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系列#7 說外語這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前言

其實說到學習外語,這個Idea應該非常常見,大概學生時期就會碰到並思考這件事。然而最近才發現,過去學生時期,其實是用很單一指標地在追求「分數」的視角在看「學習英文」這件事。現在開始在各種事情上感受到語言的重要性,才開始重新認真的思考,怎麼去學習、應用語言。

起初:觀察到的現象

以前在讀書的時候學習英文/外文,印象不外乎是背單字、學習文法,考試也總是在考驗你的單字記得多少、文法理解的純不純熟,彷彿我們從一開始學習語言就應該是研究一門學問一般。然而真正英文(或外文)「好」的人,總是那些從小在國外長大,或者那些有環境去使用外文的人。出了社會發現,這樣的人更不在少數。這些甚至人可能詞彙不多,卻很敢組織出句子。

轉變:魔咒終於破除

雖然我一開始會對這個落差感到很不適應,心中總是會想:「他這樣講是不是唸錯?」「這句文法是不是怪怪的」,直到前陣子我鼓起勇氣去參加了語言交換的社交活動。

在我開始嘗試用英文對話的前五分鐘,我的腦海裡確實還是充斥著「喔天啊好卡喔這樣講」「阿我剛這文法講錯了可惡」等想法。但隨著時間跟酒精(原來有這秘密武器?)的作用,很快的我開始只專注在如何運用我現有的詞彙,去「拼湊」出我想要表達的意思。

甚至因為是語言交換活動,也會有外國人在練習講中文,我可以從對方講中文的過程,觀察一些我在組織外文時也可能存在的問題,意外的一個收穫!

重新思考

語言,仔細想想好像確實是非常實用且非常核心的一個載體,尼爾認為它不該只是像一般的學科被分數去衡量「你多擅長」這門語言。縱使我們從小到大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試,但我們面對「學習語言」這件事本身,就應該以「使用語言」的角度去認識,所以不應該只用教科書式的學習,而是為了開車而學開車,而不是為了考駕照而開車一樣。

💬 結語

總之,非常鼓勵其實外文能力不差,但很容易「不敢」的朋友,可以多去一些語言交換的活動,或者認識想語言交換的朋友。其實就是一般的社交場合的話,就不會有商務或學術上擔心專業度不夠的問題,可以很自然地去使用那項語言,並得到最真實的反饋!

這是尼爾想一邊紀錄自己的職涯路徑,一邊也蒐集朋友/同事/前輩/在講職涯的創作者們的經驗與意見。尼爾想用第一人稱讓你代入探索,而非第二人稱視角帶給你職涯上的建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為什麼尼爾會「觀察」到整形呢?誒這個故事挺有趣的(?),主要是最近稍微關注了一下未來少女這個女團比賽,裏面的舞蹈講評老師奕寬在自己的YouTube影片當中提到(有空可以聽原影片關於那段的全文),提到現在找女團的方向應該是優先找舞蹈底子深厚的,畢竟唱歌可以autotune,外型可以整。
🎙 前言 這篇不是命名教學,只是最日常的(理論上要篇幅最短)的觀察系列~請需要為自己小孩命名,或者在想要改名字的人,輕鬆看看就好😂 尼爾在觀察這件事情的引發點大概有二:一是在踏入職場之後,發現每個職場或者工作場域裡,都會有不同的「稱呼文化」。第二點則是在看「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
🎙 前言 「欸,我懷疑我的手機會偷聽我說話欸!」 「真的~為什麼可以一直出現我們在聊天的東西啊!」 如果你也曾經跟朋友聊過這樣的話題,來擊著掌吧✋🏻 ...繼續閱讀
你常常玩遊戲感到生氣嗎?你常常疑惑另一半在玩遊戲總是很氣憤,卻又一直玩嗎?今天,尼爾要帶大家在遊戲心態上一探究竟!
這是一個新的系列,在尼爾第一篇文章定調了三個系列之後,很快就感到後悔,於是拋棄框架的繼續開啟新系列,包括上週的職涯系列,以及這次的觀察系列。 趁著過年的節期,趕緊來發一個困擾我很久的一個主題:紅包。本篇文章並非要介紹紅包的歷史典故,需要補故事的請右轉維基百科
🎙前言 為什麼尼爾會「觀察」到整形呢?誒這個故事挺有趣的(?),主要是最近稍微關注了一下未來少女這個女團比賽,裏面的舞蹈講評老師奕寬在自己的YouTube影片當中提到(有空可以聽原影片關於那段的全文),提到現在找女團的方向應該是優先找舞蹈底子深厚的,畢竟唱歌可以autotune,外型可以整。
🎙 前言 這篇不是命名教學,只是最日常的(理論上要篇幅最短)的觀察系列~請需要為自己小孩命名,或者在想要改名字的人,輕鬆看看就好😂 尼爾在觀察這件事情的引發點大概有二:一是在踏入職場之後,發現每個職場或者工作場域裡,都會有不同的「稱呼文化」。第二點則是在看「關於我轉生變成史萊姆這檔事」...
🎙 前言 「欸,我懷疑我的手機會偷聽我說話欸!」 「真的~為什麼可以一直出現我們在聊天的東西啊!」 如果你也曾經跟朋友聊過這樣的話題,來擊著掌吧✋🏻 ...繼續閱讀
你常常玩遊戲感到生氣嗎?你常常疑惑另一半在玩遊戲總是很氣憤,卻又一直玩嗎?今天,尼爾要帶大家在遊戲心態上一探究竟!
這是一個新的系列,在尼爾第一篇文章定調了三個系列之後,很快就感到後悔,於是拋棄框架的繼續開啟新系列,包括上週的職涯系列,以及這次的觀察系列。 趁著過年的節期,趕緊來發一個困擾我很久的一個主題:紅包。本篇文章並非要介紹紅包的歷史典故,需要補故事的請右轉維基百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Three preconceptions to keep your English from getting good" 說一口流利英語=溝通順暢保證? 文法用字100分, 且用詞要夠高級才行?
Thumbnail
從小喜歡閱讀國外書籍, 想像自己和外國人有交集, 可以流利的講著外語和外籍人士交流。 剛入學語言學校時我的英文是初級程度, 語言學校有分成六個級別我在第二級, 雖然我從小有著出國夢,但我的英文程度一直不怎麼樣, 單字背不起來, 文法永遠搞不明白。 為了要增進自己的英語能力, 我下了個決定, 就是
學習語言需要平衡聽與說的策略。儘管多聽多講能提高口語能力,但瞭解文法結構同樣重要。結合正確的學習環境與頻率,可以有效提升英語能力。本文探討了學習英語的不同方式,並強調在實踐中理解文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需要考試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將使學習者更接近達成自己的語言目標。
Thumbnail
# s1e14 英文多好才能用?不用用看怎麼知道差多少? *語言是工具,重點是溝通,是用來表達自己與理解對方。 *學習語言和智力沒有關係,更不需要扯到天賦。 *一旦有溝通的必要,勢必學得會,每個人都能最低程度地使用一門語言。 *即便自身英文底子不錯,到澳洲還是得花一段時間適應與學習。 *
Thumbnail
何謂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長久以來一直是眾說紛紜。過去的人們認為只要掌握語言技能即可達到使用語言的目的,近幾十年來則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究竟語言運用包含哪些層面,在英語教育已成顯學的今日,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呢?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Thumbnail
在外商工作後,發現自己的英文能力跟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比起來還有差距,因此分享了幾個練習英文的小習慣,包括錄音聽回放、主動創造口說練習的環境、以英文閱讀為初始語言、透過筆記和發出整理信件練習,並強調了收集回饋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上課學英文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活動和媒體平臺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方式。從廣播、YouTube到各種社會教育活動,都成為了快樂學英文的途徑。本文介紹了這些新興英語學習的方式,以及部分相關活動的詳細規劃。
Thumbnail
選擇困難是資訊洪流時代的必然,關鍵字搜尋後跳出一堆文章,到底那個可信?那篇合適?沒有標準答案且因人而異。英文學習沒有捷徑,只能踏實行之,既要有字彙量又要懂文法,尤其是還得用英文寫出文章時。學習過程不會都是快樂的,難免有壓力,但學習有所得的成就感是充實的。我試著分享自身的英文學習歷程、方法與工具書,以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Three preconceptions to keep your English from getting good" 說一口流利英語=溝通順暢保證? 文法用字100分, 且用詞要夠高級才行?
Thumbnail
從小喜歡閱讀國外書籍, 想像自己和外國人有交集, 可以流利的講著外語和外籍人士交流。 剛入學語言學校時我的英文是初級程度, 語言學校有分成六個級別我在第二級, 雖然我從小有著出國夢,但我的英文程度一直不怎麼樣, 單字背不起來, 文法永遠搞不明白。 為了要增進自己的英語能力, 我下了個決定, 就是
學習語言需要平衡聽與說的策略。儘管多聽多講能提高口語能力,但瞭解文法結構同樣重要。結合正確的學習環境與頻率,可以有效提升英語能力。本文探討了學習英語的不同方式,並強調在實踐中理解文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對於需要考試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方法,將使學習者更接近達成自己的語言目標。
Thumbnail
# s1e14 英文多好才能用?不用用看怎麼知道差多少? *語言是工具,重點是溝通,是用來表達自己與理解對方。 *學習語言和智力沒有關係,更不需要扯到天賦。 *一旦有溝通的必要,勢必學得會,每個人都能最低程度地使用一門語言。 *即便自身英文底子不錯,到澳洲還是得花一段時間適應與學習。 *
Thumbnail
何謂良好的語言運用能力,長久以來一直是眾說紛紜。過去的人們認為只要掌握語言技能即可達到使用語言的目的,近幾十年來則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究竟語言運用包含哪些層面,在英語教育已成顯學的今日,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呢?
Thumbnail
臺灣人從小學英語,但到社會後很多人的英文能力仍然不佳,本文分享了一位作者的英文及日文學習心得,並提供了線上課程建議。
Thumbnail
在外商工作後,發現自己的英文能力跟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比起來還有差距,因此分享了幾個練習英文的小習慣,包括錄音聽回放、主動創造口說練習的環境、以英文閱讀為初始語言、透過筆記和發出整理信件練習,並強調了收集回饋的重要性。
Thumbnail
上課學英文已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活動和媒體平臺提供豐富的英語學習方式。從廣播、YouTube到各種社會教育活動,都成為了快樂學英文的途徑。本文介紹了這些新興英語學習的方式,以及部分相關活動的詳細規劃。
Thumbnail
選擇困難是資訊洪流時代的必然,關鍵字搜尋後跳出一堆文章,到底那個可信?那篇合適?沒有標準答案且因人而異。英文學習沒有捷徑,只能踏實行之,既要有字彙量又要懂文法,尤其是還得用英文寫出文章時。學習過程不會都是快樂的,難免有壓力,但學習有所得的成就感是充實的。我試著分享自身的英文學習歷程、方法與工具書,以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