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系列#7 說外語這件事

2023/09/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前言

其實說到學習外語,這個Idea應該非常常見,大概學生時期就會碰到並思考這件事。然而最近才發現,過去學生時期,其實是用很單一指標地在追求「分數」的視角在看「學習英文」這件事。現在開始在各種事情上感受到語言的重要性,才開始重新認真的思考,怎麼去學習、應用語言。

起初:觀察到的現象

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學習英文/外文,印象不外乎是背單字、學習文法,考試也總是在考驗你的單字記得多少、文法理解的純不純熟,彷彿我們從一開始學習語言就應該是研究一門學問一般。然而真正英文(或外文)「好」的人,總是那些從小在國外長大,或者那些有環境去使用外文的人。出了社會發現,這樣的人更不在少數。這些甚至人可能詞彙不多,卻很敢組織出句子。

轉變:魔咒終於破除

雖然我一開始會對這個落差感到很不適應,心中總是會想:「他這樣講是不是唸錯?」「這句文法是不是怪怪的」,直到前陣子我鼓起勇氣去參加了語言交換的社交活動。

在我開始嘗試用英文對話的前五分鐘,我的腦海裡確實還是充斥著「喔天啊好卡喔這樣講」「阿我剛這文法講錯了可惡」等想法。但隨著時間跟酒精(原來有這秘密武器?)的作用,很快的我開始只專注在如何運用我現有的詞彙,去「拼湊」出我想要表達的意思。

甚至因為是語言交換活動,也會有外國人在練習講中文,我可以從對方講中文的過程,觀察一些我在組織外文時也可能存在的問題,意外的一個收穫!

重新思考

語言,仔細想想好像確實是非常實用且非常核心的一個載體,尼爾認為它不該只是像一般的學科被分數去衡量「你多擅長」這門語言。縱使我們從小到大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試,但我們面對「學習語言」這件事本身,就應該以「使用語言」的角度去認識,所以不應該只用教科書式的學習,而是為了開車而學開車,而不是為了考駕照而開車一樣。

💬 結語

總之,非常鼓勵其實外文能力不差,但很容易「不敢」的朋友,可以多去一些語言交換的活動,或者認識想語言交換的朋友。其實就是一般的社交場合的話,就不會有商務或學術上擔心專業度不夠的問題,可以很自然地去使用那項語言,並得到最真實的反饋!

這是尼爾想一邊紀錄自己的職涯路徑,一邊也蒐集朋友/同事/前輩/在講職涯的創作者們的經驗與意見。尼爾想用第一人稱讓你代入探索,而非第二人稱視角帶給你職涯上的建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