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荷蘭人理財觀

    荷蘭人跟台灣人相似,有著強烈的島國性格,節儉又精打細算。在16、17 世紀荷蘭人就以征服者姿態在全世界做跨國貿易、長期習於跨國貿易的靈活商業頭腦,造就他們凡事都未雨綢繆的預備心態,眼前的好,不代表永遠都一帆風順,眼前的不好,表示更要開源節流,逆轉情勢。

    在荷蘭大部分小朋友每人家中幾乎都有撲滿養小豬習慣,家庭從小開始教育金錢觀念,甚至荷蘭的學校(小學開始),校內會舉辦「金錢週」或「儲蓄週」的活動與機會教育,讓孩子們知道,不論任何人,想要的東西,不是你向父母伸手、或是吵一下就有。教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金錢、了解它甚至投資它。

    「Geldisgeld!(錢就是錢)」

    「Geldstinktniet!(銅錢不臭)」

    錢只是一種工具,不要做金錢的奴隸,,他們重視生活要豐富、和諧、愜意,不需要太多的錢也能獲得心靈上的滿足。

    從荷蘭一年中最熱鬧的是04/30國王節,這一天,荷蘭人民會把自己全身穿戴橘色衣飾,路邊除了會有啤酒車、小吃攤位、DJ賣力放送音樂等,也會擺二手攤,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家門口,或熱鬧的市區等任何地方,不受任何稅務限制擺起跳蚤市場的攤子。小孩當起老闆出售自己的玩具。有些小朋友會出來街頭表演賺零用錢,自製杯子蛋糕及飲品販售。用實惠價格購買二手商品,便可知道荷蘭人不炫富、不浪費資源,極度推崇簡樸的節儉生活。

    “Doe maar normaal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 (「當你正常就已經夠瘋狂了。」)

    在荷蘭人的想法,買東西是講究實用,不追求外在的品牌,更不會用這些東西作為炫耀的工具。在荷蘭人看來,自信並非來自外在的物質,而是來自豐富的內在。荷蘭人不會因為自己有很多錢而感到驕傲。

    對他們來說,比起一直努力和內耗,他們更在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為了生活而工作。

    人努力工作並不為錢,而是為了榮耀上帝;有了錢不能任意消費,就轉成為投資的資金。有了錢也更可以去濟貧做善工。

    高達87%的荷蘭家庭定期捐錢給慈善機構,他們認為努力賺錢、照顧好自己家庭的需求是首要之務,若有餘力,則應該幫助社群中的其他人。畢竟事業上的成功並不全是個人的成就,實是上帝的賜福、社會條件的許可,因此坐擁金山卻任憑鄰人飽受飢寒之苦,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

    NEDERLANDS GELUK,荷蘭式的快樂,在荷文裡,geluk除了快樂也代表運氣。荷蘭人深深瞭解,成敗有太多我們無法控制的因素,要個人承擔失敗的責任,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他們說,保持快樂的秘訣只有一個,就是隨遇而安──接受我們無法改變的事情,熱情擁抱來到我們門前的一切。

    若要我用中國人的厘語來形容,荷蘭人對金錢的態度即是【既來之,則安之】

    生活中、人生中,不能細數之千萬種擦肩而過而過的生命,——能挽留的,不能挽留的,我們都應懷著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去面對它們。既它來之,則我安之。淡然面對人生的得失,才能更懂何為人生。

    「知足常樂」:不特意去追求物質享受,重視家庭生活快樂,他們懂得沒有錢也可以過得快樂。平凡也是福氣。

    奉上一張我最愛的荷蘭作家梵谷作品- 星夜

    祝福大家 和荷蘭人一樣,活出自己的快樂人生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