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的比喻,傳統的左派認為,如果達成想像力的行動力低標是60分,而太多人都做不到,所以政府介入補貼你20 分的行動力,或是低標調成40分,好讓社會有更多人可以藉由成功獲得經驗。進步派則認為,60分的行動力低標顯然是歧視能力不如60分的人,政府有義務讓0分的人都可以達成60分的行動力,或是把低標降到0分,大家都可以做到。嗯,個人責任降到最低,政府義務放到最大。
而主觀與客觀性可說是針對現象與本質的一體兩面,故在解放上其實殊途同歸,只是人類活在既有的時空下,出生就受到了現有制度的影響,導致不同思想流派在判斷解放的議題上,有完全不同的切入角度。
不成文規則與成文法律——右派與左派的解放思維
這邊要說清楚,解放是中性名詞,本就是為了表達改變舊有使其更好的概念,前面也解釋過,要先認知到自己處在怎樣的境界,才會發覺有需要改變之處。也就是即便客觀上你處在不自由的狀況,但主觀上不覺得受到他人奴役,那這算自由還是不自由?
具體來說就是北韓,北韓民眾真的認為自己過不好,還是主觀上認為已經很好了?我們會覺得這是廢話,那是因為身為台灣人,有非常高的比較基礎,「看就知道」。年輕世代可能不理解,威權年代出生的人,回想一下過去,是不是覺得以前生活,在生活的當下似乎沒那麼糟?回到主題,為何左右派處理的概念不同,這又跟投機世代的關聯在哪?右派對規矩的形成認知上,是依照過去每年的現狀,由習慣累積成法律,當中留存下的就是規則。所以,減少法律的干預,讓規則能夠較少發揮,而缺點就是,留下來的可能是癌細胞,好的規則反而都死了。左派的想法是,要強制解放對現狀的認知,用客觀的事實去修改法律,以法律的力量迫使習慣扭轉,從而讓規則的部分得以改善。
左派所言的客觀事實,通常來自三個地方,第一為其他國家的優良案例,在台灣最常遇到想拿歐美制度,直接套用的左翼支持者。第二是用歷史作為證明,從過去的狀況,模擬現狀的優缺點並加以改變,這常出現在歐美偏自由派的主張,類似於既然過去這樣也沒差,那之後也不會有差,或過去改了沒多大影響,現在再改一次也可以。
在粥中加入老鼠屎:敗壞社會以圖利的非傳統左派
第三則是回歸解放的初衷,想像力,用想像力去打破認知,創造全新的一切,以進步主義者居多。但不管哪種,左派常用打破認知→抨擊現狀→反對洗腦,這三段反覆循環論述,這在19世紀很難出現,屬於20世紀後走向批判為主的左翼路線才變得如此。
- 編:20世紀被左翼鬥爭肆虐最嚴重的地區
我們了解到這點後,就不難理解投機世代並不屬於傳統定義的左右派,而是擷取各家對己有利的觀點。當中並沒有數百年的學理基礎,只有從字面意義的刻意解讀。像是「市場」,右派的自由市場,指的是理想情況下,經濟學家都知道現有的狀況並非最理想,所以主張自由市場比較偏向理念,並不會無條件開放。但投機世代會直接認為自由市場就是主張開放,沒有任何轉圜空間。
像是遇到敵國入侵,最自由的經濟學家都會同意關閉邊界,進行物資管制。投機世代會怎麼做?他們不會分析狀況,只會說「你看右派學者居然主張市場要進行管制,笑死。」
你或許很難理解,並認為這是所謂的「愉快犯」,其實並非如此。投機世代的特徵是無限制解放,如前面所說的,把樂高積木組解構到剩下塑膠,再說塑膠價值不高,中間的差價就是剝削。
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做,目的是便於拆解既有架構,打破所有權威,好讓自己想像的利益可以出現。這類似說,一個投機世代想要買大安區的房子卻沒有錢,他會想盡一切可能:讓政府狂徵增值稅、猛打投機、央行急遽調整利率等十幾樣各類措施,得到一個「只要這樣做,我就可以用500萬買到大安區現價5,000萬的新房」。
過度想像且缺乏社會經驗,投機自私者卻稱「正義」
一般人會很困惑,如果這十幾項政策都實施下去,不是會連動到各種金融風暴、次貸風險、失業率暴增……?
回到剛剛說的,投機世代為何要開嘲諷,因為藉此可以解構到最小因素,也就是把各種社會現象的連動都切斷,把每一個措施都獨立出來,用最基礎的科學實驗概念,將一切定性後只改變一個要因,得出線性結果。
說白了,就是想像力豐富,認為每一樣措施都是線性的,所以每一條線疊在一起,就可以疊出高高的成果。當你試圖跟他說,這些政策推下去,A會讓B變低、B會讓C增加、C則會使得D倍數成長……
「笑死,那個主張A行不通的自由派經濟學家剛剛說要管制市場。」
有發現問題出在哪了嗎?投機世代因為心態上解放,想像力超越正常人,習慣把責任切開,導致無法理解這個世界運作,一點都不單純。為了讓自己的單純得到良好的開脫,解釋其他反對者「別有居心」最好。
當然,實務上我們通常稱呼這種人自私,只是這年代自私的人會用笑死,作為自己並不自私的掩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