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7|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從俄烏戰爭看現代戰爭的樣貌(5)

這不是說沒威脅,而是單純數量問題,除非中國不打算攻擊軍事目標,全部丟城市。不然城市會被分到的飛彈數量,總是會比較少,而且會集中在重要設施上,作為政治威嚇用。而這就是現代戰爭的城市樣貌,你得要忍受突然驟降的生活水準,景觀高樓變成體能訓練設施,大眾交通停擺,需要一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而鄉村民眾通常不會有太多變化,除非水電輸送設備被打斷。

武器謠言類的發言在烏俄戰爭之後被打臉太多,多到不知從何開始,所以筆者先來談,偏向戰爭的大圖像,烏克蘭在這兩年內,究竟慘到哪種地步?

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慘,原因很多,台灣人要理解的話,可以用這個問題思考:「台北市跟雲林市被100枚飛彈炸,哪一個地方的生存韌性比較高?」

「不便」是日常的鄉鎮,韌性遠勝大樓林立的城市

嗯,不用想了,雲林。

不要咦來咦去,大家都知道台北物資多,不過這邊講的是生存韌性,不是平時生活機能。我們就思考一下,一棟電梯社區20層大樓被波及,導致停水停電兩周,跟整排透天厝被波及,導致停水停電兩周,哪一個比較慘?

20樓的啊,你正好住在頂樓景觀宅,這是什麼惡夢。

烏克蘭的現代化程度遠不及台灣,台灣可說到處都都市化,連彰雲嘉的鄉鎮,都比同級的烏克蘭鄉鎮好多了,無論是生活機能、基礎建設。烏克蘭這些小鎮,在開戰前,平時就在停水停電。

簡單說,習慣了。

而烏克蘭這麼大,鄉鎮除非在東部前線,後方根本就沒有打的必要,被誤擊的次數少之又少,生活受到的影響,是物資缺乏。大型運輸車輛被徵召作為軍用,物流變少也變慢。但這些在台灣不大會發生,國土面積小的另一個優點,就是運輸上的壓力也小,且說實在話,飛彈砸雲林縣中樞要幹嘛。

城市受襲是政戰手段,台灣應借鏡預修戰備法令

那大型都市呢?破壞也很少,機能性的受損比較大。意思是,你想像中的二戰場景沒有出現,新聞照片是特寫,放大到整個街區,損害相對整個城市來說微乎其微。比較需要注意的是火災,因飛彈造成的大火,消防隊疲於奔命。

生活機能慘就慘在這,攻擊都市的供電供水系統,是政治上施壓最好的辦法之一,烏克蘭於開戰初期的大都市都遭遇類似的破壞,但幾個月後也就停了。理由很簡單,一座城市的水電供應越分散化,飛彈使用量就會增加,然而若沒有徹底破壞設施,像烏克蘭這種規模的國家,要調動國家力量快速維修,幾天到幾周就好了。

以台灣的狀況而言,修法強制水電單位增加備品庫存,提高維修人員薪資水準,增加消防隊編制,純以CP值論會超過增添更多防空飛彈。

有人會說,烏克蘭明明很多影片,整個城市都被打爛啊?

嗯,當然有,都是在前線,且是兩軍激烈交戰的地方,進入陸軍肉搏階段。且這些被高度破壞的城鎮,都是被砲兵數以萬計轟擊造成,不是那幾十枚飛彈。單單看破壞力就知道,波灣戰爭的巴格達被投了幾百枚重型炸彈,威力都不下現在的短程戰術飛彈。以巴格達的那種建築程度,也沒被炸成全是斷垣殘壁,相較烏克蘭的情況,怎可能被幾十枚飛彈擊中後,城市就化為烏有?

無人機海看似壯觀,實際功能是免洗砲灰

會變成這樣都需要萬噸以上的炸彈規模才可以(編:東風12載彈量480公斤以500公斤計,約等於20000枚,中國目前據推估擁有1~3000枚的中短程彈道飛彈。),二戰之所以慘烈,是實施地毯式轟炸的結果。如果不是空中轟炸,就是陸軍砲兵數百門火砲集結,砲轟數週以上才會造成。

也就是除了激戰區域與主要大城外,烏克蘭的其他城市,幾乎沒有什麼戰爭損害。俄軍在初期的彈藥囤積量多,會對每個重要城市進行攻擊,政治威嚇意義遠大於軍事意義,幾個月後就停止這種沒用的行動。後來是採用無人機、飛彈的混合攻擊。

這類混合攻擊,針對的目標多為軍事價值高,或是水電等有政治意義的設施,通常是數枚飛彈搭配數十架無人機,以飽和攻擊突破烏克蘭的防空,所以才有天天大量無人機被擊落的新聞。

這其實也算另一種統計偏誤,你看到一大堆中大型無人機的攻擊,看似能得出俄羅斯找到了無人機使用秘訣,實際上這些廉價無人機的用途,是掩護大型飛彈的攻擊。一架無人機兩萬鎂,一枚飛彈兩百萬鎂,假設烏克蘭可以攔截10個目標,而俄軍要攻擊的軍事目標就那一個,膝蓋想也知道不該丟10枚飛彈。

別管飛彈洗地了,住在城市的你有足夠的民防常識嗎?

但這效果就是,突防的飛彈數量極少,大量無人機飽和進攻看來很威,載彈量低到幾乎沒破壞力。截至目前為止所知道的,躲在鋼筋混凝土建築中的烏克蘭人,極少死於被無人機破壞的建物中。飛彈破壞力雖大,沒有打中就沒意義,對數十萬、上百萬的大城市來說,這點攻擊的效應跟沒有一樣。

拿一枚百萬美金的飛彈,去雇用更多消防人員,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比較省。

以台灣的情況來說,對城市有威脅的當然是彈道飛彈、巡弋飛彈,以及大型的長程火箭彈,但中國的持有量總數,別說是把台北市打成廢墟,雲林縣都很勉強。

這不是說沒威脅,而是單純數量問題,除非中國不打算攻擊軍事目標,全部丟城市。不然城市會被分到的飛彈數量,總是會比較少,而且會集中在重要設施上,作為政治威嚇用。

而這就是現代戰爭的城市樣貌,你得要忍受突然驟降的生活水準,景觀高樓變成體能訓練設施,大眾交通停擺,需要一個月後才能恢復正常。而鄉村民眾通常不會有太多變化,除非水電輸送設備被打斷。

要應對也不難,準備夠多的備品,以及更多維修人員即可。提高民防秩序的維護,增加急難物資的輸送能量。民眾自己多準備些太陽能充電器,儘量降低生火需求,撐過去就好了。烏克蘭開戰後沒半年,連基輔都恢復九成以上生活機能,別再幻想變成螢火蟲之墓的電影場景,沒有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2008年開始寫部落格,以讀書心得跟時事心得為主,寫著寫著十幾年就過去了。 個人研究興趣是戰略思想研究,戰略運作模型以及實務運作經驗,對產業界跟教育界都有點經驗,喜歡觀察社會,發發個人牢騷。 歡迎舊雨新知交流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