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理論】全知全能的智者 - 拉普拉斯惡魔 (181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拉普拉斯惡魔

拉普拉斯惡魔


拉普拉斯惡魔(法語:Démon de Laplace)是由法國數學家皮耶-西蒙 • 拉普拉斯於1814年提出。簡單的描述可為:此智者若知道宇宙中每個原子確切的位置和動量,能夠使用牛頓定律來展現宇宙事件的整個過程,包括過去以及未來。


原文引述

拉普拉斯堅信決定論,他在他的機率論(Essai philosophique sur les probabilités)導論部分說:

“ Nous devons donc envisager l'état présent de l'univers, comme l'effet de son état antérieur, et comme la cause de celui qui va suivre. Une intelligence qui pour un instant donné, connaîtrait toutes les forces dont la Nature est animée, et la situation respective des êtres qui la composent, si d'ailleurs elle était assez vaste pour soumettre ces données à l'Analyse, embrasserait dans la même formule, les mouvements des plus grands corps de l'univers et ceux du plus léger atome : rien ne serait incertain pour elle, et l'avenir comme le passé serait présent à ses yeux. ” ——Laplace,Essai philosophique des probabilités


(翻譯)

“ 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假若一位智者會知道在某一時刻所有促使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組構自然的物體的位置,假若他也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則在宇宙裡,從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它們的運動都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裏。對於這位智者來說,沒有任何事物會是含糊的,並且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眼前。 ”

拉普拉斯這裡所說的「智者」(intelligence)便是後人所稱的拉普拉斯惡魔


近代觀點

拉普拉斯以後,近代的量子力學詮釋使得拉普拉斯惡魔的理論基礎受到質疑。 英國粒子物理學家、神學家約翰·波金霍爾指出,由於電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即使在交互作用僅考慮牛頓力學的情況下,試圖計算一個氣態氧分子(O2)在與其他分子碰撞50次(約0.1ns以內)後的位置也是無效的。 化學家羅伯特·尤蘭維奇在他的書中指出(Growth and Development, 1986)19世紀物理學的不可逆過程、熵、及熱力學第二定律已經使得拉普拉斯惡魔成為不可能。拉普拉斯惡魔的可能性是建立在古典力學可逆過程的基礎上的,然而熱力學理論則指出現實的物理過程都是不可逆的。 而隨著計算機理論的發展出現一種觀點,即使世界是不包含量子理論的機率論之純粹決定論的機械世界,似乎也只能計算過去。因為如果預測未來的計算是需要在本宇宙中進行或計算結果在本宇宙中體現的,那麼計算活動的物質運動及其預測結果對未來就有影響,且計算中需要使用計算活動本身的物質運動與計算結果的數據,這將造成對計算結果的無限遞歸,無法得到結果。 近來,有人對拉普拉斯惡魔分析數據的能力提出一個極限。這個極限是由宇宙最大熵、光速、以及將資訊傳送通過一個普朗克長度所需要的時間得來的,約為10120位元在宇宙開始以來所經歷過的時間以內不可能處理比這個量更多的數據。


【後記】


簡單來說,古代的人們相信這個世界萬物都是被確定的結果論,人的命運也是固定的無法改變,但自從量子力學問世後,人們開始相信命運是可以改變,你的人生不是註定好的,而是一個變數。



(部分內容參考於網路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津涔-avatar-img
2024/11/03
昨天才想你某世是不是拿一本書的智者長老🤣今天就看到了
Writing 生活玩家-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1/03
津涔 可能前世是亞特蘭提斯人🤣
avatar-img
異世界冒險者 傑洛斯
8.2K會員
990內容數
熱愛創作,喜歡閱讀,更愛奇奇怪怪的事物,收藏著來自各地的新奇物件,穿梭在各遊戲、小說、動漫、LARP領域,這裡提供我的生活發現、各類趣聞、資訊知識分享、歡迎各路冒險者一起交流,又或是可以一起旅行,將這個世界的新奇之處帶給大家。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科學家是 Max Planck (普朗克) 。 普朗克是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算是理論派的物理學家。
Thumbnail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科學家是 Max Planck (普朗克) 。 普朗克是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20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算是理論派的物理學家。
Thumbnail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萊布尼茲) 是位德國的哲學家、數學家。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他的職業其實是位律師,據說還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Thumbnail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萊布尼茲) 是位德國的哲學家、數學家。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斯多德”。他的職業其實是位律師,據說還有男爵的貴族身份。
Thumbnail
我最近閱讀了吳軍的著作《數學通識講義》,深入探討了微積分的發展歷程,特別著墨於牛頓和萊布尼茲之間的微積分發明權之爭。這篇文章引領我們回顧微積分的起源和演進,揭示了兩位偉大數學家的獨特貢獻。 微積分的誕生 微積分的發展始於牛頓的長篇手稿《論以無窮像方程進行分析》。這份手稿總結了他在倒數方面
Thumbnail
我最近閱讀了吳軍的著作《數學通識講義》,深入探討了微積分的發展歷程,特別著墨於牛頓和萊布尼茲之間的微積分發明權之爭。這篇文章引領我們回顧微積分的起源和演進,揭示了兩位偉大數學家的獨特貢獻。 微積分的誕生 微積分的發展始於牛頓的長篇手稿《論以無窮像方程進行分析》。這份手稿總結了他在倒數方面
Thumbnail
重力簡史: 牛頓的蘋果如何啟發重力法則、相對論、量子論等重大物理學觀念
Thumbnail
重力簡史: 牛頓的蘋果如何啟發重力法則、相對論、量子論等重大物理學觀念
Thumbnail
看完了電影奧本海默, 想來了解量子力學, 結果它是一門對我而言非常燒腦的學問。 愛因斯坦、波耳、薛丁格、海森堡、狄拉克、包立、德布羅意、費曼輪流接棒在量子物理世界留下盛名。 量子力學的理論有可能會再被顛覆, 根據鋼哥的說法, 有四項不管發生什麼, 都還是對的: 1.數學都
Thumbnail
看完了電影奧本海默, 想來了解量子力學, 結果它是一門對我而言非常燒腦的學問。 愛因斯坦、波耳、薛丁格、海森堡、狄拉克、包立、德布羅意、費曼輪流接棒在量子物理世界留下盛名。 量子力學的理論有可能會再被顛覆, 根據鋼哥的說法, 有四項不管發生什麼, 都還是對的: 1.數學都
Thumbnail
知名導演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在近期上映了,這部作品講述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曼哈頓計畫與由席尼莫非所飾演的計畫領導者羅伯特歐本海默的故事,在電影裡除了驚人的對峙與引爆核彈橋段之外也充滿了各種科學知識。 本文將以核子工程的角度撰寫最平易近人的科普文章希望能夠協助大家了解這部作品奧秘。
Thumbnail
知名導演諾蘭的電影《奧本海默》在近期上映了,這部作品講述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曼哈頓計畫與由席尼莫非所飾演的計畫領導者羅伯特歐本海默的故事,在電影裡除了驚人的對峙與引爆核彈橋段之外也充滿了各種科學知識。 本文將以核子工程的角度撰寫最平易近人的科普文章希望能夠協助大家了解這部作品奧秘。
Thumbnail
撰文/張文亮教授 愛因斯坦說:「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結合物理實驗、數學理論、機械發明成為科學藝術的人,只有一人 ── 那就是牛頓。」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發明微積分;首先提出可見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個分光組成;他將數學導入科學,使物理、化學成為更精確的學問;在牛頓的動力學三定律裡
Thumbnail
撰文/張文亮教授 愛因斯坦說:「在人類的歷史上,能夠結合物理實驗、數學理論、機械發明成為科學藝術的人,只有一人 ── 那就是牛頓。」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發明微積分;首先提出可見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個分光組成;他將數學導入科學,使物理、化學成為更精確的學問;在牛頓的動力學三定律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