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逸帆(2024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一般組劇情片評審)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碩士班導演組,短片《伏魔殿》(Temple of Devilbuster,2020)入圍金馬獎最佳短片,劇情長片《逃出立法院》(Get The Hell Out,2020)入選 2020 多倫多影展午夜單元,並獲得第五十七屆金馬獎最佳動作設計獎。
短片像是針,能將想要傳達的主題在短時間內注入觀眾的心中──但也跟打針一樣,創作者的熟練度會影響到觀眾是不是被戳得很痛。
本屆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劇情片共徵得 133 部作品,大部分創作者都將主題表達得非常清晰,儘管每個人傳遞主題的力道不同,但顯然都經過不少練習。其中臺灣藝術大學陳佳琪導演的《少女的鞍》(Ponies in the Saddle,2023)以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講述了成長和拒絕成長的抗爭,主題雖然略帶控訴,但全片清新自然,隱去了辛辣,留下淡淡的酸楚;類似的議題,臺北藝術大學許聖宗導演的《隔河》(The Same,2023)則選擇以較為晦暗寫實的風格描述,手法相當成熟,片尾的一段蒙太奇畫面令人難忘,溫柔地包裹了主題。
讓我比較意外的是,使用類型元素包裝故事的創作者也很多,且在與主題的切合或不切合的反差之間,多展現了創意。如臺灣藝術大學古乃元導演的《KIPUAPUTR》(2023。編按:片名源自卑南族語,意指「值得配戴花環的人」。)一反尋常作法,在一個返鄉的故事中加入恐怖要素,其中的反差感更讓觀眾毛骨悚然,是一個大膽的嘗試。
類型片元素牽涉到許多專業的相關技術,創作者們對於技術的表現也十分純熟,其中臺灣藝術大學游智傑導演的《四牲六道》(Redacted,2024)採取考究紮實卻更顯趣味的對白,講述了活屍災難的發生過程,使用警用密錄器、行車紀錄器、監視器等非主流攝影手法,將故事剖得血肉淋漓,看似粗糙,卻是大巧不工,對於類型元素的掌握十分到位;臺灣藝術大學徐紹語導演的《記憶車站》(Stay in Memory,2024)則利用美術場景的映襯,巧妙地連接了回憶與現實,其場景處理得十分細膩,隱諱地展現魔幻寫實的元素。
本屆的創作者們關注的議題各有不同,種類非常多元,且許多表達方式都十分有新意。臺灣藝術大學陳亮廷導演的《母雞》(The Hen,2024)以一個簡單的故事描述妻子、丈夫和婆婆之間的關係,順著這個脈絡順藤摸瓜,逐漸觸及背後那難以推翻的男性社會傳統,念咒般的祝禱和魔愣的餐桌場景都令人不寒而慄。臺灣藝術大學曾子晏導演的《秘密森林少年》(Boy in the Secret Forest,2024)則以小朋友的童言童語作為引子,逐漸發展背景事件的陰影。以童稚的心靈對比對死亡的敬畏,主題也不言而喻。
創作者們除了對有形主題的傳遞十分有把握,對於原始情感的傳遞也不馬虎。影視作品作為能觸及聽覺與視覺的載體,能做到將某個時空、某個情緒進而是某個悸動,傳遞到觀眾的內心,完成電影的魔法。臺灣藝術大學張家維導演的《病房裡跳華爾滋》(Line of Dance,2024)以老年人的角度,體驗了看似日常卻不那麼日常的事,遇到了看似有緣卻不可能有緣的人,重新體驗到年輕的酸甜苦辣;而臺北藝術大學宋維瑄導演的《☆☆☆》(The three-star-ball,2024)則藉著昏黃的色彩、桌球的撞擊聲、純真可喜的表演,讓觀眾回想起那一年(每個觀眾心中都會有那麼一年)夏日的悶熱,那一個青澀的自己。想起曾經忘記的人,想起長大後不再有過的悸動。
入圍作品將在 10 月 18 日到 10 月 27 日期間於府中 15 紀錄片放映院放映,誠摯推薦大家前往觀影。本屆的參賽者表現亮眼,經過評選之後難免有遺珠之憾。藉由撰寫文章之便,請讓我在文末鼓勵所有參賽者或有志於參賽的創作者們:影視作品有客觀分析的方法,卻也有無從避免的主觀印象。參加任何比賽難免有得失心,但要記得評審團裡哪怕只換了一個評審,評選結果都有可能截然不同。因此不要計較比賽得失(雖然很難,我知道),如果你熱愛創作的話,就請繼續創作吧,畢竟最終能救贖自己的並不是一個獎,而是你真心想要說的那個故事。
劇照提供/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
由新北市政府主辦,徵選當年度優秀的學生影像作品,涵蓋劇情片、紀錄片、動畫片、實驗片共四種類型,同時專為高中職(含)以下學生設立「種子新星獎」,是範圍最廣的學生電影獎。
2024 新星影展於 10 月 18 日至 10 月 27 日在府中 15 展開,即日起可上 Accupass 免費索取電子票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