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迷宮飯》動畫影評|從食譜到寓言:去人類中心的生態反思

《迷宮飯》是由九井諒子創作的日本漫畫,2015年出版,乘上日本療癒美食漫畫風潮,同時期作品諸如《孤獨的美食家》、《食戟之靈》、《擁有超常技能的異世界流浪美食》皆受觀眾喜愛。來到今日,異世界美食冒險題材早已司空見慣,這部由Studio Trigger動畫改編的作品,何以再次從眾多奇幻、轉生冒險動畫中脫穎而出?本文將以「去人類中心」的生態視角切入《迷宮飯》第一季動畫。從食物鏈設定、迷宮生態系統的構建、角色與自然互動關係,思考其如何挑戰傳統的倫理觀念,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與自然、文明與野性的複雜關係。


迷宮中的魔物:食物鏈與生態系統

《迷宮飯》的劇情設定看似簡單:一群冒險者在迷宮中探索並生存的故事。

古老的迷宮,是一座蘊藏寶藏的地下城,未知的魔物、陷阱使之既神秘又危險。冒險者為尋找財寶、考究遺跡紛紛組隊進入。在地底生存,仰賴足夠的食糧。與其攜帶乾糧,主角萊歐斯(Liaos)選擇狩獵魔物生存。故事中多數人並不如此,僅視魔物為敵人或資源,甚至傳聞吃魔物會遭逢詛咒。但萊歐斯癡迷於魔物,對新奇風味感到興奮,盡是珍饈無所不吃。這部作品圍繞著詭異又美味的問題展開:「魔物嚐起來如何?」

寶藏蟲料理

《迷宮飯》中的魔物被賦予複數作用,是冒險者的資源,又是阻礙前路的敵人。別出心裁在於,它們是迷宮生態系統中,精心設計的一部分,每個生物都有其角色和行為。動畫描繪即將入鍋的魔物,從巨大的雞蛇合體——「雞蛇怪」到寶藏蟲,甚至還有史萊姆。逐一剖析結構、習性,文化背景。傳統RPG中的「擬態怪」(通常是偽裝成寶箱的怪物),被重新詮釋為箱櫃裡的寄居蟹。而「寶藏蟲」則在擬態怪體內產卵,從內部吞食這些寄居生物,形成一個複雜的「捕食者」與「獵物」關係。作者從生物學汲取靈感,使魔物不僅為視覺效果存在,而為構建一個真實可信的生態系統。讓迷宮更像一個有生命的、呼吸著的世界。


流動生命與毀滅:從柏格森視角解讀迷宮

《迷宮飯》是一份食譜、一本魔物百科,甚至還暗藏一則「去人類中心」的生態寓言。人族、精靈將魔物視為敵人或資源時,這種貪欲與暴力會破壞生態平衡,魔物離開原生棲息層,侵犯食物鏈更底端的迷宮層。故事中的喀布爾(Kabru)來自另一個因迷宮致富的小鎮「烏塔亞」,15年前因迷宮系統變異,大量魔物傾巢,殺害了小鎮的居民導致滅村。從更廣泛的生態鏈條來看,角色與魔物的界限模糊且流動,是一個相互關聯、複雜而脆弱的生態網絡。在此,我們可以借用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對時間、意識與生命的見解——「持續性」。強調時間在人類意識中,並非機械式的逐點跳動,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感知、情感、記憶交織,如河流一般流動、匯合。當流動和自然的連續被破壞時,會產生不可預測的後果。《迷宮飯》的所有生命形式(如魔物、動物、植物,甚至迷宮本身)的經驗和存在,一樣擁有自己的時間和調節模式,牠們的反撲,僅為尋找新的生存環境。雖體現柏格森理論中的「生命力」,仍難倖免,走向毀滅性崩潰。


守護到共生:先西的轉變與啟示

故事中萊歐斯追求智識、感官上的刺激吃魔物,反映高效利用資源,融入生態鍊的生存策略。另一位出身東方大陸矮人族的先西(Senshi),展現另一種尊重自然、合理利用的共生態度。先西研究魔物料理長達十年,廚藝精湛。根植於矮人族文化背景,他的烹飪哲學,強調利用土地提供的一切,避免浪費。對他來說,吃魔物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部分,而不是為享樂或致富。他曾挑出一地寶藏蟲,蠻不在乎的將另一堆真寶石,以不可食用為由丟棄,盡顯其對財富的無欲求。

真正使我想討論先西這角色的原因,是他對迷宮態度的轉變。加入萊歐斯的團隊前,他視自己為「迷宮的守護者」,長期居住地底,清掃迷宮、人類排泄物。先西於迷宮第三層設據點,運用「巨魔像」身上濕度、營養素兼備的土壤,耕種蔬果。植物扎根使土壤更穩固,兩者互利共生。不僅如此,他像一位經驗老道的農夫,特地叮囑夥伴「一直種同樣的東西會有連作障礙,要換一隻巨魔像」。

巨魔像

然而,這「最懂迷宮的守護者」認同,卻在一行人於第四層的湖水患難時,發生變化。第四層常是先西捕魚的地方,魔物水棲馬會在他釣魚時靠近,吃丟棄的魚內臟和骨頭。因此,先西認為牠溫馴、聽話,想騎牠渡河。殊不知水棲馬一直在等待這一刻,讓人解除警戒後,誘其入水,咬噬對方。在夥伴援助下倖免於死的先西,感到既錯愕又失落,只搖頭重複「搞不懂,完全不懂」。隨後,眾人接連抵禦魚人、刃魚、形似章魚的海怪克拉肯,圍成一圈品嚐「蒲燒、白燒」海怪體內的寄生蟲時,先西看著小魚啃食海怪屍體,自己吃著寄生蟲,忽然感嘆「說保護生態系——是有點過頭了,不過我們從一開始就被組進了迷宮的循環裡。」

先西領悟的瞬間

作者透過劇情,巧妙地致敬了DnD(龍與地下城)和JRPG(日本角色扮演遊戲)的世界觀,將迷宮運作,和角色發展有機結合,像拼圖逐一組合,一點點揭示複雜生態系統。先西的態度轉變,喚出更深層的問題:我們如何理解非人類生物的主觀經驗?先西無法穿透水棲馬的思想,只能以個人視角詮釋他的外在行為。拓及廣泛的現實,隱隱的嘲諷口號般的環保倡議,以及官僚政治下的生態治理。以人類世的尺度看來,全球南方國家,仍在經歷瓜塔里(Félix Guattari)所稱的,全球經濟發展的「野蠻去疆域化」(savage deterritorialization)。不僅遭掠奪自然資源,還影響當地文化、生活方式、免疫系統、氣候等方方面面。取用資源的國家,甚至反向譴責其忽視環保,不真正理解被剝削的主觀感受。以及自身處於地球循環中,勢必無法逃脫的自然反噬。


生存辯證:「吃與被吃」的倫理與力量

本文最後,將回到《迷宮飯》主旨「在迷宮裡,不是吃,就是被吃。迷宮裡沒有上下之分,只有進食才是生存之道」。 人類眼中殘酷的物競天擇,對其他生物而言,卻是最淺白、明快的法則。人類以「倫理道德」包裹的慾望,在迷宮中無比赤裸。食物在任何文化中都是重要象徵,代表著身份、歷史和傳統。在《迷宮飯》中,烹飪魔物成為了一種探索文化邊界的行為。我們也能察覺,人類不經意透露著文明的傲慢,面對知識系統尚未滲透的灰色地帶,總帶著「不潔、詛咒、污染」等負面想像。

「吃」是角色理解外在環境的過程,「食慾」是探問萬物存在本質的動機。動畫第一季結尾,萊歐斯的妹妹法琳(Falin)被抹去記憶,改造成人頭龍身的「奇美拉」(魔物)。萊歐斯一行人邏輯推演,最終想出拯救法琳、使之恢復人形的唯一方法,便是吃掉她的「龍身」。這是作品中,最具挑戰的倫理困境。

對於這樣的情節發展,起先我感到一陣荒唐。但將其再度置於「去人類中心」的框架觀看,即能領會作者如何大膽挑戰傳統的倫理。在迷宮中,人若意外死亡,靈魂將被肉體束縛,因此有機會死而復生。唯有遭吞食,被腸胃消化殆盡,才面臨真正的死亡。「吃」的意義再度擴張,與欲望和力量交纏。萊歐斯打算吃掉龍身,消滅龍的靈魂,是對迷宮秩序的順應,強調「自然無善惡」的生態消長。另一方面,他們從道德桎梏逃脫,以「吃」這種極端方法,重新定義人與魔物的界限。這一行動不為生理滿足,而是權力意志的表現。第一季故事在此作結,「吃與被吃」的辯證中,我們見證人與非人邊界逐漸模糊,但也暗暗的讀到潛藏其中的伏筆——食物能化為力量,但總有一天死亡會取走它,歸還予自然。

奇美拉狀態的法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