漸漸冷淡和疏遠了。

    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

    其一,漢臣叛亂。中統三年 (1262),盤踞山東數十年的漢族軍閥「世侯」李璮作亂,隨後又引發了朝廷內部的一場大地震。時任中書省平章政事的王文統本是忽必烈最倚重最信任的宰輔,但他是李璮的岳父,又被告發與李璮有書信來往,所以令忽必烈深受打擊。忽必烈將王文統父子處死後,便對所有漢臣都多了一份戒備。

    其二,統治需要。為了牽制舊勢力,忽必烈勢必要培植新生力量。

    其三,理念不合。忽必烈上位後,西征南伐,連年用兵,需要大量軍費開支。而信奉儒家文化的幕僚卻一直勸說他要休養生息、輕徭薄賦、藏富於民,顯然無法得到忽必烈的認可。

    其四,能力邊界。既然忽必烈的剛需是聚財和理財,而幕僚團隊又無法滿足他的需求,那麼忽必烈不得不引入新人——擅長理財的色目人阿合馬。後期,隨著阿合馬羽翼豐滿,他開始擅權專政,貪贓納賄,濫施刑罰,而曾經的幕僚團隊,也無人能與之形成制衡。

    道阻且長,陪伴一程是一程

    儘管這幫老臣中有的依然在朝堂享受高官厚祿,但從他們的詩文中,我們分明能感受到幾分失落。劉秉忠說,「無才濟世當緘口,有酒盈樽且放懷。」「風雲龍虎隨時有,魚水君臣自古稀。」姚樞說,「四海一紅爐,焦心待時雨。群生日嗷嗷,無從求樂土。」幕府老臣、元朝新曆法的主創許衡也在詩里悵嘆:「何如早還歸,山陽墳隴在。平生所願心,輾轉不得遂。十年誤同游,回首隻多愧」

    這與他們早年在金蓮川幕府指點江山揮斥方遒的畫風完全不同。彼時的忽必烈,傾心漢法,一心文治,故而對於漢族儒生極為器重。但是如今忽必烈的野心早已不止於此。幕府老臣們難免會有落差。但是,懷舊並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改變。據記載,元朝建立多年後,劉秉忠還總是穿著幕府的舊服。有同僚不滿,上奏皇帝說:「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參與軍國大事,有勞有功。今陛下即位,萬象更新,而秉忠仍著舊裝,我等於心不安。應正其衣冠,給以厚爵。」皇帝這才反應過來,忙拜秉忠為光祿大夫,位至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

    當然,還有一個更殘酷的事實是,隨著元朝步入正軌,這些金蓮川的幕僚也漸漸老了。在史書對他們的記述中,頻現「生病」「休養」「請辭」等字眼。當體力精力能力都已跟不上新的節奏,這群曾經奮不顧身將忽必烈扶上馬的勇士,再也無力為他護航下一段路程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