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搭的出來嗎?搭不出,但不會這樣承認,台灣包括歐美,你都會見到一種現象,就是將他們說的便宜積木隨意堆積,就能堆出令人「驚豔」的結果。這通常有兩種堆疊法,一種是堆成色調統一,方方正正的箱子,稱這就是房子的原型,只不過裝的是人;另一種是隨意亂蓋,反正積木便宜,搭出一個會漏風漏水的疑似箱型構造物,稱這是有藝術跟自我風格的房子。
這背後的精神結構,其實是一種焦慮,因為舊時代的標準或許不合時宜,但至少耐用。但討厭舊結構的,通常也提不出新時代的架構,只能不停的想像有更好的,所謂更好的標準,隨著科技進展會任意跳動,對科技內涵也不理解。就跟以為只要力氣大,磚頭都能飛一樣,根本就不明白這不是飛。
這種亂跳的後果是,沒有時間去固化,解放目的應該是要讓更完善的固形物可以安然的置放在基礎,好讓我們創造更璀璨的下一世代。但天天有新標準,基於想像去想像的新世界,沒有經過實務考驗,比豬大哥的稻草屋還要不牢固。這很像說天天重新分類積木,並給予不同積木新的名稱與顏色,然後在白紙上畫出夢中情房。
三個月後,還在畫圖,吵定義分類,就是不開始組裝。因為他們的任務是提供花花綠綠的設計圖,蓋是你的事,蓋不好也是你的責任,蓋不出來不是設計錯誤。
沒有固化,代表未來無法預期,於是每個人都在焦慮。停止焦慮的做法就是不要再創造新標準,重新發明輪子毫無意義,房子基本功能需求就是那樣,趕快動手去蓋啊。但投機世代願意嗎?當然不願意。
固化,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面對權利與義務,拿起積木得要負責蓋到好,不拿起來就沒有面對的問題,不願意負責才會成為投機世代。這世代在全世界都成氣候之後,造就了一個標準更迭太快,每年都有新想法,周周出現新流行。
無法定位自己,跟上潮流的代價太高,有資產的人覺得不堪負荷,無產者連負荷都不行,每一個人都無比焦慮。
焦慮就是投機世代造成的普遍現象,他們內心比誰都焦慮,卻只能藉由批判舊時代的樂高組合不過是成本幾十塊的塑膠,是透過官商勾結才賣一千塊,來安慰自己其實不是只懂錢的可憐人。
從這來看,什麼是解放,照字面意思就是打破舊有中那些不良物,重新創造出更好的,放在制度上來說,就是改革不合時宜的法條,修正為更適合社會走下去的條文。
但純就定義而言,解放指的是感到自由,好似從某個桎梏中脫離。那為何解放又拿來當作改革舊有一切的開頭,這是因為「為何你覺得要改」,倘若舊的很好,就沒有改的動機。意思是,精神要先跳脫既有的框架,才能認知到有改變的需要,先認知到現狀並不完美,才有使其完美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