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學習語言的方法是從「背單字」、「學習基本對話」開始。生活過許多不同國家,學習過英語、法語、廣東話,發現這是最簡單,但學習速度最慢的方式;親測之後,發現學習速度最快,但一開始可能最「痛苦」的方式,其實是...
對沒錯,你可能會覺得很驚訝,假如我對一個語言完全陌生的情況下,連單字都不認得,怎麼可能直接「寫文章」?
這是我最初接觸到這個方式時的第一個疑惑。
18歲到香港讀商科,我的目標就是畢業後留在香港工作。但很快我就發現我要突破「語言問題」。雖然香港很多公司招聘時的語言能力要求,只需要英語,但「拓寬選擇及提升競爭力」的方法,就是「學會廣東話」,因此從大一時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學好廣東話」。
於是我去到學校的「語言中心 (language center)」,跟導師說了我的需求:我目前是「一句話也聽不懂」的水平,但是希望一年後,可以達到「用廣東話進行面試」的水準,有什麼方法可以達到?
短時間內要達到「如此大的進步」,用不了「一般的方法」,於是老師給我介紹了開頭說的「寫文章的方法」。
這個方法讓我在一年後,通過45分鐘純廣東話面試,大二上學期收穫香港一家快速成長的startup實習offer。
總共有8堂課,老師讓我每週自己立定主題,最好是我平時喜歡和別人聊天的主題(比如:自我介紹、去過最好玩的地方、介紹自己的家鄉...),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國語)寫一篇文章(約500字),接著找香港的同學一句一句問「這句話的廣東話怎麼說?」,然後用自己的方式標記讀音,不斷練習。
下一堂課讀給老師聽,確認我的「發音」及「語法」是否正確。
這個過程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大部分時間是由「我主動學習」。
因為是「我自己立定主題」,代表這是我平常「關注的焦點」,或是我「渴望與他人溝通的事物」,這本身就是「我的需求」,因此平常我使用到這些詞語和句子的頻率很高,使用的多,自然就加深記憶。
這遠比「被動記誦」很多單字和句式,但不符合自己的表述需求和習慣,來的更有效率。
另一大原因,在於我能直接收聽到「本地人最習慣的說法」。傳統語言學習的錄音,會請「發音最純正」的專業人士配音,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多表達,本地人會有「連音」或是「懶音」。這也會導致很多人在「教室內」的學習好像很順暢,但是出了門走進「真實生活場景」就完全聽不懂了。
而我因為是直接向身邊同學詢問「讀法」,能累積到「貼地的」(真實)讀音,大大降低學習與應用之間的距離。
由於一開始我是「寫文章」,再問同學如何口語表達,同學會指出「書面表達與口語表達的不同之處」,比如「口說會有更簡短、直接的表達方式」。
細想,很多語言都是如此,寫作和口說本來就有不同。這個學習方式讓我一舉兩得。
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想法,要「先學習好別人的語言」,才能自在的和他們交流。身為一個i人,我以前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這個方式給我提供一個理由,必須「不要臉的」跟本地同學互動,讓他們願意教我。
沒想到這個過程反而給了我「結交更多香港朋友」的機會,他們知道我正在學習廣東話,把我拉入更多聚會,讓我訓練聽力,也給我更多契機深入當地文化。
後來,同學們發現我居然能用廣東話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非只是「一般的打招呼內容」,都大吃一驚。
更神奇的是,這個學習方法「完全免費」。我在語言中心的1對1輔導是免費的,後來老師發現我進步神速,又私心加了兩堂,並且整套學習過程都是利用「周遭的自然學習資源」。
雖然後來因為疫情原因,畢業後沒有留在香港工作,但是多了一門語言技能,讓我在海外其他國家生活時,能跟更多華人拉近距離,是我意料之外的收穫。
我經常聽到很多人在「學習外語」上花費很多時間和金錢,但關鍵時刻依然「無法表達」,感到很挫折。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的太多了」,但是能應用在實際「日常生活」中的太少了,記不起來。
很多時候,學習不一定要追求「多」,就學「你當下需要的」、「直接派上用場的」,不僅能在過程中收穫巨大的成就感,這個成就感還會讓自己「主動學習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