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簡化的標準無法推行,不光是其他人接不接受,主要是造成混亂。傳統上有很多指標,指引著人們的行為,現在全部化約為錢,瞬間讓習於傳統者無所適從,加上人類行為本來就不是只看錢,一個多數人接受不了的標準,將在多數人的焦慮與社會混亂中被強制停下。回到剛剛說的,老教授全身上下沒值幾百塊,旁邊一位投機世代的學生,穿著各式潮牌,對著鏡頭指著說這麼老了也只是窮鬼呵呵。你怎麼想?
文明本身就是框架,如果我們用樂高堆房子來譬喻,那麼積木的形狀、大小可以稱之為物質,房子的顏色、造型稱為精神,那麼一個文明就是用積木堆出功能齊備的房子。
蓋房子的過程,類似小學生在沒有太多概念下,僅知道房子有一些該有的功能就開始動手搭建。遇到的問題像是,要蓋屋頂否則會漏雨,沒有門窗透氣不好,通通不知道。一個下午後,這位同學的積木房子第一次成形,可能出現什麼情況?不對稱、堆疊歪斜、配色不搭……
這可稱為文明搭建過程中的缺陷。
一個文明的建立,是無數人花時間建立的,而當代人可能根本沒想那麼多,就跟臨時找不到跟牆壁顏色一樣的白色積木,順手拿了紅色的先堆上去,最後這牆面留下一塊紅點,無比刺眼。
制度的不完善,跟蓋的時候沒想太多類似。四面牆有一面高度低了點,屋頂硬蓋上去,基本功能是有了,就是歪歪的還會漏風,而且底層有歪,想要加高不容易,蓋越高就越不穩。當年先求有再求好,有屋頂總比沒有強,就先這樣了,那多年後有點資本,想改建也很合理,制度的改建就像是動手前的發想,總得要先想到「哪邊要改」,這個想法即為「解放」。
所謂的解放,照理來說就是拆解積木,將當中不協調的事物取出,換上更好的,使房子更加完整,能讓文明的建築越蓋越高越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把拆下來的積木,依照功能大小顏色分類,或許因為買了一桶新積木,覺得可以搭一起,順便蓋更高。秩序就像是積木分類的過程,良好的秩序有助於效率的提升,避免浪費(以為少了一塊就去買一桶新的)。所謂好的政治家,就是會在改革的過程中,儘量做好資源分類,便於改革後蓋回去,降低損失。
為了解放而解放,就很像是看這房子不順眼,就全部都拆了,拆到完全剩下積木塊,房子什麼都沒。然後他說,規則制度不過就是一塊塊小積木,不要執著在那個房子上。
……問題是原本那個房子呢?
他說,房子不見又沒差,就重蓋個新的,因為原本是為了要把牆壁上那個紅積木取出,換成有一致性的白色牆面。結果怎麼著,他把那面牆組好後人就閃了,說牆壁很白很漂亮啊,任務達成。
……其他三個牆面呢?屋頂呢?門呢?
他說:照原本的蓋回去啊笨蛋。
呵,玩過積木的應該知道這種講法有多欠打。但你敢逼這人去蓋?光看他的態度,房子重蓋後跟原來一樣算幸運,混亂不堪到你後來還得花時間收拾才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